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赵氏孤儿大报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赵氏孤儿大报仇

 【河西·后庭花】你本是赵盾家堂上宾,我须是屠岸贾门下人。你便藏著那未满月麒麟种,怎出的这不通风虎豹屯?我不是下将军,也不将你来盘问。你道是既知恩合报恩,只怕你要脱身难脱身。前和后把住门,地和天那处奔?若拿回审个真,将孤儿往报闻,生不能,死有准。(正末做揭箱子见科)
 【金盏儿】 见孤儿额颅上汗津津,口角头乳食歕。骨碌碌睁一双小眼儿将咱认,悄促促箱儿里似把声吞; 紧绑绑难展足,窄狭狭怎翻身?他正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醉中天】 我若是献出去,图荣进,却不道利自己,损别人。可怜他三百口亲丁尽不存,着谁来雪这终天恨。(带云)那屠岸贾若见这孤儿呵。(唱) 怕不就连皮带筋捻成齑粉,我可也没来由,立这样没眼的功勋。
 (正末云) 程婴,你怎生又回来。(唱)
 【金盏儿】敢猜着我调假不为真,那知道蕙叹惜芝焚。去不去我几回家将伊尽,可怎生到门前兜的又回身。(带云)程婴。(唱) 你既没包身胆,谁着你强做保孤人?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醉扶归】 你为赵氏存遗胤,我于屠贼有何亲?却待要乔做人情遣众军,打一个回风阵。你又忠我可也又信,你若肯舍残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
 【青歌儿】 端的是一言一言难尽,(带云)程婴。(唱)你也忒眼内眼内无珍。将孤儿好去深山深处隐,那其间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踹着是非门,担危困。
 (带云) 程婴,你去的放心者。(唱)
 【赚煞尾】 能可在我身儿上讨明白,怎肯向贼子行捱推问。猛拼着撞阶基图个自尽,便留不得香名万古闻,也好伴鉏麑共做忠魂。你、你、你,要殷勤,照觑晨昏,他须是赵氏门中一命根。直等待他年长进,才说与从前话本,是必教报仇人休亡了我这大恩人。(自刎下)

 故事是说春秋时,晋国奸佞屠岸贾在灵公处进谗,杀了赵盾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是驸马,也被赐自尽,公主则囚禁在府内。公主产下一子,屠为斩草除根,欲杀婴儿,命将军韩厥把守府门,防止婴儿被带出。公主将婴儿托付给医生程婴,然后自缢身亡。程婴带孤儿欲出府门,被韩厥发现。然而韩却激于大义,放走程婴和婴儿,并自杀而亡。屠岸贾为杀孤儿,不惜下令威胁要屠杀全国半岁以下所有婴儿。程婴无奈,找到赵盾旧交公孙杵臼,二人设计,由程婴献出亲生儿子,替代孤儿,交给公孙,然后程去检举,说公孙窝藏孤儿。屠岸贾得报后,杀了公孙和假婴儿。程婴则将孤儿抚养成人。二十年后,孤儿长大,程婴将此事告诉孤儿。孤儿在魏绛的帮助下灭屠全家,为赵氏大报仇。
