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帐结算“现金结算”的对称。又称 “非现金结算”、“划拨清算”。货币结算的一种形式。通过银行把款项从付款人帐户划转到收款人帐户而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特点: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以存款 (贷款、或往来)帐户为条件,以银行信用收支代替现金流动。在中国,除国家现金管理制度规定可以使用现金结算者外,各企业、单位相互间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资金调拨、信用往来等款项收付,都必须办理转帐结算。转帐结算的种类分为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支票结算、汇兑结算、委托收款结算等。 转帐结算 转帐结算zhuanzhang jiesuan参见“结算”。 ☚ 货币发行 社会学 ☛ 转帐结算即“非现金结算”。 转帐结算亦称“非现金结算”。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经济往来进行货币清算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家规定,各单位除允许保留的现金外,都必须存入在当地银行开立的帐户内。单位之间的商品交换、劳务供应以及资金调拨等发生的货币收付,通过银行将一个单位帐户上的货币存款划转到另一个单位的帐户上,这种货币收付活动,称为转帐结算。 根据不同的经济往来的特点和要求,银行规定有各种相应的转帐结算方式:(1)异地之间,有托收承付、委托收款、信用证、汇兑以及部分地区试行的限额结算五种结算方式;(2)同一城市主要有支票、付款委托书、托收承付和同城托收承付四种结算方式;(3)在农村,主要有农村付款委托书和农村限额结算两种结算方式。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得订明结算方式以及据以办理转帐结算的户名和银行帐号。 转帐结算,可以大量节约现金的使用,有利调节货币流通;可以监督经济合同的履行和强制划拨,促使各单位遵守合同;可以促使各单位有计划地使用资金;有利于国家银行根据国家计划,对企业的生产和商品流通发挥监督作用,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加速资金周转。 转帐结算结算是对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和资金调拨等所发生的款项往来的清算。转帐结算是收付双方通过在银行开立的帐户,凭借银行的转帐凭证,将结算款项从付款单位帐户转入收款单位帐户,而把帐目结算清楚的一种方式。因不使用现金,转帐结算亦称非现金结算。 转帐结算分为同城结算和异地结算两大类。同城结算,亦称本埠结算。即同一城市两个企业间的转账结算。目前我国常用的结算方式有: 付款委托书、托收承付、托收无承付、支票等。异地结算,亦称埠际结算。即不在一个城市的两个企业间的转帐结算。目前我国常用的结算方式有: 异地托收承付、汇兑和信用证三种。 转帐结算,可以节约现金使用,减少钞票的清点、押运时间,节约费用、加速资金周转,发挥银行监督作用,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有计划进行。 转帐结算 转帐结算货币结算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金结算的对称。是发生经济行为的关系人使用银行规定的结算凭证,通过银行划转资金,以结清债权债务的行为。例如,在同一城市的甲企业,签发一张转帐支票支付乙企业的货款,乙企业将转帐支票送其开户银行,银行通过办理转帐手续,就可将甲企业存款帐户上的资金,划转到乙企业的帐户上,以结清这笔货款。如果甲企业是偿付在外地的乙企业的货款,甲企业可以委托其开户银行将货款通过汇款方式汇给乙企业,也可由乙企业通过委托收款方式,委托其开户银行向外地的甲企业收回货款。这类做法,都是转帐结算的行为。 转帐结算的特征和要求 ❶转帐结算虽同属货币,但已经脱离了实体货币——现金固有的型态,而演进成为票据形式。即使用银行的信用凭证,划转存款资金,以完成货币清算的任务。因此,它有许多名称,如记帐货币、票据货币、存款货币、划帐货币、转帐货币、货币符号、划拨清算、非现金结算等等。 ❷转帐结算必须通过银行来进行。经常办理结算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在银行开立帐户,和银行发生存款或贷款关系,而且帐户上必须要有足够的存款余额或者透支限额,银行才能提供转帐服务。 ❸转帐结算靠科学管理维护正常秩序。面对成千上万的结算单位,错综复杂的结算关系,银行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掌握熟练技术的业务人员并严格执行支付纪律,才能维护结算业务的正常进行。 ❹转帐结算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节约现金使用,从而节省钞票的印制和流通管理费用;缩小现金使用范围和供应量,有利于调节现金流通;不受金额的限制,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而且比较安全; 由于必须通过银行办理,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发挥监督作用。 ❺转帐结算的局限性。表现在:要受时间的限制,如超过了银行的营业时间,就不能办理;要受地点的限制,中国现行规定,甲地的支票不能在乙地使用;要受条件的限制,如转帐凭证填写不合规定或者超过了规定的有效期,银行会拒绝转帐,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办理和接受转帐;要受到手续的限制,无论如何简便、迅速,总要有一定的处理过程。 现金正与转帐结算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相反,所以大额的支付宜于使用转帐结算,小额的支付宜于使用现金。 