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载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载驰 载驰《诗经·鄘风》篇名。相传为许穆夫人所作。许穆夫人为卫戴公之妹,嫁于许国。公元前660年,卫都为狄人所破,卫懿公被杀。戴公于漕邑继立为国君,旋卒。其弟文公继位。许穆夫人既悲痛卫国颠覆,哀伤许国弱小不能援救,欲归唁其兄又不可得,故作此诗以写其伤痛。或谓许穆夫人作此诗时实曾归卫,并不顾许国大臣反对,为复兴卫国四处奔走,求援于大国。诗中充分表现女诗人高度爱国热情和非凡胆识魄力,悲切郁愤,感人肺腑,是《诗经》中爱国主义名篇。 ☚ 相鼠 硕人 ☛ 载驰 载驰《诗经·鄘风》篇名。写许穆夫人回漕邑吊唁卫侯,向许国大夫表明自己救卫的主张,是《诗经·国风》中唯一可以明确作者姓名的诗。此诗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她见识的远大。许穆夫人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的一位爱国诗人,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诗人。全诗五章,一章六句,二章章四句,一章六句,一章八句(此依《毛诗》,朱熹《诗集传》、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与此稍异)。许穆夫人事迹见《左传·闵公二年》。一章写卫国为狄人所灭后,许穆夫人快马加鞭赶至漕邑吊唁,并希望为卫国策划向大国求援,可是许国大夫竟赶来劝阻。二、三章是许穆夫人答复许国大夫的言辞,表示与自己的祖国人民同赴国难的决心。四、五章写她终于冲破阻拦,踏上卫国土地的心情,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 ☚ 干旄 淇奥 ☛ 载驰 载驰(鄘风)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较早的爱国主义杰作之一,它出自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之手,尤其难能可贵。关于许穆夫人果否到达漕邑(卫国被狄人攻破后,卫君流亡驻地),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而此诗之可贵,却在于它将许穆夫人力排众议,独赴国难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兴。相形之下,畏首畏尾的许国大夫们,便显得“更无一个是男儿”了。 ☚ 静女 氓 ☛ 载驰载驰载驱, 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 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 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 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 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 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 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 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 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 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 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 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 我坐着马车向前奔驰,赶回祖国吊唁戴公兄弟。驱马回卫奔过漫漫的长途,好容易才出国境到达漕邑。听说许国大夫跋山涉水前来阻挡我入卫,使我心中忧愁不已。 即使你们都说我的主张不好,阻我去卫让我速回不可能。我看你们的想法太差,难道我的主张不远大。尽管对我不赞成,我也不能立刻停止前进。我看你们的想法这样差,可我对卫国的思念永远不会停止。 我登上高高的山丘,采些贝母消忧愁。女子即使好动感情,也自有其主张。许国人对我责怪不休,这些人真是如此幼稚糊涂。 我走在祖国的原野上,麦儿绿油油地正在蓬勃长。我要把国难向大国求告,卫国和哪个国家相亲,就到哪个国家求援。 你们这些大人君子,不要认为我有罪过。你们即使有千百个主意,不如我自己决定的方向,去卫国并没错。 《载驰》五章,二章章六句,一章章八句,二章章四句。这篇诗《左传》及《诗序》都说是许穆夫人所作。许穆夫人为卫戴公之妹,嫁于许国。公元前660年,卫首都为狄人所破,卫懿公被杀。戴公于漕邑继位为国君,旋卒,其弟文公继位。许穆夫人既悲痛卫国颠覆,哀伤许国弱小不能援求,欲归唁其兄又不可得,故作此诗以之伤痛。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遂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漕。