 《赵氏孤儿》 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名篇,这不但在于它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性,还因为它的情节结构的复杂性。这原是赵屠两家的冤仇,但是,为救孤儿,又造成韩厥、程婴、公孙杵臼三家的悲剧。这一系列悲剧超出私仇,而是关系国家利益的忠奸政治斗争。程婴是赵家的医生,公孙是赵家的旧交,但他们都不是赵家的亲支蔓,赵家对他们也不曾有过天大的恩惠,为什么义无反顾地献出亲子,交出自己的生命? 至于韩将军,他是屠岸贾的属下,竟然也加入到救孤的行列中来,而且为了让程婴安心救孤,没有后顾之忧,毅然自尽。为什么? 这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屠岸贾虽然握有天大的权柄,却无法泯灭人们的良心,更无法扼杀天地间的正气。当然这也是孤儿有福,他遇到的是三个义字当头的铮铮铁汉。


 这里选择的两折都是生死关头的强烈悲剧。从表面上来看,在舞台上正面表现暴力,让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自杀、杀死孩子等血腥的动作,可能引起观众过分强烈的生理刺激。但是在这两折戏里,血淋淋的自杀和杀人并没有产生过度的生理刺激,这是因为元曲表演的程式的假定性很强,它的动作不是现实的,而是象征化的舞蹈动作,从而创造了一种虚拟的艺术境界,哪怕是千军万马的血肉搏击都与现实拉开了距离。中国戏曲,相当于西方的歌剧,在表演程式上,有某种布莱希特所说的“间离效果”,这种间离效果不但在动作上,而且在语言上,人物的唱腔是套曲,是想象化了的,诗化了的戏剧性独唱。剧作家的功夫几乎全都用在了现场人物的内心的抒发上。
 这一折中,演的是韩厥从搜孤到救孤,直至献出生命的过程。作家要将这一超越生死界线的心灵历程展现出来,就需要用诗的语言,要用一套曲牌,配合对白和动作,来完成这个大义凛然的人物形象。虽然是诗化,但是,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诗。通常的抒情诗强调 “精思”,把复杂的情绪集中在一个对象或者一种单纯的思绪的焦点上。而戏剧的唱腔却要求有比较丰富的内心层次,才能有一定的戏剧悬念。把守前门防止赵氏孤儿逃离的将军,面对保护赵氏孤儿的程婴,要达到让对方放松戒备,心领神会,心理过程肯定是曲折的。诗化的单纯是缺乏戏剧性的。为了展示主人公内心的丰富动作,作者特地设计了七个曲牌的成套唱腔,每一个唱腔展示一个甚至一个以上的心理层次。第一个曲牌《河西后庭花》,启发程婴: 不但自己不会为难他,而且为他设想,要保护赵氏孤儿逃生有种种的困难。第二个曲牌 《金盏儿》,抒发自己见了赵氏孤儿的同情。第三个曲牌 《醉中天》则是自己的心灵剖白:
 “我若是献出去,图荣进,却不道利自己,损别人。可怜他三百口亲丁尽不存,着谁来雪这终天恨?”
 但是这样的剖白并没有完全解除程婴的顾虑。程婴反复地回头拜谢,表现出来,还是对他不能完全信任。接着韩厥又来了一曲 《金盏儿》,用反激的办法,让对方放心:
 “你既没身胆,谁着你强做保孤人?可不道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通过这种格言式的直接表白,他终于取得了程婴的信任。从戏剧动作来说,可以说是从紧张转化为和缓了。但是从戏剧结构来说,则不能太单纯,在缓和之后,要有更高的紧张,才对观众更有吸引力。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下面这一曲,一方面是在诗化感情方面,加以渲染。“你为赵存遗胤,我於屠贼有何亲? 却待要乔做人情遣众军,打一个回风阵。你又忠,我可也又信。” 另一方面则带出了真正的高潮: “你若肯舍残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 诗化的话语,使得主人公的情绪不断地积累到饱和,戏剧高潮的大动作——当着观众的面自刎,就比较自然了。
