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赵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赵泰 赵泰南朝宋志怪小说。刘义庆撰。原载《幽明录》。《太平广记》卷一○九、《辩证论八注》皆载。鲁迅《古小说钩沉》、郑晚晴校注《幽明录》皆辑录。小说叙写:清河贝邱人赵泰,三十五岁那年突然心痛而死,停尸十天后又复活了。说他刚死时被二人扶两腋东行,不知走了多远,看见一座坚固而高大的城。从城西门进去,眼前出现一官府,有两道黑门,几十间瓦房,男女五六十人等候审问,穿皂衫的主吏把赵泰排在第三十名。不久他被唤入,府君查对了姓名,又把他送入南边一道黑门,有一身穿绛衣的人坐在大屋下,问活着时都干些什么事,有何罪过,作何佛事,有何善行。主审者把各人所说与都录使者对每个人善恶行为的记录一一核对。审问完毕后,因赵泰未犯恶,被派做水官监作吏,后又升迁水官都督,总管狱事。并配给他马,东到地狱巡行。见有一火树,粗五十余步,高千丈,四周皆有剑,树上燃火,有六千男子,因咒咀骂詈,夺人财物,伤害良善,皆被插在火剑上受刑。赵泰的父母及一弟也在此狱中涕泣。一会儿,有两人拿着文书告诉狱吏,言说有三人其家事佛,救解他们生前的罪过,应该由此转入福舍。三人放出后来到“开光大舍”,大殿珍宝耀目,有一人身长丈余,姿颜金色,项有白光,坐在玉床上。此人即佛,为度人之师,只听他一声超度,便有一万九千人一时被从地狱放出,还有十人升了天。他又来到一座方圆二百里大的“受变形城”。凡生前不奉佛法,在地狱里受过刑的人,都被遣入该城,根据罪恶轻重变作各种鸟兽。还有一城,其中有瓦房,安居快乐,凡生前不作恶也无善行的人,都在这里做被遣使的小鬼,千年后方可变为人。还有一城,名为“地中”,男女五六万,皆赤身裸体,饥困相扶。赵泰巡行回来后,主者召都录使者来,经查询,原来赵泰还有三十年阳寿,于是送他返回人间。复生后赵泰专心奉佛,并为父母及弟作福赎罪。作品通过对赵泰复生后备说地狱一事的描述,旨在劝人奉佛,行善戒恶。叙说主人公赵泰不慕名利,“精进典籍,乡党称名”,三十五岁暴病而亡。可作者有意将其行踪转到阴间,经过一番冥界的周游,以其所见所闻告诫世人,慎勿行恶。特别是主者的两番言谈,把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现得很清楚,“恒遣六部都录使者,常在人间疏记人所作善恶,以相检校。人死有三恶道,杀生祷祠最重。奉佛持五戒十善,慈心布施,生在福舍,安稳无为”。当泰问主者“人生何以为乐”时,主者说:“唯奉佛弟子精进不犯禁戒为乐耳。”泰又问:“未奉佛时,罪过山积,今奉佛法,其过得除否?”主者明确地告诉他“皆除”。很明显,这里所宣扬的正是轮回、果报的佛教教义,其目的是要人们皈依佛门,其中扬善惩恶的思想,必是有感于时势的动乱而发,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在艺术上作品突出的成就有:(1)以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调动各种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具体详细的地狱环境。这里是一个“锡铁崔嵬”的大城,里面有“数十梁瓦屋”的官舍;有“白壁赤柱”的“开光大舍”;有“珍宝耀目”的大殿;也有“泥犁地狱”、“受变形城”、“地中”以及众鬼卒安居的快乐瓦屋等各种去处。有佛祖、泰山府君、真人菩萨、绛衣主者、皂衣主吏、众多沙门、无数鬼卒、也有像赵泰这样的水官都督等各个阶层的人物,还有万千受刑罚者、无数变形作禽兽者。更有“火树”等诸多刑法刑具。其机构之多,门类之细,人员之众,完全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管理体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森煞、执法严明的地狱世界。这是我国小说史上采取佛经地狱之说作为题材的最早一例,给后世的小说创作在题材上开辟了一个新天地。(2)笔触细腻,手法多样,描写生动。作者在继承前人注重情节叙述的同时,又增加了较多的场景描绘和细节刻画,使整个阴间地狱生活历历在目、活灵活现。如写“开光大舍”:“有三重黑门,皆白壁赤柱,……凡大殿珍宝耀目,堂前有二狮子并伏,负一金玉床,云名‘狮子之座’。见一大人,身可长丈余,姿颜金色,项有白光,坐此床上。沙门侍立甚众,四座并真人菩萨。”当到了泥犁地狱:“男子六千人,有火树,纵广五十余步,高千丈,四边皆有剑,树上燃火,其下十十五五堕火剑上,贯其身体。”笔触细致如微,描写具体、生动、逼真,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比以往小说中单调、简约的概述情节,有了长足的进步。(3)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出阴间“福舍”与“地狱”的强烈反差。作者详写地狱巡行,不厌其烦地罗列出各种行刑之地,极言用刑之残酷,受刑者之惨痛,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而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开光大舍”的景象,那里金壁辉煌,有佛高坐,福乐融融。