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足分支菌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足分支菌病

足分支菌病

足分支菌病是由多种放线菌或霉菌引起,主要感染足部,以肿胀、窦道和颗粒为特征。病原菌主要侵犯皮肤、皮下组织、筋膜和骨胳,间有累及脑、脑膜或其他内脏器官。本病于1842年第一次在印度马杜拉发现,故亦称马杜拉病。它分布于世界各地,而以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北非的苏丹和南美的墨西哥多见。患者以男性居多,大多数在25岁以上,儿童罕见,这可能与青年男性多赤足从事劳动有关。发病前患处常有轻度损伤史。
引起本病的放线菌约6种,霉菌约16种。患者由两种病原引起的,约各占60%。由于病原菌的不同,由放线菌引起的可称为放线菌性足分支菌病,由霉菌引起的称为霉菌性足分支菌病,而各个菌种产生颗粒颜色,可有黄、红、白、褐色或黑色等,亦各有所不同。
各种菌产生的症状基本一致,但治疗和预后则稍有不同。放线菌引起的足分支菌病,比由霉菌引起者较易治疗,故预后亦较佳。损害开始时为丘疹,以后发展成结节、脓肿或小硬块。脓肿最后破溃形成瘘管,时好时坏,发展甚慢。逐渐扩展到深部组织,肌肉、筋膜、骨胳、肌腱均可受累。急性者可数月,但一般需十余年,患足才呈现典型的带球形的肿胀和畸形,大于正常1~2倍。此时患处皮肤变色,有凹陷性疤痕、结节和多发性窦道;其下相互沟通,表面高低不平,炎症不著,皮肤感觉亦正常。在瘘管开口处,常排出少量血性浆液或油状脓液,其中含白、黄、红、褐色或黑色颗粒,随菌种不同而定。显微镜和培养检查,大都可查出病原菌。
一般无全身性反应,疼痛不著,亦不影响健康。如肿胀不突出,深部组织损伤不重,小腿肌肉消耗不多时,患者可自由行动。X线摄片可提示足部的小骨受累,表现为破骨性和增殖性反应。近年来其它组织和器官如骨胳、肺、脑、脑膜受累者亦偶有报道。
将瘘管排出物、脓液、损害刮下物,或活组织放于平皿内,用肉眼或放大镜寻找颗粒(0.5~2mm);颗粒卵圆或不规则形,呈黄、白、红、褐或黑色,放于玻片上,加一滴水或10%氢氧化钾,或作革兰染色,镜检鉴别菌丝的性质。也可用脓液或上述其他材料培养。如系一般脓液,应以生理盐水冲洗几次后再培养于葡萄糖琼脂上,待菌落长出时鉴别其菌种。
组织病理基本与放线菌病一致,颗粒可在脓肿中找到。革兰染色有一定的鉴别价值,因为细菌性(放线菌)足分支菌病颗粒中的纤细分支菌丝系革兰阳性,而霉菌性足分支菌病颗粒中的较宽分隔菌丝为革兰阴性。根据临床、颗粒镜检(革兰染色)和霉菌培养,可以作出细菌性或霉菌性足分支菌病的诊断。
治疗效果随病原菌而异。放线菌所致者的效果较好,霉菌性的较差。放线菌引起的,可给青霉素G每日1000万单位,星形奴卡菌引起的可给磺胺嘧啶每日3~10g,使血液浓度达到8~15mg/100ml,在损害消散后再继续服用一个时期,以巩固疗效。如系足肿放线菌、索马里链丝菌或Pelletieri放线菌,大剂量链霉素可能有效。霉菌性足分支菌病曾试用过各种抗霉菌制剂,结果令人失望。根据病情可以考虑外科探查手术、引流、清创,必要时最后切除患足。预防为避免赤足下田劳动,以免因外伤而发生感染。

