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马tiàomǎ满族人喜欢的竞技活动:~要求在骏马猛奔时,横越跳至骏马身上,而后在马上表演多种技艺。(曾庆中《关东风土·人情·掌故》) 跳马tiaomahorse vault竞技体操项目。跳马动作是由木马训练骑术演变而来。跳马动作以各种手翻、水平腾越、近端垂直腾越为主。跳马运动能增强肌腱、韧带和关节的力量,对发展下肢和肩带肌肉的爆发力有特殊作用。在体育教学和部队训练中这个项目常被采用。一般在做初级练习时使用的跳跃器械还有“山羊”和跳箱。1896年男子跳马列入国际比赛项目。中国于1959年第1届全运会上将跳马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郑粦祥、 佘淑勤分获第1届全运会男、 女跳马冠军。1980年李月久获第5届世界杯赛第4名。1982年李宁获第6届体操世界杯赛跳马冠军,成为中国第1位跳马世界冠军;童非获第3名。1987年楼云获第2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跳马冠军,1984年获第23届奥运会跳马冠军,1988年再获24届奥运会的跳马冠军。以中国体操运动员命名的跳马动作有 “邹利敏空翻” (侧手翻侧空翻转体270°)。 
跳伞世界冠军一览表 时间 | 姓名 | 项目 | 赛事 | [世界锦标赛] | | | | 1984 1986 1988 1994 1994 1994 1996 1998 [世界杯赛] | 于梅 中国男队 中国男队 盛军 盛军 张红雁 郑红艳 王杰 赖小莉 盛军 张红雁 郑红艳 王杰 赖小莉 赖小莉 郑红艳 盛军 魏宁 宋艳薇 郑红艳 宋艳薇 陈莉 魏宁 王珂青 | 女子个人定点 四伞循环造型 四伞循环造型 女子个人定点10次 女子集体定点8次 女子团体 女子集体定点 女子集体定点 | 第17届世界跳伞锦标赛 第1届世界跳伞造型跳伞锦标赛 第2届世界跳伞造型跳伞锦标赛 第22届世界跳伞锦标赛 第22届世界跳伞锦标赛 第22届世界跳伞锦标赛 第23届世界跳伞锦标赛 第24届世界跳伞锦标赛 | 1983 1984 1985 1989 1989 | 李荣荣 中国队 贺小红 赖晓莉 赖晓莉 | 女子个人全能 男子四伞循环造型 女子个人定点 女子个人定点 女子个人全能 | 第2届世界杯跳伞比赛 第3届杯世界跳伞赛 第3届世界杯跳伞赛 第5届世界杯跳伞冠军赛 第5届世界杯跳伞冠军赛 |
跳马 跳马男女竞技体操项目之一,体操器械的一种。现代跳马比赛,男子采用纵马,高度1.35米,长度1.60米,马宽约为35厘米。助跳板为S形弹性板,高20厘米(包括贴有1厘米的覆盖层);女子采用横马,高度1.20米。 从事跳马运动,不仅能培养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和迅速超越障碍的实用技能,而且对发展下肢和肩带两臂肌群的爆发力有着积极作用;对培养空间三维的定向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在体育教学和军事训练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跳马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400年左右,罗马帝国末期,当时奴隶社会开始解体,战争相当频繁,统治者出于军事需要十分重视骑术。他们先采用形似真马的木制马,对武士进行模拟训练。到了中世纪时,欧洲骑士之风盛行,作为骑士每每以掌握体操、辩论、修辞、算学、几何、音乐和天文7种技能为荣,其中体操又以熟练驾驭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马”为最重要。为此,出现了骑术教师和专门论述跳马的著作。那时骑士们进行的跨上、跳下、跳过木马等练习,可算是现代跳马运动的萌芽。最早是德国体操学派的创始人扬(Friedrich Ludnlg Jahn 1778~1852),使跳马从军事训练发展为一种体育健身手段在民间流行。他曾于1812年在柏林城外的体操场上设置了去头斩尾的木制鞍马用于训练学员。1820年时瑞典体操学派的创始人林(PeHr Henrik Ling 1776~1839)在体操馆中除设置了3匹酷似活马的木制马外,还增加跳箱、山羊等器械用于健身训练。到了1836年德国体操家施皮斯(Adolph Spiess 1810~1858)在举办学校体操节中,首次将其列为表演项目。第1次作为竞技项目出现,那是1877年,在德国的体操比赛中。