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Chernyshevsky俄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和文学家。生于萨拉托夫的牧师家庭。1850年于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系毕业,回乡任中学教师。后移居彼得堡。1854年至1862年参加和主持《现代人》杂志的工作,发表一系列关于美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宣传唯物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通过农民村社实现社会主义。1862年被沙皇政府逮捕。在二十多年的监禁、苦役和流放生活中,拒不请求赦免,坚持创作,写出长篇小说《怎么办?》与《序幕》等。在哲学上坚持唯物主义和唯物论的反映论,批判康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马赫主义。但未能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历史观也是唯心主义的。主要著作还有《艺术和现实的美学关系》、《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资本和劳动》等。1889年获准回到故乡,同年逝世。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Н·Г·Чернышевский,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出生于俄国萨拉托夫的一个神甫家庭。1846年进彼得堡大学学习,1853年起从事著述活动,1855—1862年间担任《同时代人》杂志的负责人,同时参加秘密革命活动。后曾被沙皇政府逮捕,流放西伯利亚。著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怎么办》和《序幕》等。他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也有一些唯物主义见解,但总体上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把抽象的人类本性作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他反对封建的和宗教神学的伦理观,提倡以合理利己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在他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本质就是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道德性是自然本性的派生物。因此,伦理学研究的人,实质上就是生物学的人。自爱和利己是人类天生不变的本性,人人都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从自己开始,以自己结束。个人利益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利己主义决定着人们的一切思想感情和行为。世界上没有肯自我牺牲的人,也没有大公无私和为别人利益做出的自我牺牲。只有利己主义者才是诚实正直的人。人把他人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称作善,把对自己有害的行为称作恶。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人类的利益高于个别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高于个别等级的利益,多数等级的利益高于少数等级的利益,维护最大多数人的最高利益就是最大的善。人们只有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在为自己谋利益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即信守合理利己主义的行为原则,才能使自己的本性得到完善。虽然人的本性是自利的,但不是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善恶是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好的社会环境可以造就善人,恶的社会环境可以造就恶人。因此,他猛烈抨击当时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在《怎么办》中,设计了一个自由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道德而幸福,并能得到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思想家。1828年7月24日生。1846~1850年在彼得堡大学语文历史系学习,博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书籍。1850年毕业后当中学教师。1853年首次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同年在彼得堡参加《现代人》杂志的工作,不久成为杂志实际领导人,并以之为阵地和沙皇政府、自由派进行斗争,使《现代人》成为传播革命民主主义的阵地。是19世纪60年代革命民主运动的领袖。坚持农民革命的思想,揭露“农民解放”的骗局,号召农民举行武装起义。1862年被捕,1864年流放西伯利亚达21年之久。1889年获释回乡,同年10月29日因脑溢血去世。一生写了大量政治、哲学和文学著作。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Cheer nixuefusiji, Никοлα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ъшевский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 思想家, 作家。生于牧师家庭。1846-1850年就读于彼得堡大学文史系, 广泛涉猎, 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对赫尔岑、别林斯基、果戈理的作品也有浓厚兴趣。在改革农奴制的社会争论的影响下和欧洲1848年革命的震动下,逐步形成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毕业后回家乡任中学教员。1853年迁居彼得堡后从事创作活动和革命活动。1855年发表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向唯心主义美学观点和“为艺术而艺术” 的论点提出挑战, 在美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同年起任《现代人》杂志文学批评栏的编辑工作。1857年转为专门负责杂志的哲学、经济和社会政治问题栏, 集中精力研究俄国经济政治问题, 对自上而下的改革进行无情揭露, 提出无条件废除农奴制的要求。改革前夕撰写著名革命传单《领地农民同情者致领地农民书》,号召农民待时机成熟时举行起义。1862年发表《没有收信人的信》,把俄国比作一件破烂不堪的旧衣服,认为应该停止补缀、重换新衣。为了论述自己的政治观点,深入进行经济和哲学理论的研究,于1860年发表坚持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宗教神秘主义的 《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被政府视为 “动摇君主政权的基本原则”之作。他承认资本主义的相对进步性, 但也揭露和谴责资本主义的剥削, 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 主张俄国可以通过农民村社绕过资本主义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民粹派的理论基础。1862年遭沙皇政府逮捕, 监禁2年, 后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7年(又改为终身流放)。