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轮作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轮作制rotation system在连年种植作物的土地上,每年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年度内前后季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一种农作制,以区别于每年都种植同一作物的连作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端。《吕氏春秋·任地》中所说的“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可视作中国轮作制的最早记录。汉代轮作制有了初步发展,西汉《氾胜之书》中区种麦条有“禾收……区种”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有了谷子和冬麦之间轮作复种。东汉的郑玄在为《周礼》作注时,除了有“禾下麦”即粟后种麦之外,还有“芟刈其麦,以其下种禾豆”的说法。说明东汉时期已经有了谷子、冬麦、大豆之间轮作复种的两年三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对作物轮作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当时认为,绝大多数作物都需要合理轮作。如“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等。因为谷子连作就会“莠多而收薄”,麻连作就会有“点叶夭折之患”,稻连作就会草稗俱生,芟亦不死”。从理论上阐明农作物合理轮作不仅有利于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从而为轮作制奠定理论与技术的初步基础。《齐民要术》在分析比较各种作物适宜茬口(底)的基础上,得出了豆类作物是谷类作物良好前作的结论,从而确立了豆谷轮作的格局。《齐民要术》还总结了绿肥轮作的经验,并称其为“美田之法”,从而确立了用地与养地结合“以田养田”的原则。中国在东汉时期还创始了麦稻两熟,水旱轮作的经验,这一经验在唐宋以后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明清时期,南北继承和发展了合理轮作的优良传统,在南方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水旱轮作制;在北方则发展了豆类作物为中心,以豆谷轮作为基础的轮作复种制。从而使豆谷轮作、绿肥轮作和水旱轮作互相配合,构成了用养结合的轮作体系。 轮作制rotation system把自然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地块,划分为若干面积基本相等的田区,每个田区有次序的逐年采用一定的轮作方式,以保证地面有良好覆盖取得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提高产量的耕作方式。 轮作制 轮作制轮种耕作制。一个生产单位内的土地由若干个轮作区组成,能体现落实总的作物布局所要求的轮作组合。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已采用轮作倒茬技术。后来不断发展。到明代, 在南方, 形成了以水稻生产为中心, 以水旱轮作为基础的一年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在北方, 发展了粮棉轮作复种的二年三熟制和一年二熟制。无论南方北方, 都发展了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的轮作复种制和间作套种制, 粮豆作物的轮作复种制也更加丰富多彩。时人还总结轮种经验, 实行定型轮作制, 肯定种棉两年、换种水稻一年是江南稻棉地区最好的轮作方式。它具有保证更充分地利用地力与调节地力的作用, 使地力不断得到更新, 并和施肥技术相结合, 保证农作物的稳定丰产。 ☚ 亲田法 间作套种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