但当时助跑规定只允许6步,手可撑1~2次并允许从马的正面或侧面越过(这是最早的竞赛记载)。跳马被列为世界大赛的项目,则是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1届奥运会上。当时比赛采用的器械为1.30米高的横鞍马,只有男子参加,德国人克·舒曼成为第一个跳马世界冠军。此后在历届世界大赛中,跳马作为一个比赛项目,则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直到1934年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第1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才最后被确定下来。此时用的器械为纵马,高度1.20米,长度1.80米,跳板为前高10厘米的斜形木板。到1956年第16届奥运会时,改为马高1.25米,马长1.60米,跳板为胶合板压成的S型弹性跳板。1967年起马高升至1.35米,马长不变。唯S型弹性跳板于1975年升高到15厘米(包括1厘米板面的覆盖层),到1984年时又升为20厘米并沿用至今。女子体操竞技第一次出现在世界大赛上是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上。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则被排除在外,到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又接受女子参加团体赛,当时的横跳马比赛是可以撑手也可以不撑手,支撑跳跃的特点尚未完全形成。直到1952年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上,才正式形成包括横跳马在内的女子现代竞技体操比赛项目,那时马高为1.10米。1975年起高度改为1.20米,助跳板规格同男子,并随同变迁。 纵观跳马运动发展史,对其技术的发展可以认为基本上经历了原始、形成、提高三个阶段。 原始阶段:大体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骑马推撑,当时动作几乎没有腾空阶段,多数为跳上、跳下;骑撑摆腿转体;跳成手倒立和慢起成手倒立后,倒立移动前翻下或侧翻下等。与此同时,也有少数跳起滑动过马和鱼跃过马的练习,此时的动作尚没有体现出支撑跳跃的特点。 形成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历时约为30年左右。主要特征:逐渐形成了支撑跳跃的技术特点,每个跳跃动作多半包括助跑、上板、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以及落地等技术环节,并按推手形成的支撑反作用力对人体的作用,又派生出水平型腾越和手翻型腾越两大类动作。水平型腾越如分腿腾越、屈体腾越,直体腾越等;手翻型腾越为侧手翻腾越、前手翻腾越等。根据那时历届世界大赛金奖获得者用以夺魁的动作,可以认为本世纪50年代是水平型动作的全盛时期,当时的潮流动作是向前直体腾越。水平型动作发展的顶峰为直体腾越转体360°,是1964年苏联选手里希斯基所创,此后这类动作从世界大赛中消失。手翻型动作全盛时期则是在60年代,当时的潮流动作是日本选手山下司广创造的“山下跳”,此后直至60年代末世界大赛跳马金奖获得者几乎均以“山下跳”的新技术及其变化来斩关夺标。手翻型技术发展的潮峰是“山下手翻”转体360°和前苏联选手克里门柯所创的前手翻转体540°。 提高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直至现今,主要技术特征是第二腾空向高、远发展,出现手翻接空翻,复合多轴空翻,踺子过渡背向上板、背向踏跳、背向进入第一腾空和撑马的技术。提高阶段的帷幕,首先是由曾经多次轰动国际体坛的日本选手塚原光男在1970年的第1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拉开,他在这次大会上首创了侧手翻内转接团身后空翻的新技术。由于他的出色表演不仅夺走了本届跳马世界冠军的金奖,而且也成为打开跳马运动通向空翻大门的先驱而名载史册。继而,前民主德国选手考斯特在1972年第20届奥运会上又成功地完成了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而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这样就使得跳马技术发展全面地进入手翻空翻复合的新时期。