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赵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赵过西汉农业技术和耕作工具改革家。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被任为搜粟都尉,总结、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代田法。在此之前,中耕下种采取不分行列、平地撒布的“缦田法”,不便耕耘,苗根入土较浅,不耐风寒,且地力用尽,必需休耕。代田法是在地里开沟培垅,沟深广一尺,垅高、宽亦然,种子种在沟内,苗发芽后,一面拔去垅边杂草,一面拨垅培附根苗,经多次除草培根,作物根深且固,不畏风寒,沟垅的位置每年互换轮种,以恢复地力。在长安附近实验的结果,每亩产量较缦田法提高一到三斛。代田法当时已推广至关中、河东(今山西南部)、弘农(今河南西部)及边郡居延(今内蒙额济纳旗达兰库布东)等地,农民称赞它“用力少而得谷多”。还改进耕作工具,创制耦犁,提高耕地速度,据说每年可耕种五顷(约合今三百五十亩)左右。又发明耧播技术,用此法,日种一顷,且深浅一致,出苗整齐,行距均匀,便于通风受阳,利于作物生长。《齐民要术·耕田》引崔寔《政论》及《汉书·食货志》,对其在农业上的贡献有所记述。 赵过西汉著名农学家,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方面有卓越贡献。赵过籍贯及生卒年月均不可考,仅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曾出任搜粟都尉,在总结古代畎亩耕作经验的基础上,创行了代田法。 赵过汉代农业革新家。生卒年代不详。他在汉武帝末年任搜粟都尉,是管理全国农业的高级官员。其贡献是推行代田法、耦耕,并召集能工巧匠创制和改革农具,改进了耧车。 赵过西汉农学家。汉武帝时官至搜粟都尉。潜心研究农业生产技术。曾大力推广“代田法”,主张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提高1/3以上。还曾主持改进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赵过 赵过西汉农学家。《汉书·食货志》: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 ‘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代,交换也。代田是一种新的耕作技术。甽,或作畎,垄也。一亩地修三垄,以之种植,垄间为空地,每年二者交换轮休,这就是代田。此技术不仅流行于三辅,且传至于边远的居延。《居延汉简》就有关于代田的记载。同时,赵过还创造了耧车和耦犁。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耦犁是犁地工具,二牛拉,三人操作,连耕带培垄,一次完成。赵过为西汉的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 氾胜之 蔡癸 ☛ 赵过 赵过西汉杰出的农业家。武帝末任搜粟都尉,任内,主要是推行代田法,又制造和推广新式农具,其中最有名的是耧车。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参见“代田法”。 ☚ 荀悦 丁缓 ☛ 赵过西汉人,武帝末年为搜粟都尉。赵过推广牛耕,其法“用耦犁,二牛三人”;行代田法,“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其法每步分三甽,每甽广一尺,深一尺,三甽每年轮换一次;教民改造农具,“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或谓赵过发明了三脚耧。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有积极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