字词 | 辑里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辑里丝Tsatlee silk辑里丝(Tsa}lee silk)浙江省湖州市郊区南得镇西南7里的辑里村(又名淞溪俞塔村、七里村)所产的丝,也称七里丝。 南得镇自南宋迄于清代,蚕丝业逐渐发展。宋时“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物丰,民信而谷阜,坐贾之所萃”。明代已有“湖丝甲天下之称”。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载,“湖地宜桑,新丝妙天下。又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还多一分,苏人入手即识,用织帽缎,紫光口「鉴。”这与当地养蚕经验丰富,河水清澈,湖桑肥润是分不开的。中国实行对外通商后,上海开为商港,辑里丝以其富于拉力,色泽洁白,丝身柔润等特点,外销兴盛。从而与相邻的菱湖、双林、练市、乌镇以及海宁、嘉兴,甚至扩大到太湖沿岸隶属于江苏的吴江、宜兴、无锡、苏州、丹阳、漂阳、南京、镇江等地所产的生丝,也都冠以七里之名而供输出。最盛时年产3 500吨。20世纪10年代以后,机械丝逐渐发达,生丝规格比较整齐,适于丝织机械的要求,兼以丝市不振,辑里丝的外销量锐减。于是将粗细不匀、品质复杂的辑里丝加以复摇整理而为大经或摇经出口,以1916--1977年间为盛期。南得丝业公会为谋改进辑里丝品质,于1925年春创办南得改良辑里丝传习所,置踏木机50台及大型复摇车等,但因故在次年停办。迄至30年代,辑里丝渐趋减少而被淘汰。而辑里干经则一直延续至50年代。 辑里丝Jili silk产于辑里的一种土丝。辑里又称七里,位于中国浙江省南浔和乌镇之间。辑里丝因具有细、圆、匀、坚和白、净、柔等特点而闻名于世。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写道:“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分。苏人入手即织,用织帽缎,紫光可鉴。其地去余镇(南浔)仅七里故以名。”在中国没有缫丝厂,没有机制白厂丝的年代,辑里丝除畅销国内各地外,还远销国外。当时其他一些地方如南浔、菱湖、双林、练市、长兴、硖石、乌镇、震泽等都竞相仿效,制成细丝,作为辑里丝供国内织造和出口。 辑里丝 辑里丝又名“七里丝”或“辑里湖丝”。浙江南浔镇附近辑里出产的桑蚕丝。质地柔韧、颜色洁白, 富有拉力, 为湖丝的上品, 价格较通常湖丝为贵。辑里, 亦称七里, 滨临太湖, 自唐代起即为江南富饶的蚕丝之乡。两宋以来, 由于杭嘉湖地区丝织手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精工织造的丝绸织物的发展, 推动辑里的优质桑蚕丝生产随之增长。南宋时已有辑里丝之名。到元、明时代,精制的丝绸织物均以辑里丝为原料。明中叶后, 辑里丝成为湖丝的代称, 也泛指湖州、嘉兴、杭州、海宁以及江苏吴江一带所出产的土丝, 并通过海上贸易传至海外。清代自开海禁后, 辑里丝畅销欧美市场。鸦片战争后因机制丝和人造丝盛行, 辑里丝生产逐渐衰落。参见“湖丝”。 ☚ 杭线 湖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