产品经济时期的转帐结算 1953年,中国发展国民经济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实质上是产品经济的管理模式,一直延续达30年之久。这期间,银行的结算管理,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❶结算中心的形成。1950年国家实行现金管理,随后开展划拨清算,集中短期信用,银行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结算的重要地位也逐渐突出出来。 ❷具有强制的规定性。国家企业、机关、部队、团体等单位的一切经济行为,除准许使用现金外,都必须按规定通过银行办理转帐结算。所以中国社会主义银行的转帐结算是有组织地进行的。 ❸要受产品经济的制约,也就是计划的制约。所谓工业包产,商业包销,信贷包资金,结算包收款,都是产品经济所决定的。所谓结算包收款,就是企业办理结算所发生的货款拖欠,挂在银行帐上,由银行来扣收。人们叫这是“吃大锅饭”的结算行为。 ❹要履行监督职责。监督支付纪律,监督财经纪律,监督各种违法行为。这也是社会主义银行所特有。 ❺多品种的结算方式。1953年以后开始实行由外国引进的八九种结算方式,之后加上中国自己发展的,共有十余种之多。品种多,专业性强,灵活性差。 ❻经常受到经济变化的影响。遇有大的经济波折或者政治冲击,必然导致结算秩序的混乱。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之后又进行整顿、修复工作。 80年代的结算改革和现状 进入80年代以后,为适应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银行的结算业务进行了一些大的改革,总的方面是: ❶从适应产品经济转向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❷从中国人民银行单一的结算管理体制转为中央银行统一管理体制和专业银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❸多品种的结算方式改革为少品种多功能。 ❹结算的业务操作由劳动密集逐步转向技术密集。 截至1989年止,结算业务具体改革的内容有如下一些方面: ❶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济形式、多种流通渠道的需要,放宽了对个体经济在银行开立帐户的管理;恢复并改进了50年代停办的票汇业务;对个体经济户开办使用支票和保付支票的业务;对收购农副产品创办了农村定额支票业务。 ❷为引导商业信用,实现商业信用票据化,推行了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逐步将银行办理托收承付结算的货款拖欠纳入汇票业务。 ❸改变长期以来银行办理托收承付结算所发生的货款拖欠由银行包收款的做法,银行不再承担扣款的责任,将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分别进行管理。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于1989年8月起一度停止使用。但根据当前治理整顿经济的情况,适应大中型企业计划结算的需要,又从1990年4月1日起恢复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以帮助承担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任务较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回收贷款。 ❹建立票据交换所制度,加强对同城票据交换的资金清算和管理,并将同城票据交换的范围扩大到毗邻地区,以利于加强横向经济联系。 ❺改革结算方式为少品种多功能,将原来的10余种简化为6种,即:汇票(亦称票汇)、商业汇票、银行本票、支票、汇兑、委托收款。 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在筹建卫星通讯网,建立结算中心。各专业银行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电子网络,使用电子计算机划转结算资金。 ❼在结算管理体制上,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结算制度和办法,专业银行可据以作出补充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根据80年代以来结算业务的改革,重新修订颁发了《银行结算基本制度》,于1989年4月在全国实行。 ☚ 结算 现金结算 ☛ 转帐结算 转帐结算亦称“非现金结算”、“划拨清算”。“现金结算”的对称。货币结算形式之一。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付款方帐户,划转到收款方帐户而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它以银行的信用关系代替现实的现金流通。在现代经济中,转帐结算是货币结算的主要形式。它按收、付款的方式分为: (1) 由收款单位委托开户银行向付款单位收取款项的结算,如委托收款结算方式等。(2) 由付款单位委托开户银行从其帐户中支付款项给收款单位的结算。按收、付款项的地区分为: (1) 同城结算方式,如用支票结算。(2)异地结算方式,如用汇兑结算等。(3) 在农村结算中,主要使用农村定额支票。转帐结算是货币结算的主要形式。在我国,除国家现金管理制度规定可以使用现金结算者外,各企业、单位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资金调拨、信用往来等款项收付,都必须通过银行按统一的结算办法办理转帐结算。 ☚ 现金结算 转帐结算原则 ☛ 00002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