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轮船招商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轮船招商局 简称“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航运企业。1872年(同治十一年)8月李鸿章派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12月正式成立于上海。次年重订局规、章程,由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徐润、盛宣怀、朱其诏先后任会办。第一期资本一百万两(近十年才凑足)。名为商办,实由官商合办。分别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十九个重要商业港口设分局。1877年(光绪三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船和设备,船只由十二艘增至三十余艘。承担客运,包揽漕运及官物运输,兼及商货。由于该局在中国航运量的扩大,遭到外国在华侵略势力忌恨、排挤,业务逐渐难以维持。1885年盛宣怀受命改组局务,加强“官督”权利,但无所建树。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国民党政府以整顿为名,改为国营,自此变为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抗日战争时期,总局先后迁香港、重庆,战后回迁上海。至1947年拥有船舶四百六十艘,三十三万余吨。建国后由人民政府接管。 轮船招商局 177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清末官督商办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李鸿章派人招商筹办,1873年正式成立。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于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等地。承运漕粮,兼揽商货。1877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船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始终受外国在华航运业的排斥。1909年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改为国营,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到1947年11月止,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解放后归人民所有。 ☚ 同仁堂 劝业公司 ☛ 轮船招商局 101 轮船招商局见06177条 ☚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 ☛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Lunchuan zhaoshangju晚清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19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与外国企业 “分利”,清政府提出 “寓强于富” 的口号, 着手经营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同治十一年)夏李鸿章令浙江漕运局总办海运委员朱其昂拟章集股, 11月成立于上海。规定官方掌握企业大权, “所有盈亏, 全归商认, 与官无涉”。主要资本来自商股, 也有部分官款。第一期资本100万两至1881年(光绪七年)集齐。局设总办、会办、提调、委员等职。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及国外的神户、横滨、新加坡等地设分局。成立时仅有3只轮船,后规模渐大。1877年购美旗昌公司18艘船只,轮船总数达30艘。除转运漕粮外,还延揽各种客货运输业务。初建时,朱其昂任总办。1873年李鸿章委派买办出身的唐廷枢接任, 改组全局, 重订《局规》及《章程》。中法战争期间暂时售于旗昌洋行,以避战祸。1885年收回后改成官督商办,盛宣怀任督办。因受外商倾轧, 日本、新加坡、旧金山等海外航线先后停顿。在官方控制和官场腐败习气影响下, 内部管理不善,官商矛盾尖锐。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期间,援照中法战争时寄售旧例,将船售于外商,事后收回。1909年归邮传部管辖,改成商办。辛亥革命后,因受外轮排斥,地方不靖,亏损严重。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派员整顿,设招商局监督办公处, 隶属交通部。后收归国营。抗战期间疏散到香港、南京、武汉等地。1943年设总局于重庆。抗战后复原, 规模有较大发展。 ☚ 北洋大臣 官督商办 ☛ 轮船招商局见“交通”中的“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中国创立的第一个近代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李鸿章令朱其昂拟章试办。次年,重订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名为商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大权归官方掌握。总局设上海,分局设天津、广州、香港及国外的横滨、新加坡等处。承运糟粮,兼揽商货。1877年,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一批船舶和设备,扩大经营。1885年改官商合办为官督商办。1930年,国民党政府又将其改为国营。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的民间轮船企业。局属“伊敦”号轮是第一艘悬挂中国国旗航行在中国沿海的船舶。1872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以漕运为根本,以揽货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上海海运管理局”。 轮船招商局中国清代洋务运动中创建的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民用企业,也是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9世纪70年代初,在外国航运势力的冲击下,中国运输漕粮和南北物资的旧式木船航运业遭到严重破坏。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1823—1901)决定成立轮船招商局。1873年1月,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挂牌营业,组织形式为官督商办,借官款,并招商集股。轮船招商局总局设于上海,在国内各大港口和日本、东南亚等地设立分局,但实际上主要经营南北洋航线和长江航线,国外航线因外国势力阻挠而难于开展。1877年购买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轮船和其他设备,实力大为增强,有轮船25艘,2.7万吨。1881年招足第一期股本白银100万两,1883年续招股本100万两,1897年以历年盈余转为资本,资本增为400万两。此后盈利渐减,间有亏损。1909年归邮传部管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为商办,更名为“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1932年,国民党政府将该局收归国营,划归交通部。抗日战争时期,该局遭受重大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敌伪资产,实力大为增强,轮船460艘,32.7万吨。1948年,国民党政府将该局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以一半股本出售招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局在大陆的财产由人民政府接管。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旧中国设立最早、运输能力最大的轮船航运企业。早年为官督商办性质。由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派浙江漕运局总办朱其昂招商筹办,并奏户部先行拨款20万串制钱(合银135000两)购外轮4艘, 投入营运, 于同治十一年(1873)设总局于上海。翌年在沿海、沿江各埠及日本、南洋等地设立分局19处。开业半年后, 委唐廷枢任总办。朱其昂、徐润、盛宣怀、朱其诏先后任会办。原定资本100万两, 于光绪七年(1881)年招足, 复于次年添招100万两。光绪十一年由盛宣怀任督办,1909年取消督办,但仍归邮传部管辖。在清政府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该局大权实际上一直为李氏家族与盛氏家族所把持。资产总额于1914年估值, 约达1700万余两。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监督办公处,对其实行“整理”,于1932年冬收归“国营” 。由李国杰、刘鸿生、蔡增基等先后出任总经理。抗日战争爆发后, 总局转移往香港, 另组长江业务管理处入川。不久香港沦陷, 1943年于重庆恢复总局。抗战后总局迁回上海。1945年8月,该局仅余船舶28艘, 计25000多吨。后由国民政府将接收的大批敌伪航轮及美国战争剩余船只拨交该局, 运力猛增。1948年10月改组为招商局股份有限公司, 时拥有各种船舶488艘,计404000多吨,各处码头64座, 总长37000多英尺, 仓库堆栈224座, 容量806000多吨;设分公司和办事处32处、海外代理处7处; 全局职工合计15000余人。但此期间, 该局80%运力悉为蒋介石政府用于军事目的, 据不完全统计, 从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 共运国民党军队342万余人,军火154万余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 该局上层领导人员挟部分船只逃往台湾,余留部分于解放后被收归人民所有。1950年1月15日,该局香港分公司宣布起义。 ☚ 太古轮船公司 吴淞铁路 ☛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清末最早设立的大型轮船航运企业,也是清政府经营的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李鸿章招商筹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官拨规定分年由招商局轮船为政府运输漕米等物抵还:“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1873年正式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牛庄、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等地。承运漕粮,兼揽商货。1877年以220万两的高价收买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船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始终受帝国主义在华航运势力的排挤。在外国资本的打击下,到1883年远洋航线被迫宣告停航。1885年经盛宣怀整顿,改为官督商办。宣统元年 (1909年) 归邮传部管理,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年归属交通部。抗日战争期间,总部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到1947年11月止,共有轮船460艘,33万余吨。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近代轮船航运公司。清同治十年(1872)由李鸿章委派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创办于上海。次年进行改组,由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定资本一百万银两,是年收齐四十七万六千银两。光绪三年(1877)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轮船和设备,连自有的轮船十二艘,共计三十艘。该局承运漕粮,兼揽商货,并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长崎、安南、新加坡等处设有分局、栈房。光绪九年再行改组,由盛宣怀主持局务。宣统元年(1909)又行改组,归邮传部管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