在这明显的对比中,劝善惩恶的主题也就昭然于众,足以警诫世人。《幽明录》中“康阿得”、“石长和”、“舒礼”等条也有类似的佛家地狱描写,均不及本篇详备。《冥祥记》亦记“赵泰”事,文字有异,但内容基本相同。《法苑珠林》卷十一地狱部中有关地狱的描绘,亦源于此。本篇中详备的地狱世界的出现,作为一种独特的幻想形式和新颖的幻想素材,被后世用来描写像唐太宗入冥府、孙悟空闹地府及席方平苦斗地狱那样有意义的故事,从中也表现出了进步的思想。同时,作品中奇异的想象、场景的渲染、细腻的描写、洋洋近千言的篇幅,显示了志怪小说艺术的进步,可说发唐传奇之先声。 ☚ 鬼葫芦 焦湖庙祝 ☛ 赵泰 赵泰《珠林》卷一二引《冥祥记》:“晋赵泰,字文和,清河贝丘人也,祖父京兆太守。泰郡举孝廉,公府辞不就。精思典籍,有誉乡里。当晚乃膺仕,终于中散大夫。泰年三十五时,尝卒心痛,须臾而死。下尸于地,心暖不已,屈伸随人。留尸十日,平旦喉中有声如雨,俄而稣活。说初死之时,梦有一人,来近心下。复有二人乘黄马,从者二人,夹扶泰掖,径将东行。不知可几里,至一大城,崔嵬高峻,城邑青黑状锡。将泰向城门入,经两重门,有瓦屋可数千间,男女大小,亦数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条疏姓字,云至以科呈府君。泰名在三十。须臾,将泰与数千人男女一时俱进。府君西向坐,简视名簿讫,复遣泰南入黑门。有人著绛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问生时所事:‘作何罪?行何福善?谛汝等辞,以实言也。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间,疏记善恶,具有条状,不可得虚。’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学而已,无所事也,亦不犯恶。’乃遣泰为水官监作使,将二千余人,运沙裨岸,昼夜勤苦。后转泰水官都督,知诸狱事。给泰兵马,令案行地狱。 ☚ 胡熙女鬼子 赵文韶 ☛ 赵泰王 琰 晋赵泰,字文和,清河贝丘人也。祖父京兆太守。泰,郡举孝廉,公府辟,不就。精思典籍,有誉乡里,当晚乃膺仕,终于中散大夫。泰年三十五时,尝猝心痛,须臾而死。下尸于地,心暖不已,屈伸随人。留尸十日。平旦,喉中有声如雨,俄而苏活。 说初死之时,梦有一人,来近心下。复有二人,乘黄马,从者二人,夹扶泰腋,径将东行,不知可几里。至一大城,崔嵬高峻,城色青黑,状锡。将泰向城门入。经两重门,有瓦屋可数千间,男女大小,亦数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条疏姓字,云当以科呈府君。泰名在三十。须臾,将泰与数千人男女,一时俱进。府君西向坐,简视名簿讫,复遣泰南入黑门。有人着绛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问生时所事:“作何孽罪,行何福善?谛汝等辞以实言也。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间,疏记善恶,具有条状,不可得虚。”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学而已,无所事也,亦不犯恶。”乃遣泰为水官监作使,将二千人运沙裨岸,昼夜勤苦。后转泰水官都督,知诸狱事。给泰马兵,令案行地狱。 所至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竟体。或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有持大仗,从后催促。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赴即焦烂,寻复还生。或炎炉巨镬,焚煮罪人,身首碎堕,随沸翻转。有鬼持叉,倚于其侧。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次当入镬,相抱悲泣。或剑树高广,不知限量,根茎枝叶,皆剑为之。人众相訾,自登自攀,若有欣意,而身首割截,尺寸离断。泰见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狱中,相见涕泣。 泰出狱门,见有二人赍文书来,语狱吏,言有三人,其家为其于塔寺中悬幡烧香,解救其罪,可出福舍。俄见三人,自狱而出,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诣一门,云名“开光大舍”,有三重门,朱彩照发。见此三人即入舍中,泰亦随入。前有大殿,珍宝周饰,精光耀目,金玉为床。见一神人,姿容伟异,殊好非常,坐此座上。边有沙门立侍,甚众。见府君来恭敬作礼。泰问: “此是何人,府君致敬?”吏曰: “号名世尊,度人之师。有愿令恶道中人皆出听经。时云有百万九千人,皆出地狱,入百里城。在此到者,奉法众生也。行虽亏殆,尚当得度,故开经法,七日之中,随本城作善恶多少,差次免脱。 泰未出之顷,已见十人升虚而去。出此舍,复见一城,方二百余里,名为“受变形城”。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更受变报。泰入其城,见有土瓦屋数千区。各有坊巷。正中有瓦屋高壮,阑槛采饰。