到了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前苏联女选手涅利·金又创造了跳起转体180°接团身后空翻转体360°的新技术。她不仅摘走了本届女子跳马世界冠军的桂冠,而且把跳马技术进一步推向复合多轴空翻新历程。此后,各种复合多轴的空翻在世界大赛中纷纷出现,直到1979年美国哈通创造了前手翻接团身前空翻转体540°,前苏联选手马库茨攻克了侧手翻接侧空翻转体630°,古巴选手洛切冲破了前手翻接团身向前空翻两周的禁区等,把这一技术推向高潮。80年代初期前苏联姑娘天才的尤尔琴柯又创造了助跑中加上踺子过渡、背向上板、背向踏跳、背向入射撑马的新技术,并在1982年第6届世界杯赛上出色地完成了踺子后手翻接直体后空翻转体360°的高超技术,力挫群芳,登上了女子跳马世界冠军的宝座后,为跳马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随后,1985年世界冠军前苏联选手舒舒诺娃,又在尤尔琴柯直体后空翻转体360°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转体540°,到1987年,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第24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她又进一步发展为直体后空翻转体720°,真是高潮迭起,层出不穷。预计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踺子后手翻转体360°接直体后空翻转体360°和踺子后手翻接团身后空翻两周等超级技术,也必将在世界大赛中出现。 ☚ 支撑后回环分腿转体360°下 助跑 ☛
跳马 跳马教学和训练用的一种体操器械。男子为纵马,女子为横马。标准跳马是由马身和马腿组成。马身长160厘米;马身宽35厘米至36厘米;马高男子为135厘米,女子为120厘米,少年比赛适当放低。马身用皮革包制,里面放置弹性海绵,使马身柔软有弹性,有助于完成各种高难动作。 
☚ 双杠 吊环 ☛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少數民族遊戲(附) > 跳馬 跳馬 tiàomǎ 滿族傳統民間遊戲。多在秋後或春節前後農閑時舉行,初爲戰鬭中躍上敵騎擒拿技術,後專爲遊戲之用。其法爲參加者立場中央,待馬從面前疾駛而過時横躍上馬爲勝。 跳马满族传统体育活动。多在秋收后和春节前后农闲时举行。原为战斗中跃上敌骑的擒拿技术。跳马时规定人站在场中央,待马在面前疾驶而过时横跃上马。 跳马满族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东北地区。源出清代八旗军军事训练。要求在战马飞跑时,横跃马身,迅速敏捷,锻炼与敌人短兵相接,飞上敌骑的擒拿技术。 跳马男、女竞技体操项目之一。体操器械之一。现代跳马比赛中:男子采用纵马,其高度为1.35m;女子采用横马,其高度为1.25m;跳马的长度为1.60m;跳马的宽度28~35cm;马身表面以皮革包裹。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跳马器械发生了变化,马面宽90cm,长110cm,约呈弧形状,无横马与纵马之分,男、女运动员共用,高度可以上下调节,男、女比赛用跳马高度分别为1.35m和1.25m。助跳板为S形弹性板,其高度为20cm(包括贴有1cm的覆盖层)。但一般教学所用的跳马器械规格可不受此限制。1896年第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整个动作由助跑、上板、踏跳、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及落地等7个技术环节组成。 跳马 ☚ 鞍马 跳箱 ☛ 跳马leaping
跳马vaulting horse 跳马苗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万物有灵信仰。每逢地方遭人畜瘟疫或虫蝗灾害时,便许愿祭祀神灵,待岁丰之年举办。于夏历正月第一个马日(午日)举行,因名。行期1至3天。在跳马坪的神坛前举行杀猪祭神活动,由巫师主持。扎纸马数匹,以示祭典。届时比赛跳马,以主宾先后为序,决以胜负。主要活动尚有舞狮子、龙灯、耍拳棒刀锏、唱歌跳舞等。流行于湘西古丈一带。今已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