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赶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赶圩4652赶集。西南官话。广西桂林〖〗、柳州〖〗。◇ 《广西情歌・新开块田才挖沟》:「想哥想得软绵绵,夜夜和衣对灯眠;那日~碰中你,见到人多又归边!」赣语。福建建宁〖 〗。闽语。福建厦门〖〗、邵武〖〗、光泽〖〗。
上街

上街

出街 转街 赴市
上街买物:跑街 跑路
到集市上买卖货物:赶集 赶街(赶街子)赶场 赶圩 赶节 赶墟 赶虚 赶市 趁市 趁墟 征市 赴集 赴墟
到庙会上买卖货物或游玩:赶会 逛会 逛庙 赶庙会
趁墟赶热闹:趁赶
(到大街上去:上街)

另见:去 街市 闲逛 散步 购物

☚ 上街、取暖   取暖 ☛
赶圩

赶圩

农村集市贸易的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赶圩,又名“赶闹子”、“逢闹子”,是农村的交易习俗。“圩”一般设在社区中心,经济发达,交通要道所在地,往往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自古以来,有三天一圩的、五天一圩的,也有十天一圩的。赶圩这一天,外省、外县客商云集圩场从事生意买卖,四乡农民赶至圩上出售农副产品,购进农家所需生产、生活用品,物资交易远比平常圩场繁华,格外热闹。圩场交易往往悬挂各种幌子,用以招引顾客。幌子起源何时已难考证。据说,宋代圩场酒店门前常用竹竿挂一块红布酒旗。以后,随着经济的兴衰,时悬、时取、又时兴表示商店特征的商业标志的幌子。幌子的式样、色彩和制作质量是丰富多彩的。质地有纸、布、皮革、竹、木、铜、铁、锡等。形式及纹饰随店铺的性质、经营商品不同而异。大致可分为“文字幌”、“形象幌”、“实物幌”、“象征幌”四类。幌子有一年四季固定的,也有季节性的,更有临时性的。圩场交易常伴有各种各样的市声。“五香茶叶蛋,猪油八宝饭!”“子姜炒仔鸭,又香又好吃” (湘南一带吃的方言音“恰”)。市声叫卖不仅是商业宣传最原始的习俗,也是湖南省境圩场商业传统的民俗标志。市声有两种: 一种是叫卖声,吆喝商品的质量,既突出物美的一面,也喊出价廉的特点,带有极大的宣传性和诱惑性; 一种是代声,即以其他物器声音代替叫卖声,除个别吹奏声外,绝大多数采用打击声,如敲鼓、打梆、 打䥽、 摇铃、 打竹板、 摇串锣、 敲小锣等, 都是常见的代声叫卖。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赶圩的习俗以及商品出售、营业招标的幌子和集市的叫卖声、敲击声都沿袭下来,有些方面更有发展,诸如幌子商标的广告与使用录放机唱片的叫卖声则有较大的发展与提高,既科学、省事又效果更佳。

☚ 打猎   开店 ☛
000065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