 韩厥的自刎是戏剧的高潮,从戏剧结构来看,一张一弛是常用的手法,然而,这个结果却是一种惊人的张力,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感。那么,这一结果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他为什么非自杀不可? 首先,在于形势逼人。孤儿居然被人救走,韩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最大的嫌疑人。救孤本来就是冒生命危险,韩厥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从程婴来说,韩厥原是屠的属下,韩最终是否能在生死攸关的当口保护孤儿,他是没有把握的。因此,他屡次回头下跪,表示不放心。在这样的情势下,韩厥举刀自尽,并让程婴放心,让他好好抚养孤儿,这是韩厥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的抉择。然而,如果再深入地探究,韩厥的义举,却有深层的文化底蕴。在古代,有不少为信义不惜牺牲的人物。伍子胥出逃时,救他的渔父,因伍流露出对自己是否能保守秘密的疑虑,毅然跳水自尽,以示自己的信义; 晋灵公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见赵勤于王政,是个好大臣,不忍下手,触槐自尽; 聂政姊聂荣,为传扬弟弟的好名声,不顾个人安危,前来认尸,后来死在弟弟尸旁……这些人有高尚的气节,张扬的是重义轻生的人生理想。韩厥的死,正是这种理想的再发扬。

古代剧曲之《赵氏孤儿大报仇》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赵氏孤儿大报仇

 (程婴云) 元帅。打的这老头儿兀的不胡说哩。(正末唱)
 【雁儿落】 是那一个实丕丕在将着粗棍敲,打的来痛杀杀精皮掉。我和你狠程婴有甚的雠?却教我老公孙受这般虐。(程婴云) 快招了者。(正末云) 我招我招。(唱)
 【得胜令】 打的我无缝可能逃,有口屈成招。莫不是那孤儿他知道,故意的把咱家指定了。(程婴做慌科) (正末唱) 我委实的难熬,尚兀自强着牙根儿闹。暗地里偷瞧。只见他早吓的腿脡儿摇。
 (程婴云) 你快招罢。省得打杀你。(正末云) 有有有。(唱)
 【水仙子】 俺二人商议要救这小儿曹,(屠岸贾云)可知道指攀下来也。你说二人。一个是你了。那一个是谁。你实说将出来。我饶你的性命。(正末云)你要我说那一个。我说我说。(唱) 哎,一句话来到我舌头上却噎了。(屠岸贾云)程婴,这桩事敢有你么。(程婴云) 兀那老头儿。你休妄指平人。(正末云)程婴。你慌怎么。(唱) 我怎生把你程婴道,似这般有上梢无下梢。(屠岸贾云)你头里说两个。你怎生这一会儿可说无了。(正末唱) 只被你打的来不知一个颠倒。(屠岸贾云)你还不说。我就打死你个老匹夫。(正末唱) 遮莫便打的我皮都绽,肉尽销,休想我有半字儿攀着。
 (卒子抱俫儿上科云) 元帅爷贺喜。土洞中搜出个赵氏孤儿来了也。(屠岸贾笑科云) 将那小的拿近前来。我亲自下手。剁做三段。兀那老匹夫。你道无有赵氏孤儿,这个是谁? (正末唱)
 【川拨棹】 你当日演神獒把忠臣来扑咬,逼的他走死荒郊,刎死钢刀,缢死裙腰,将三百口全家老小尽行诛剿,并没那半个儿剩落,还不厌你心苗!