身陷缧绁仍坚持革命信仰,写出塑造一群反对农奴制的民主主义者新人形象的长篇小说《怎么办?》 以及政治小说 《序幕》。晚年获准离开流放地, 移居阿斯特拉罕, 从事翻译工作。1889年获准返回家乡, 4个月后病逝。 ☚ 赫尔岑 巴枯宁 ☛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62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理论家、作家。出生在萨拉托夫城一个教士家庭。贫穷但充满文化气息和民主精神的平民家庭给了车尔尼雪夫斯基良好的民主式教育。 ☚ 列夫· 托尔斯泰 杜勃罗留波夫 ☛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俄国文学批评家、作家、哲学家、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生于神父家庭。曾担任《现代人》杂志主编。因鼓动武装斗争,被沙皇政府监禁流放22年。在《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则》中,系统阐明了“合理利己主义”理论。在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其他论著有《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莱辛和他的时代》等。监禁流放期间写成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和《序幕》,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参见“哲学”、“美学”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坚持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唯心主义。力图以唯物主义精神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早年接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由人类的全部发展所决定的,但认为俄国可以通过农民公社向社会主义过渡。参见“文学”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艺术只是现实的“代用品”,其社会作用在于“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判断生活”。对美感、悲剧、崇高、滑稽、艺术典型等范畴,均有独到的见解。在美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参见“文学”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美学理论”中的“美在生活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评论家。出身牧师家庭。1850年于彼得堡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师。1853年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论文中,首次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1854年为《现代人》杂志撰稿,不久为该刊核心编辑,使之成为传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讲坛。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和消灭农奴制度,揭露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1862年7月被捕。1864年被流放服苦役达21年之久,但革命意志不衰,多次拒绝沙皇政府的诱惑,是俄国社会民主主义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怎么办?》、《序幕队》、《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还翻译了德国史学家韦伯的《世界通史》等。 ☚ 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1905年革命 ☛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Чернышевский,Николай Γаврилович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出身牧师家庭,在赫尔岑和别林斯基的影响下,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1853年起担任《同时代人》杂志编辑、主编,宣传革命,反对农奴制度。1862年被沙皇政府逮捕,流放西伯利亚20多年,1889年病逝于家乡萨拉托夫。主要哲学著作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艺术和现实在美学上的关系》、《对反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等。 ☚ 赫尔岑 别林斯基 ☛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Чсрнышсвокий НиколайГаврилович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出身神父家庭,从小在正教学校学习。1846年入彼得堡大学,一度热衷于黑格尔哲学,转而研究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1848年与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接近。大学毕业后曾执教于中学。1853年开始为《祖国纪事》撰稿,后参加《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文艺学、美学及文艺批评论著。1855年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公开答辩后通过,同年发表系统探讨俄国文学发展的著名论著《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1856年接替涅克拉索夫主编《现代人》,次年邀杜勃罗留波夫参加编辑部。这一时期先后完成了《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资本与劳动》、《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等重要论著,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合理利己主义”主张。1862年杂志停刊,同年被捕,监押两年后判处7年苦役和终身流放。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禁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怎么办》1863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出身神父家庭,从小在正教学校学习。1846年入彼得堡大学,一度热衷于黑格尔哲学,转而研究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1848年与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成员接近。 ☚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托尔斯泰 ☛ 车尔尼雪夫斯基Chemyshevsky,Nikolai Gavrilovich (1828-89)—Russian philosopher and literary critic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