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漕。”又《诗序》说:“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处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不可得,故赋是诗也。”又《诗集传》:“宣姜之女,为许穆夫人,闵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故心以为忧也,既而终不果归,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尔。”以上众说皆以为此诗是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所作。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谓许穆夫人作此诗时实曾归卫。备此说可供参考。许穆夫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也是同时代世界上最早的著名女诗人之一。《载驰》全诗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的主题,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政治影响,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全诗五章。一章开门见山,写许穆夫人驱车急奔卫国 “归唁卫侯”。生动地渲染出一种奔赴国难的紧张气氛,表现许穆夫人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二章写许穆夫人爱国的主张遭到反对,双方展开尖锐的思想斗争,她坚决走自己选定的爱国道路。表现了许穆夫人的斗争精神和刚毅性格。三章写许穆夫人冲破许大夫的各种阻挡,经过斗争,终于登上卫国的高山大丘,遥望祖国的山河,更加坚定爱国的信念。并指责许国大夫们为“众稚且狂。”四章写许穆夫人拯救祖国的设想,欲引大国以自救助。五章写“言我遂往,无我有尤”。表现许穆夫人的决心和信念。不管许国人怎么反对,认为自己没有错,自己决定的救国主张不变。一个爱国女诗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篇《载驰》诗,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成功的爱国的女诗人的形象。许穆夫人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载驰载驱”,驱车急奔卫国“归唁卫侯”。她回卫救国的主张遭到反对时,又同各种阻力作了坚决地针锋相对的斗争。理直气壮地说:“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到最后责骂他们是“众稚且狂”的一群糊涂虫。许穆夫人在国家困难的时刻,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是能够胜利的,任何力量是不能动摇的,不可改变的。她的政治主张在诗中反复咏唱二章: “我思不远”、“我思不”,三章:“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末章:“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总之许穆夫人的坚持真理的信念和斗争精神,归卫救国的爱国激情,刻画得栩栩如生,读之感人肺腑。 诗的语言,质朴流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二、三章缠绵缭绕,含下无限思意,文势极佳。” 《载驰》 诗歌。《诗经·国风·鄘风》的第十首。许穆夫人作于公元前659年左右。当时狄人攻入卫国,杀死卫懿公,卫国的遗民在宋国的帮助下迁到漕邑,许穆夫人是卫国宣姜的女儿,想回去吊问,但许国不允许,她便写下了这首愤懑的诗。诗中描述了她动身前往漕邑的途中,遇到许国大夫劝阻的情景,抒发了她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她对家破国亡的悲痛以及对拦阻她的许国大夫的愤懑之情。诗中采用“赋”的方法,敷陈其事,悲切郁愤,感人肺腑。 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①驱马悠悠,言至于漕。②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③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④视尔不臧,我思不远。⑤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⑥视尔不臧,我思不閟。⑦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⑧女子善怀,亦各有行。⑨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⑩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11)控于大邦,谁因谁极?