☚ 球孢子菌病   曲菌病 ☛

足分支菌病

足分支菌病

足分支菌病亦称足菌肿,是由20余种真菌及放线菌所致的慢性、局限性和进行性的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及骨胳感染。
本病的病原体可分为两类: 真菌和放线菌。前者有波氏足肿菌、足肿分支菌和某些种的顶孢菌、棘壳孢菌、瓶霉菌、小球腔菌、弯孢霉菌等。放线菌病原体包括马杜拉放线菌、白乐杰马杜拉放线菌、索马里链丝菌、巴西奴卡菌、豚鼠奴卡菌以及星状奴卡菌等。
本病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介于南纬15°和北纬30°之间),最常见于北非和南亚。各地区的主要致病菌不同,如北非主要为足肿分支菌;中美和南亚分别为巴西奴卡菌和马杜拉放线菌; 波氏足肿菌多见于美国。本病多发生于20~40岁的男性,多为易遭受刺伤或其他创伤的农民或野外工作人员。
病原体皆属土壤内的腐生菌,通过赤脚的刺伤或其他创伤侵入体内。感染开始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沿筋膜向周围及深部扩散,波及肌肉和骨胳,造成组织破坏。病理变化显示化脓性肉芽肿。脓液内含有真菌颗粒和中性粒细胞,脓肿外围有上皮样细胞、浆细胞和巨细胞浸润,中间参杂有纤维化区。颗粒周围有嗜酸性玻璃样蛋白物质,可能为宿主组织反应产物。病变区有广泛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明显肿胀,并有多发性窦道和瘘管形成。窦道除内通深部脓肿,向外排脓外,各窦道间也互相贯通。肉芽肿和疤痕组织的进行性增生使病变部位显著肿大和变形。
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病变的症状。病变多位于足底或足背,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如肩部、手、胸背、臀部等。开始时在受伤部位出现一个或多个无痛的皮肤丘疹或小结节,皮肤变色、溃破,形成窦道。有些病人可从深部脓肿开始,最后向外溃破。感染扩散时,相似的病变过程可见于受波及的区域。旧窦道痊愈闭合后,新的窦道又出现。数月或数年后,深部组织包括骨胳受严重破坏。病变区明显肿胀、发红,但仍少有疼痛。病变系进行性,局部组织反复经历肿胀、化脓和愈合过程;因而最后破坏的病变组织形成一个满布窦道或瘘管的畸形肿块,真菌颗粒经常自窦道中排出。感染经血散播者罕见。寒战、发热、出汗、消瘦等全身感染表现也很少发生。如无继发性细菌感染,一般无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
在流行地区有足部感染伴畸形的、无痛的坚硬肿胀,多发性窦道和含有真菌颗粒的脓液时,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真菌颗粒有一定的特异性,其形状(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大小(直径为0.2~3mm)、硬度和颜色(黑、白、黄、棕、淡红、红等色)以及组织检查可作为鉴别病原体的依据。真菌颗粒或深部病变组织的培养如能分离到病原体,则可根据菌落形态、镜检结果和生化反应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本病应与葡萄球菌骨髓炎、慢性丝虫病象皮肿有继发细菌感染伴暂时性引流瘘管者相鉴别。
本病基本无自愈可能。由于病变相对局限化,本病除导致功能障碍外,一般对生命威胁不大;但足肿分支菌所致头皮足分支菌病,一旦出现颅骨破坏时,病人可迅速死亡。放线菌类病原体对磺胺药敏感,临床以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或长效磺胺(磺胺甲氧吡嗪、磺胺二甲氧嘧啶等)治疗,疗程宜长,至少半年以上。有时可与链霉素、青霉素G等合用。除某些足肿分支菌菌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外,其他真菌病原体所致的足分支菌病对药物治疗的效果均不满意。据少数病人治疗观察,双氯苯咪唑尚有一定疗效,值得试用。
病变组织的切除或扩创并不能使感染获愈。对内科治疗无效者,多采取根治手术(截肢)可望获得疗效。避免皮肤刺伤或其他创伤为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 虫霉菌病   着色霉菌病 ☛
000107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