有数百局吏,对校文书。云:杀生者当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盗者当作猪、羊,受人屠割;淫泆者作鹤、鹜、、麋;两舌者作鸱枭、鸺鹠;捍债者为驴、骡、牛、马。泰案行毕,还水官处。主者语泰:“卿是长者子,以何罪过,而来在此?”泰答:“祖父兄弟,皆二千石。我举孝廉,公府辟,不行。修志念善,不染众恶。”主者曰:“卿无罪过,故相使为水官都督;不尔,与地狱中人无以异也。泰问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乐报?”主者惟言:“奉法弟子,精进持戒,得乐报,无有谪罚也。”泰复问曰:“人未事法时,所行罪过,事法之后,得以除不?”答曰:“皆除也。”语毕,主者开滕箧,检泰年纪,尚有余算三十年在,乃遣泰还。临别,主者曰:“已见地狱罪报如是,当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恶随人,其犹影响,可不慎乎?” 时亲表内外候视泰者,五六十人,同闻泰说。泰自书记,以示时人。时晋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乃为祖父母二弟延请僧众,大设福会。皆命子孙改意奉法,课劝精进。时人闻泰死而复生,多见罪福,互来访闻。时有太中大夫武城孙丰、关内侯常山郝伯平等十人,同集泰舍,款曲寻问,莫不惧然,皆即奉法也。 本小说出自《冥祥记》,作者王琰。 王琰,史书无传。据《隋书·经籍志》、《高僧传序》《万岁通天帖》等书记载,王琰为太原人,曾为齐太子舍人、梁吴兴令,约卒于梁。王琰为佛弟子,幼时以贤法师受五戒,曾得一躯观音金像,据说此像常显神异,因而作者“循复其事,有感深怀,沿此征觌,缀成斯记”。书中皆记佛事,是典型的“释氏辅教之书”。然文笔生动,描写细腻,叙述有致,对后世多有影响。是书佚于南宋,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冥祥记》遗文131条和自序一篇。 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中国文学开始出现大量的与佛教有关的作品。这在南北朝志怪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类作品为“释氏辅教之书”,其中提到梁代王琰所作的《冥祥记》。佛教的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观念都在该书中得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表现。小说《赵泰》即是一例。 《赵泰》这篇小说,描写晋赵泰其人游历地狱,死而复生的奇特故事,通过历述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佛教宣扬的阴森恐怖的地狱世界。地狱,梵语为:“那落迦”,又称“不乐”、“可厌”,“苦具”等等。《大乘义章》八曰:“言地狱者,如杂心释,不可乐,故名地狱。”《俱舍论》阐释地狱有“八大地狱(又叫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十六游增地狱”等种类,《三界义》又说地狱共有136之多。地狱是佛教所说的“六道”(包括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之一,为罪恶众生死后所生之道途,即六道轮回之一道,其中有一套完整的统治制度和刑罚制度。入地狱者皆因前世犯有罪恶,在那里依罪恶程度分而处之,遭受种种苦刑,以赎其罪。佛教制造地狱之说,是为了宣扬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要人们皈依佛门,寻求解脱。《赵泰》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就是形象化地宣扬这种教义。小说中赵泰本不是一个佛徒,因入地狱历见种种报应,幡然悔悟,复生后改意事佛、延及子孙。小说表现的主题和观念是极其明显的,思想上没有可取之处。 但从艺术角度来审视,小说却具有一定的价值。从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看,《幽明录》、《冥详记》等志怪小说,具体细致地描写地狱故事,开辟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崭新领域。这种取材于佛教的独特幻想情节和幻想形式,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唐太宗入冥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闹地府、《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等作品都描绘了地狱。可以说,佛教的地狱观念影响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形成一种小说母题——地狱故事。小说《赵泰》在这一点上,对后世小说无疑有着艺术启迪作用。