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足少阳胆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篇》说:“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经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气功锻炼中,意守这条经脉上的丘墟穴(原穴),可以防治五脏六腑之疾。参见《意守十二经中的“原穴”法》条。 ☚ 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其他部 > 經絡 > 足少陽脈 >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 zúshàoyángdǎnjīng 即足少陽脈。 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之一。代号GB。《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达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沿着头颈,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那条支脉相会,到达眼眶下边; 向下经过颊车穴部位,下行到颈部,与上一条经脉在锁骨上窝处合后,由此下行胸部,贯穿膈肌,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浅出于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髀厌 (股骨大转子) 部。它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经过季胁,下行与前支经脉在股关节部会合,由此向下,沿着大腿和膝部的外侧,向下行走在腓骨前边,直到绝骨 (腓骨下端),浅出于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进入第四趾的外侧端(足窍阴)。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临泣) 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苦,叹气,心窝及胁下疼痛,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头痛,目外眦痛,颔痛,锁骨上窝及腋下肿痛,瘰疬,疟疾,胸、胁、髋关节及下肢外侧本经脉过处疼痛,足第四趾不用,足外侧灼热,出汗,怕冷等(图75)。 图75 足少阳胆经十二条正经之一。出《灵枢·经脉》。它的循行路线是:起于目外眦(接手少阳经),上至头角,下至耳后,沿颈走少阳经之前至肩上,交手少阳经后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又走出耳前,至目外眦之后。它的又一支脉,从目外眦向下至大迎,再折回至眶下,与手少阳经会合,向下经颊车,下至颈部,至锁骨上窝,与前脉相会合。然后向下走胸中,过横膈,络肝入属胆腑。再沿胸胁,出气街,绕阴毛际横入环跳穴中。它的直行脉,从锁骨上窝向下行,经过腋下,沿胸侧过季肋部下行至环跳穴,与前脉相会合。再向下,沿下肢外侧正中至外踝上的骨凹陷处,出外踝前,入足小趾侧,再入第四趾端。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入大趾和次趾之间,出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和足厥阴肝经相接。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头痛、下颌痛、目外眦处痛,锁骨上窝部痛,腋下肿胀,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肿大,寒热往来,恶寒自汗,胸胁痛,转侧困难,以及沿本经走行部位的肢体、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等。 足少阳胆经Gall Bladder Channel of Foot-Shaoyang系十二经脉之一。此经起始于眼外眦到达颞部,下行到耳后,沿头颈,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达肩部交出于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锁骨窝。其一支脉从目外眦部下行大迎,折至于目眶下与手少阳经相会,下经颊车到颈部与前一支脉会合于锁骨窝,直行的经脉从锁骨窝下行,经胸胁部到达股关节部。从锁骨窝入内的经脉,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到腹股沟部出来,经过前阴部,横行走过股关节部,与体表循行的经脉相会合,再沿大腿外侧腓骨前面,外踝前下方,到足第四趾端。另一条支脉从足背分出至足大趾端。再一支脉从足背分出至足大趾外侧。掌握此经循行对诊治与其相关器官疾病及选取本经针灸穴位有重要意义。 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阴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苦,善太息,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头痛,疟疾,胸、胁、肋、髀、膝关节及下肢外侧本经脉所过之处疼痛,足第四趾不用等。 足少阳胆经zúshàoyángdǎnjīng十二经脉之一。原称胆足少阳之脉, 出《灵枢·经脉》。从外眼角开始, 向上到达额角, 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 行走在手少阳三焦经的前边, 到肩上, 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交, 折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其上行于头部的第一条支脉, 从耳后进入耳中, 出走耳前, 到外眼角的后方; 第二条支脉从外眼角处分出, 向下到达大迎穴(面动脉部) 附近, 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支脉相合, 同到眼下, 向下经过颊车, 沿颈部至缺盆, 与主干会合; 然后分两条向下, 一条经过胸膈, 联络肝, 属于胆, 沿胁里, 出于腹股沟动脉部(气街),环绕阴毛边际, 横入髋关节部; 另一条从锁骨上窝下到腋部, 沿胸侧, 过浮肋, 与前支会合于髋关节部, 再向下沿大腿外侧, 直到腓骨下段, 出外踝的前面, 沿足背进入第四趾末端; 它的一条支脉从足背处分出, 沿第一、二跖骨间, 出足大趾外侧端, 回过来贯穿爪甲, 出于趾背丛毛处, 与足厥阴肝经相接。本经脉的病候, 主要表现为头痛、目痛、耳聋、颌痛、胁痛、瘰疬、寒热、疟疾、面色枯槁、口苦、频叹气、下肢外侧痛等。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十二经脉之一。首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称为“足少阳温(脉)”或“少阳眽(脉)”,其循行是由足踝至头。在《灵枢·经脉》中的记载,更为详尽,名为“胆足少阳之脉”。现通称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示意图 ☚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