(12)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13)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14) 【注释】 ①载:动词词头。驰:放马飞跑。驱:赶马。唁(yan艳):对亡国者或遭不幸的人表示慰问。卫侯:旧说指卫戴公。据胡承珙《毛诗后笺》考证应指卫文公,因为戴公立仅一月就死了。②悠悠:道路遥远的样子。言:动词词头。漕(cao 曹):卫国邑名。当时卫被狄破灭后,遗民安顿于此。③大夫跋涉:指许国大夫长途跋涉来阻拦她。④既:都。《郑笺》:“既,尽也。”不我嘉:即“不嘉我”,不赞同我。嘉,善,赞同。旋反:指回转许国。反,后代作“返”。⑤尔:你们,指许大夫,臧(zang 赃):善、好。远:迂远,这里指不切合实际。⑥旋济:停止,回归。《毛传》:“济,止也。” ⑦閟(bi 闭):闭塞,不通。⑧陟(zhi 至):登上。阿丘:山丘。蝱 (meng 盟):药草名,即贝母。⑨善怀:多愁善感。行:道,道理。⑩许人:指许国大夫。尤:指责,归罪。(11)芃(peng 蓬) 芃:茂盛的样子。(12)控:走告,赴告。大邦:大国。因:依靠。极:至,带兵救难。(13)大夫君子:指当时许国部分当权者。无:通“毋”,不要。有:通“又”。(14)我所之:我所思。《毛传》:“不如我思之笃厚也。” 【译文】 驱车飞马急急地奔走,回去慰问亡国的卫侯。打马向前路程漫漫,要赶到漕邑方可停留。许国大夫赶来阻拦,让我心中更添忧愁。 大夫们都不赞同我,我也决不转马回车。看你们也都没有良策,我的想法未必迂阔。大夫们都不赞同我,我也决不停车返国。看你们也都没有良策,我的思路并不闭塞。车子登上高高的山冈,采一把贝母以消愁肠。女人容易忧愁伤感,但也各有道理主张。许人对我百般责难,众大夫如此幼稚狂妄。走在广阔的田野之上,茂盛的麦子在茁壮生长。我要向大国呼求救助,靠谁帮卫国来救亡?许国大夫和君子,别再把我指责阻挡。纵然你们千思百虑,也不如我的既定主张! 【集评】 清·姚际恒:“其辞缠绵缭绕。”“一章,凡诗人之言,婉者直之,直者婉之,全不可执泥。”“二章三章始微露己之意见。”“四章,严氏曰:盖至是始慨然责之,而不得不告其情矣。”(均《诗经通论》卷四) 清·牛运震:“开端甚奇,一接沉郁顿挫。只‘驱马悠悠’一语,便有心急道远、野旷马迟之慨。”“(二章)停顿委折,吞吐含蓄,正为‘控于大邦’胚胎。取神清空如话,婉宕多姿。”“‘善怀’二字婉妙。”“此一篇本意妙在于卒章说出,而前则吞吐摇曳,后则低徊缭绕,笔底言下,真有千百折也。”(均《诗志》卷一) 近·吴闿生:“姚姬传云:‘通篇皆写悲思迫切之意,非实事也。情绪与《泉水》同,彼以委婉胜,此以英迈胜。’旧评云:‘起势横奇,纯是凭空结撰。’二评皆得其妙。”(《诗义会通》卷一) 【总案】 据《左传·闵公二年》载,此诗为许穆夫人所作。许穆夫人为卫公子顽与其后母宣姜私通所生,后嫁到许国为穆公夫人。约十年后,狄人灭卫,卫懿公战死,其遗民在宋人帮助下暂居漕邑,并立新君戴公。一月后,戴公卒,文公立。戴公、文公都是许穆夫人的胞兄。许穆夫人闻讯后立即赶赴漕邑吊唁,并为卫国计划向大国求援。由于许人不支持她这些行动,所以她在这首诗中表示了自己的愤懑。由于她艺术修养很深,使一个有胆有识的女诗人的爱国忧国的热情、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许大夫的愤怒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载驰一
据《诗小序》云:“《载驰》,许穆夫人所作也。”许穆夫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朝代最早的知名爱国女诗人。她是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淇县一带)国君(公子顽)的女儿(其母即卫宣姜),远嫁至许国(今河南许昌一带),为许穆公之妻,故称“许穆夫人”。《载驰》出自《诗经·鄘风》,是鄘国(今河南汲县一带)之民歌。 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年)十二月,北方少数民族“北狄”侵入卫国,杀死卫懿公(公子顽),国都被攻陷,卫国人四处逃散。后经宋桓公救助,把卫国移民安置在漕邑(今河南渭县东南),重立了戴公申为卫君。不久,戴公又死了,就立其弟文公继位,建都楚丘(今河南之渭县)。富有爱国思想的许穆夫人眼看故国危亡局面和百姓逃亡状况,疾首痛心,十分悲伤,当其兄戴公死讯传来时,她决心要奔回祖国弔唁卫君戴公,同时,也欲趁机筹划向各大国求援,以解救国难,保卫祖国江山。可是,当她行至中途(未到漕邑),为许国大夫所阻。但是,她未因此折回许国。于是,她写了这首诗,以见其志,并抒自己的愤懑之情。
全诗分为四章,第一、第三章各六句,第二、第四章各八句。这四章,也是整篇诗歌的四层意思。以下分章讲解:
头四句说: 载驰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载,犹“又”、“且”。驰、驱:《正义》:“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唁,吊人失国。卫侯,即卫戴公,即其兄长。言,犹“爱”,于是。这四句大意是:乘着马车不断地奔驰,回到祖国去吊慰兄长卫侯。马车在遥远的赴卫路中进行,于是,我赶往卫国之都漕邑。 在去卫途中,许国大夫登山涉水来追赶我返回,使我心中不免担忧。这就是“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二句的意思。这里的“大夫”是指许国派大夫拦阻、劝说许穆夫人返许。山行,谓之“跋”;水行,谓之“涉”。 这一章,主要是写夫人返卫途中受阻,一时心中不免有点发愁。但经仔细思忖,现在,何足惧,归卫决心很大。于是,诗歌才有下边的叙写。