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大大提高了志怪小说的文学性。《赵泰》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作者叙述起来错落有致,从容不迫,极尽渲染之能事。作者在传统史传体写法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倒叙和自述的手法,详尽地描写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泰三十五岁时“突心痛而死”,但尚“心暖不已”,“喉中有声如雨”,文笔突兀,令人惊奇,造成悬念,自然引起下文。接着作者运用倒叙手法,通过主人公的自述,讲述了地狱中所见所闻: 入地狱、见府君、睹酷刑,拜世尊,然后受教生还。使用倒叙手法,自然地衔接起各个情节,主人公自述的形式,无疑又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可信性。 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作者多次使用描写、对话等手法,绘景状物,铺陈事件,渲染周围环境,使人有亲临其境的感受。作者初写泰入地狱,文笔摇曳,笔调轻松,“复有二人乘黄马,从者二人夹泰掖,经将东行,不知可几里,至一大城……”把人带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接着是场景描写,写泰受审。审问者高声厉喝:作何罪?行何善?谛汝辞,以实言也……不可得虚!”言语中有警告,有威吓。寥寥数语,活脱脱刻画出地狱审问者的威严和气势。最为恐怖的是地狱受刑一节。行文至此,作者笔调陡转,不惜笔墨,极力夸张,种种刑械,万般惨象,罗列于前,读之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 更有意味的是,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在阴森可怕的地狱世界之中,穿插描写开光大舍一节。这里,祥光瑞气一扫诸狱之中的恐怖气氛: 大殿是珍宝周饰,精光耀眼,更有神人 “姿容伟异、殊好非常”,乃度人之师,可以超度人们脱离苦海。泰在此少项即见有十人升虚而去。作者这段描写的用意是极其明显的。地狱世界是那么可怕,令人绝望、窒息,但只要虔心事佛,便会逢凶化吉。正反对比,从而大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洋洋洒洒一千一百余言,如此篇幅,在当时志怪小说中是罕见的。《赵泰》故事又载于 《幽明录》 中,凡九百余言己觉不同寻常,与此篇相比则不免逊色。 赵泰说初死之时,梦有一人,来近心下。复有二人,乘黄马,从者二人,来扶泰腋,径将东行,不知可几里。至一大城,崔嵬高峻,城色青黑,状锡。将泰向城门入,经两重门,有瓦屋可数千间,男女大小,亦数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条疏姓字,云当以科呈府君,泰名在三十。须臾,将泰与数千人男女一时俱进。府君西向坐,简视名簿讫,复遣泰南入黑门。有人著绛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 问生时所事:“作何孽罪?行何福善?谛汝等辞,以实言也。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间,疏记善恶,具有条状,不可得虚。”泰答:“父兄仕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学而已,无所事也,亦不犯恶。”乃遣泰为水官监作使,将二千余人,运沙裨岸,昼夜勤苦。后转泰水官都督,知诸狱事,给泰马兵,令案行地狱。 所至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竟体。或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有持大杖,从后催促。铁床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赴即焦烂,寻复还生。或炎炉巨镬,焚煮罪人,身首碎堕,随沸翻转。有鬼持叉,倚于其侧。有三四百人,立于一面,次当入镬,相抱悲泣。或剑树高广,不知限量,根茎枝叶,皆剑为之,人众相訾, 自登自攀,若有欣意,而身首割截,尺寸离断。泰见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狱中,相见涕泣。 泰出狱门,见有二人赍文书来,语狱吏,言有三人,其家为其于塔寺中悬幡烧香,解救其罪,可出福舍。俄见三人, 自狱而出, 已有自然衣服,完整在身。南诣一门,云名“开光大舍”,有三重门,朱彩照发。见此三人,即入舍中,泰亦随入。前有大殿,珍宝周饰,精光耀目,金玉为床。见一神人,姿容伟异,殊好非常,坐此座上。边有沙门立侍,甚众。见府君来,恭敬作礼,泰问:“此是何人,府君致敬?”吏曰:“号名世尊,度人之师,有顷令恶道中人,皆出听经。”时云有百万九千人,皆出地狱,入百里城。在此到者,奉法众生也。行虽亏殆,尚当得度,故开经法,七日之中,随本所作善恶多少,差次免脱。 泰未出之顷, 已见十人升虚而去。出此舍,复见一城,方二百余里,名为“受变形城”。