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说julishuo
即心理距离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一种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活动源于适当的心理距离。
布洛指出,在他之前,人们集中关注的是美的本质这类问题,对美的理解往往偏重于客观方面,这种仅仅从对象方面看问题,视美为审美对象的客观属性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在布洛看来,美学家所关心的首先不应是美的本质,而是美感以及美感的起源。美感的产生必然要涉及欣赏者主体与审美客体两个方面,因此,审美活动既不可能是纯客观的,也不可能是纯主观的,而只能是在“距离”这个焦点上的契合。布洛所说的距离,不是指一般的空间距离,不是指欣赏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尺寸上的远近,而是指一种心理距离。所谓心理距离,即欣赏者对审美客体实用功利性的情感和心理距离。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要对客体采取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并摆脱实用功利目的。布洛认为,如果主体在心理上与客体距离太近,就容易诱发各种实用功利的想法,产生实用的态度反映,失去审美感受。而如果与客体的心理距离过远,又难以形成审美关系,同样不可能产生美感。“失距”和“超距”都会破坏审美活动,适当的做法只能是在主体与客体间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状态——“切身而又带有距离”。这样,主体就既可以克服因“失距”而使自己被客体的实用性目的所淹没,又可以避免因“超距”而割断审美联系。布洛认为,这种不即不离“切身而又带有距离”的状态表明,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一种距离矛盾。这种矛盾说明,排除对对象的实用功利考虑并不是要疏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应侧重在另一方面——审美。布洛还认为,心理距离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两种因素会对心理距离产生影响:客体激发主体情感的能力和主体保持心理距离的能力。由于每个主体保持心理距离的能力和单个客体激发主体情感能力的差异,心理距离可以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
布洛的距离说可以在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那里找到理论渊源。博克在论及美感之一崇高感时说,这种感觉的发生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一个对象要能引起我们危险和痛苦的观念;二是实际上又不使我们陷入真正的危险和痛苦的境地,这在某种程度上已涉及到了心理距离。从德国古典美学至佛莱·贝尔、弗洛依德等现代美学也都不同程度意识到这种审美心态。
距离说在对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方面所做的探讨是十分有益的。但由于距离说的倡导者有意回避美的本质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完全否定美的客观属性,因此在解释美的本源方面又带有根本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