 (屠岸贾云) 我见了这孤儿,就不由我不恼也。(正末唱)
 【七弟兄】 我只见他左瞧右瞧,怒咆哮,火不腾改变了狰狞貌。按狮蛮拽札起锦征袍,把龙泉扯离出沙鱼鞘。
 【梅花酒】 呀,见孩儿卧血泊,那一个哭哭号号,这一个怨怨焦焦,连我也战战摇摇。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呀! 想孩儿离褥草,到今日恰十朝,刀下处怎耽饶?空生长,枉劬劳,还说甚要防老。
 【收江南】 呀!兀的不是家富小儿骄。(程婴掩泪科) (正末唱) 见程婴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没来由割舍的亲生骨肉吃三刀。
 【鸳鸯煞】 我七旬死后偏何老,这孩儿一岁死后偏知小。俺两个一处身亡,落的个万代名标。我嘱付你个后死的程婴,休别了横亡的赵朔。畅道是光阴过去的疾,冤仇报复的早,将那厮万剐千刀,切莫要轻轻的素放了。


 为了把丰富复杂的内心,转化为戏剧的冲突和人物的动作,单单依靠诗性的独白是不够的。最有效的是人物内心情感的错位,有了这种错位,就叫做有戏。没有这种错位,就没戏可演。《赵氏孤儿大报仇》 的第三折,更为精彩。因为这里的人物心理处于更为复杂的错位关系之中。程婴为了掩护赵氏孤儿,把自己的儿子放到公孙杵臼家里,同时又去向屠岸贾告密。程婴眼看着公孙杵臼被捕,遭到毒打,忍受着惨烈的生理的痛苦,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在程婴的儿子被当作赵氏孤儿搜出来以后,程婴眼看着屠岸贾用剑把自己的儿子砍死,也只能不动声色。最后还眼睁睁看着公孙杵臼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奇怪,在这样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冲突中,程婴应该是中心,但是,在这一折,作者却让公孙杵臼当了主人公。通过他的成套唱腔来展示屠岸贾的凶残,自己和程婴的牺牲的崇高。如果以程婴为中心,也许可以有更为强烈成套抒情。但是,公孙杵臼这个人物和程婴的关系可能就比较单纯了。而让公孙在场面上和程婴互相指责,实质上是互相掩护,则人物的表层话语和内心思绪之间的错位幅度就比较大,就更加有戏可看。
 公孙这个人物,在这场戏里的任务不但是表现自己的勇于牺牲,而且也从侧面表现了程婴眼看着自己儿子被屠杀的痛苦。这种痛苦不单纯是程婴的痛苦,而且也有公孙的同情。这对于读者和观众的情绪冲击力更大。读者和观众无疑希望程婴能够成功掩护赵氏孤儿,但是成功的条件是程婴自己的儿子被当场杀死。读者和观众无疑也同情程婴的失子之痛,但是,不失子,意味着赵氏孤儿生命不保。这种内在的戏剧冲突在前苏联的文艺心理学家维戈斯基的 《艺术心理学》 中叫做 “情感逆行”,用我的话来说,叫做“情感错位”,也就是人物的意图和人物的利害相逆,人物的命运和读者、观众的情感趋向相悖。越是相悖,相悖的心理越是多维,错位的幅度越是大,内在的戏剧冲突越是强烈,人物的心理刻画也就越是深刻。
 这一折中,对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腻。本来公孙与程婴是考虑成熟,商量定的事,公孙有必死之心。但是,实施一件事比决定一件事要难得多,何况对手是狠毒狡猾的屠岸贾,更何况公孙是个七十岁的老人家。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屠岸贾同时也怀疑程婴,非要程婴来执刑杖,以察究竟。这叫程左右为难:打重了,不忍; 打轻了,怕事情败露。公孙是非死不可,但死在自己手下,如何下得手去? 公孙被打得晕头转向,又见打自己的却是程婴,不经意中露出了口风:“俺二人商议要救这小儿曹”,直吓得程婴 “腿脡儿摇”。这里,作者卖了个关子,制造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似乎事情立即要败露。然而,公孙很快就镇静下来,他绝不做“有上稍无下稍” 的事,“遮莫便打的我皮都绽,肉尽销,休想我有半字儿攀着”。观众刚松了口气,立刻又把心揪紧了——屠的手下搜到了冒充赵氏孤儿的程婴的儿子。屠岸贾当着程婴和公孙杵臼的面,三剑杀了婴儿。见到婴儿的惨死,又见到程婴偷偷掩泪,公孙怒火中烧: “我七旬死后偏何老,这孩儿一岁死后偏知小。俺两个一处身亡,落的个万代名标”,终于撞阶身亡。
 这一折戏戏剧高潮一波接着一波,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错综复杂。程婴和公孙各自做出牺牲,各人有各人的痛楚,而且暗地里还分担着对方的痛苦。在这多重的痛苦中,完成了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将戏剧矛盾组织得紧凑而有节奏,一折戏共九支曲,道白也不算多,却把观众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可以看到作者的才力,这也是这出戏流传久远的缘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