她说: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即使。嘉,嘉许、赞成。“不我嘉”,即“不赞成我”。旋反,即速返,此处的“旋”作速、立即解;“反”同“返”,这是说,即使对我赴卫不赞成,要我速即返回(许国)却不能。下边两句说: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臧(zāng脏)”,善也。“不臧”,即不善、不高明。思,思虑、主张。前句是说,我看你们的意见不好,我考虑的比你们不是要深远吗?后句的“不远”应是一个反诘词。 接着的四句诗,用的是重唱复沓形式,即: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在这里只换用了二个字:济和閟,“济”同“霁”,即止也。閟(bì必),同“毖”,慎也。这就是:尽管你们不赞同我的主张(即联合大国助卫抗狄),也难阻止我继续前进;我看你们的想法不对,难道我考虑得还不谨慎? 经许穆夫人这一据理力辩,许国大夫哑口无言,拦阻不果。许穆夫人继续赴卫,赶着马车行进在祖国的土地上,于是诗歌进入另一章。
先看前四句: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陟,攀登;阿丘,四边高而中央低的山,称为“丘”,有一边偏高,称“阿丘”。一说,也可能是卫国的山名。言,我也。“蝱”,是“莔”(méng萌)的假借。莔,即贝母,药用植物;古人以作治郁闷之病。这二句是说,车子攀上了高高的山丘,我就采了一些“贝母”来宽宽自己的闷愁。下边二句的意思是:妇女们虽说多愁善感,但各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这里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对“行”的理解。《毛传》:“行,道也”。朱熹《集传》:“女子所以善怀者,亦各有道”。有的把“道”释为“道路”(高亨),从上下文看,以《毛传》所言为是,即解其为“道理”。 这章的最后二句说: 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尤,即古“訧”字,指责或埋怨之意。 众,此处按王引之《述闻》可解为“既”。穉狂,即幼稚、狂妄。 这一章大意说:许穆夫人虽然辩胜了许国大夫,已经行进在卫国大地上,途中还采药自我宽慰了一番,但想起大夫的无理阻挠,心里总是愤愤不平。
下边是前四句: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野,祖国原野。芃芃(péng朋),茂盛的样子。控,陈诉、赴告。因,亲近。极,至也,到达。这是说,我行走在祖国的郊野上,麦儿正在茂盛地生长。我要把国难向大国去陈诉,哪个国家与卫亲近,就到哪个国家去! 这是因为,一片片绿油油麦地深深地激发了她的满腔爱国之情,使她进一步下定决心向各国呼求援助。且看最后四句: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无,通“毋”,不要。尤,过错、指责。之,往也。许穆夫人,最后用讥讽口吻说:各位大人先生们,别以为我有什么过错;你们纵有千百个主意,还不如我亲自走一趟!
《诗经》中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有不少,如《王风·黍离》、《魏风·园有桃》、《秦风·无衣》、《秦风·小戎》、《小雅·采薇》、《小雅·六月》和《大雅·江汉》等。而其中最突出的却是现在这篇《鄘风·载驰》。 大家知道,国家是“由社会当中产生出来,但使自己驾于社会之上,而与社会脱离的力量”(恩格斯语),是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产物。没有阶级,就没有国家,也不需要国家。虽然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出发点各异,但对国家这“机器”都认为是需要的。因此,全体国民都怀有一种爱国之心,古今均不例外。在古代,对于国家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出发点:统治者(包括从属于统治阶级的人)从统治阶级立场出发,爱自己的社稷,爱自己的国家;被统治者(包括具有人民立场的统治阶层中的人),则从人民立场出发,爱自已的乡土、爱人民、爱祖国。在《诗经》的爱国诗篇中,也有这两种情况。 《载驰》是一个国君夫人所写的一篇爱国诗。当然,它的出发点是从巩固和保卫自己的统治机器这一角度出发的,但仍然不失为是一种爱国思想的表现。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女爱国诗人。当她娘家的国家(即第一祖国)受到“狄人”这个外敌入侵时,当卫国沦于灭亡之危险关头,她为了拯救祖国,不顾“人言可畏”,不管礼法束缚,也不想个人安危,冲破“罗网” ,克服险阻,毅然踏上救亡保国之途,并取得大国(齐桓公等)的救援,终于达到了救卫目的,保存了祖国。这种思想行为,当然是很值得赞颂的,对于后世也不无教育意义。 但是,古人理解这首诗,往往只注意到许穆夫人的“孝悌”和“慈惠”,而淹没了她那光辉的爱国思想。《烈女传》的作者虽然把《载驰》一诗的题旨及其政治意义归结为“慈惠”和“远识”。但从整个过程的记述中,却已充分说明许穆夫人的“远识”,其出发点只有一个:一切为祖国的利益着想。一个人把自己的婚嫁,竟同国家的利害、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远识”,无疑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爱国行为,至今仍然值得提倡和仿效。 载驰