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更受变报。泰入其城,见有土瓦屋数千区,各有坊巷,正中有瓦屋高壮,阑槛采饰。有数百局吏,对校文书。云杀生者当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盗者当作猪、羊,受人屠割,淫溢者作鹤、鹜、獐、麋;两舌者作鸱枭、鸺鹠;捍债者为驴、骡、牛、马。泰案行毕,还水官处。主者语泰:“卿是长者子,以何罪过,而来在此?”泰答:“祖父兄弟,皆二千石。我举孝廉,公府辟,不行。修志念善,不染众恶。”主者曰:“卿无罪过,故相使为水官都督,不尔,与地狱中人无以异也。”泰问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乐报?”主者惟言:“奉法弟子,精进持戒,得乐报,无有谪罚也。”泰复问曰:“人未事法时,所行罪过,事法之后,得以除否?”答曰:“皆除也。”语毕,主者开滕箧,检泰年纪,尚有余算三十年在,乃遣泰还。临别,主者曰:“已见地狱罪报如是, 当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恶随人,其犹影响,可不慎乎?” 时亲表内外侯视泰者,五六十人,同闻泰说。泰自书记,以示时人,时晋太始五年七月十三日也。乃为祖父母二弟延请僧众,大设福会。皆命子孙改意奉法,课劝精进。时人闻泰死而复生,多见罪福,互来访问。时有太中大夫武城孙丰,关内侯常山郝伯平等十人,同集泰舍,款曲寻问,莫不惧然, 皆即奉法也。 《赵泰》是六朝志怪中第一次详尽描写地狱的小说,刘义庆《幽明录》中也有一篇以此为篇名的,几达九百余字,而本篇更有千字以上,在魏晋时实在算得上是宏篇巨制了。两篇《赵泰》,文字多有差异,而内容上的出入却不大。本篇作者王琰乃释门弟子,弱冠前即从高僧受戒,他力图形象地刻画阴间的骇人情景,劝戒人们奉佛为善,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主人公赵泰出身仕宦,在乡里推为孝廉,精通经典史籍,仕途也算得意,做到了中散大夫,只是乐极生悲,三十五岁时亡于暴病。这本是一件寻常事,但作者没有让他因之逝去,而是将其行踪转到了阴间。在“著绛衣”者面前,作者的倾向表露得再明白不过了,“作何孽罪?行何福善?”在阳间作孽的人,下地狱要干重活,而赵泰因答:“亦不犯恶”,被遣为“水官监作吏”。转回阳间前,作者又不厌其烦地再次阐述其主题。“泰问主者曰:‘人有何行,死得乐报’?主者惟言:‘奉法弟子,精进持戒,得乐报,无有谪罚也。’”赵泰进一步问:人在未奉佛法前所作的恶,信佛之后能解除吗?主事回答得很干脆:“皆除也。”赵泰也随之回到了人间。作者的意思应该有两点,一是信佛,二是除恶。即便是前者,在当时也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必是有感于世态的动乱而发。 作品在艺术上是极具特色的,它用奇特、丰富的想象力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以达到弘明释义的目的。为了劝戒,要写地狱之苦,于是勾勒出种种骇人之状,生动、逼真、细致,“所至诸狱,楚毒各殊。或针贯其舌,流血竟体;或披头露发,裸形徒跣,相牵而行。……”如亲闻其哀号,亲见其腥血,呼吸之气为之屏结,恐怖若此,以警世人。你不是要作恶吗?那么,不妨到这儿来试一试吧。 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形成阴间两地的巨大反差,是本文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案行地狱”时,作者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极言用刑之酷,罹者之悲,处处皆是惨不忍睹之状,令人不寒而栗。泰见“祖父母及二弟在此狱中,相见涕泣”,更使人感到亲临其境。答主事问时,泰称其祖父、兄弟生前皆二千石,沦落至此,可见曾行不义,作者巧妙地点出:行恶者必然在此备受磨难。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赵泰走出地狱门,进入“开光大舍”,那里“光彩夺目”,神人高坐,别是一番境地。此间众生“行虽亏殆,尚当得度,……七日之内,随本所作善多少,差次免脱。”对比已经形成。此后入的“受变形城”,更让人知道,作恶者来世将变为禽畜供人驱使,使泰在惊悚之余,情不自禁地发问:“人有何行,死得乐报?”对比引起主题的深化。 六朝以前的小说,多注重情节的叙述,少有场景描写,而《赵泰》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不容忽视的进步。赵泰到了地狱外,只见:“崔嵬高峻,城色青黑,状锡。”到了开光大舍:“有三重门,朱彩照发……前有大殿,珍宝周饰,精光耀目,金玉为床。”到受变形城:“见有土瓦屋几千区,各有坊庵。正中有瓦屋高壮,阑槛采饰。”这种细腻的场景描写与以往小说单调、简约的特点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对渲染气氛,突出作者创作意图,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