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转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转踏 转踏又作“传踏”。北宋歌舞表演形式。演出分为若干节,每节一诗一词,或每节各咏一故事,或各节合咏一故事。开演前有勾队词、口号,大都用骈体文数句;后有放队词,多为七绝一首。至北宋末,体制渐变,勾队词变为引子,放队词变为尾声,歌词中一诗一词的形式亦变为全用词调。其名则改称“缠达”。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以为:“缠达之音,与‘传踏’同,其为一物无疑也。“现存转踏作品有《调笑集句》(见曾慥《乐府雅词》)等。 ☚ 合生 传踏 ☛ 转踏 转踏宋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流行于北宋。演出时分为若干节,每节以一诗一词演唱一事,伴以舞蹈。前有“勾队词”,后有“放队词”。形式与“缠达”相似,一说转踏即“缠达”。现存作品有《调笑集句》、《调笑》等。 ☚ 抬木号子 轮灯调 ☛ 转踏 转踏又称“缠达”、“传踏”,宋代民间流传的一种歌舞形式和曲艺形式。其特征是:由引子和两支相间使用、反复演唱的曲调结合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宋代有5种转踏词保存在曾慥的《乐府雅词》之中,即无名氏的《调笑集句》、郑仅的《调笑转踏》、晁补之的《调笑》和无名氏的两套《九张机》。前3套都是用一首七言诗和一首《调笑令》交互轮流重复,每重复一次,叙述一个古代女子的故事。例如郑仅的《调笑转踏》分别用12首七言八句诗、12首长短句《调笑》词歌咏了罗敷、莫愁、文君、苏小小、杨玉环等12个故事。诗词前并有致语一篇,云“女伴相将,《调笑》入队”;诗词后并有“放队”一篇,为“新词宛转递相传”等诗4句,实即唐代刘禹锡的《踏歌辞》。这里的致语,同《采莲舞》、《柘枝舞》中的致语相类,说明转踏也具有队舞形式。这里的“放队”用唐代旧辞,说明它是一种在民间流传多时的歌舞形式和曲艺形式。参“唱赚”条。 ☚ 鼓子词 合生 ☛ 转踏 转踏又名“传踏”、“缠达”。流行于宋代的歌舞表演形式,也属联章词的一种。其形式略同于鼓子词,只是将鼓子词的散文部分改作诗句,通篇以“诗”和“词”相间成文,同咏一个故事。诗多是七言八句,词多用《调笑令》,词的开头二字与前列诗的结尾二字相叠。开头有一段骈语作勾队词,并陈口号一首,最后用七言四句的一首、诗作为放队词。今传宋人所作的《调笑转踏》,有秦观《调笑令》10首,分咏王昭君、乐昌公主等10美人;晁补之《调笑》7首,分咏西施、宋玉等7个艳异故事。此外还有郑仅《调笑》12首,无名氏《调笑集句》8首,并见宋·曾慥《乐府雅词》。 ☚ 鼓子词 赚词 ☛ 转踏 转踏又作“传踏”。北宋时的一种歌舞表演形式。演出分为若干节,每节有一诗一词,唱时伴以舞蹈。开演前有“勾队词”,多用骈体文数句; 演出结束后有“放队词”,多为七绝一首。 ☚ 钵头 讶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