【注释】①载:语助词。驰、驱:策马飞奔。②唁:吊问诸侯失国。卫侯:指卫文公。③悠悠:道路漫长。④漕:卫国邑名。⑤大夫:指许国大夫。⑥嘉:赞同。⑦旋反:返回许国。⑧臧:善。⑨思:考虑。远:迂阔。⑩旋济:渡河回去。(11)(bì):闭塞。(12)蝱 (máng):药名。贝母。据说可治郁闷病。(13)善怀:容易动情。(14)行:道理。(15)尤:责难。(16)稚:不明事理。狂:狂妄自大。(17)芃芃(péng):茂盛貌。(18)控:赴告,陈述。(19)谁因:谁可依靠。谁至:谁来救援。(20)尤:过失。(21)所之:所往,指所选择的方向。 【鉴赏】这是许穆夫人回卫吊问文公之诗。 许穆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爱国女诗人。她是卫国君主的女儿,嫁给许国穆公为夫人。卫国自懿公始,就接连遭到不幸。赤狄入侵,懿公战死;戴公继位,一年而卒;文公继位,国力大衰。在这种危急关头,许穆夫人激于爱国之情,决定回卫吊问其兄文公,并出谋划策,为复国建国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按照礼法,许穆夫人回卫吊问其兄是一种违礼的举动,因此遭到许国大夫的阻挠与反对。许穆夫人冲破常规,排除阻力,终于回到祖国。 全诗四章。一章写长驱返回卫国。她驾着车马,飞速前进,回到卫国去吊问卫侯。她扬鞭策马,道路漫长,终于到达卫国的漕邑。可许国大夫跋涉赶来,劝她回许,为此她的心中充满了忧伤。二章写她批评许国大夫。虽然许国大夫不赞同她回卫的主张,但她也决不返回许国。她批评许国大夫劝阻她归国,实为不善之举,并坚信自己的考虑不迂阔,不闭塞。三章写她斥责许国大夫。她登上小丘,采摘贝母,是为了消除心中的郁闷。女子虽然容易动情,但也有她自己的道理。她斥责许国大夫埋怨自己,真是幼稚无知,狂妄自大。四章写救国方略。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她在田野中漫步。她想,要拯救卫国,必须赴告大国,争取外援。哪个国家可靠,哪个国家会前来支援,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如此,复国建国的计划才能得以实现。最后表明不顾“大夫君子”的指责,仍按既定的主张行事。 不难看出,诗中的爱国情思是深沉的,情与景的结合是自然的,所表现出的政治见识是卓绝的。《左传》记载说,许穆夫人归卫不久,齐国就派了齐桓公之子无亏率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戍漕,对卫进行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支援。可以认为,这正是许穆夫人“控于大邦”政治主张的一个实绩。 对此诗的主题虽无异议,但在许穆夫人是否回到卫国这个问题上则存在着分歧。一是认为许穆夫人并未回到卫国。《诗序》说:“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朱熹《诗集传》说:“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吴闿生《诗义会通》说:“皆托为之辞,以自抒其忧愤。”一是认为许穆夫人已回到卫国。林庚等《中国历代诗歌选》说:“这首诗写许穆夫人不顾许国大夫的阻挠而毅然回国。”诗言“言至于漕”。“至”有“到达”义,而无“前往”意。由此可知,“不能旋反”、“不能旋济”,是说许穆夫人已回到卫国,不能立即返回许国。诗中“载驰载驱”、“驱马悠悠”也非想象之词,而为实有之事。因此,应以后说为是。 载驰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据历史记载,是出身于卫国的许穆公夫人所写。 诗分四章,依次叙事抒情。 第一章写许穆夫人前赴漕邑吊唁卫侯失国(古时吊失国叫唁),许国大夫前来阻挠。“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这四句是说,鞭马奔驰前行,回国慰问文公。鞭驱驰路遥遥,奔向漕邑的大道。从驱马疾驰,反映了许穆夫人归心似箭,迫不及待的急切心情,从而说明对卫国的无限关怀。“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两句是说,许国大臣们跋山涉水来阻挠,我心里感到很忧愁。回卫的急切与被阻的苦恼,恰恰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更显示出对卫国一片关切之情。 第二章写许穆夫人对前来劝阻的许国大夫的不满之情。“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你们既然不同意我的主张,我也不能马上回到许国。看你们不高明的作法,我考虑的难道不深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她驳斥大夫们,坚持已见,情绪显得冷静沉着。 第三章申述忧国深情不为许国大夫所理解。“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这章意思是说,我登上那高冈,采摘贝母解忧伤。女人虽然易感伤,各有自己的主张。许国大夫指责我,他们幼稚又狂妄。进而抒发忧国之情,指出许大夫的幼稚无知。 第四章写她目睹卫国的田野,触物伤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并再申坚定不移的主张。“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这章意思是说,我走上祖国的原野,麦苗长得很茂盛。我陈诉于大邦,看谁亲卫谁救亡。你们大夫一副正人君子样,不要埋怨莫阻挡。纵使你们千百个主意,也不如我求援的考虑。 全诗通过许穆夫人顾念卫国覆亡,迫不及待地前往漕邑吊唁,并谋划挽救祖国之策,却被许大夫阻挠,而她毅然决然地坚持己见,矢志不移,从而表现了她忧国爱国的一片深情,为读者刻画了一个光彩照人的爱国者的形象。 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首先是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和感情发展的层次来完成的。首章写她得知卫国覆亡,心焦如焚,不顾路途遥遥,立即鞭马驱车急奔卫国吊唁,并谋划救卫之策。可许大夫前来阻挠,使她忧心忡忡。从 “忧”中,以展现其爱国热忱。次章从 “忧”思发展为针锋相对的斗争。“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减,我思不闷。”意志坚定,毫不让步,拒绝返回许国,其刚毅性格、爱国热忱,得以进一步升华。三章又从针锋相对地斗争,发展为当面斥责大夫的狂妄无知,表明自己的政治远见。“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自有主见,决不盲从。进而写出了她善于独立思考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大大丰富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末章以求援大国抗狄复卫的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正确,大夫的责怨只能是徒劳无益,枉费心机。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一往无前的勇气,溢于言表,把一个爱国者的形象推向极至。诗人正是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和感情发展的脉络,层层递进,逐步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事件突出,情节生动,形象感人。 其次,善于制造环境气氛,以突现人物形象。诗一开头突如其来,开门见山地写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四句话,写出了她得知卫亡后,策马驱车,长途疾驰,“归唁卫侯”,制造了紧张气氛,烘托出力图挽救卫国的焦急心情。国破家亡的忧伤,沉重的心境都一并跃然纸上。三、四两章开头两句,触景生情,登高望远,纵观祖国山河,不禁感慨万端;目睹田野,油油麦田,不禁兴致勃勃;都很好地衬托出被大夫阻挠的忧伤和陈诉大国挽求危亡的喜悦。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抒情效果。 载驰 载驰〔原文〕 ☚ 干旄 卫风 ☛ 载驰 载驰《诗经·鄘风》篇目。据《左传·闵公二年》记载,此诗为卫国国君懿公之妹、许国国君穆公妻子许穆夫人所作。公元前660年冬,狄人入侵卫,卫军惨败,懿公被杀,宋桓公将卫国百姓五千多人营救渡过黄河,并在漕邑 (今河南滑县) 立了卫戴公,卫国才免致全国覆灭。许穆夫人惊悉噩耗,非常悲痛,即赴漕邑吊唁,但行至中途,却为许国贵族大夫追回,因而作 《载驰》。全诗分六章二十八句,前三章写许穆夫人对阻挡她前往卫国的许国大夫的愤懑不平,诗中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意思是说: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我也不能马上回去。”“我所考虑的意见未必迂阔 (远) 和闭塞 (閟),你们的行为才是不高明 (不臧) 的。”这也是向许国大夫们表示,她此行的目的,并非纯粹为了吊唁,而是有更大更深远的计划。第四章以升丘采蝱起兴,说明自己对故国忧思之深以及不为许国大夫所理解的苦恼。“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强调的是: 女子虽然多愁善感,但也自有其道理,而许国大夫们的行为才是骄傲 (稚) 和狂妄 (狂) 的。第五、六章呼应前三章,反复表示卫国只有向大国求援(“控于大邦”) 才能抗敌复国。全诗回环反复,如诉如泣,如怨如艾,显示了许穆夫人深沉的爱国情思,也显示了她远大的政治眼光。《左传》 在记载了许穆夫人赋诗之后,接着就叙述了齐桓公派兵救卫并馈赠给其大量物资的事,可见此诗在当时就有相当大的政治意义。 ☚ (一) 诗文 泉水 ☛ 载驰《诗·鄘风》篇名。《诗序》等称许穆夫人作。近人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女诗人。她是卫戴公之妹,嫁许国。后卫为狄人所灭,她不顾许国大臣反对,归唁卫侯,求援于大国,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不凡的胆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