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229三国蜀汉大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战著称。本属公孙瓒,瓒遣刘备拒袁绍,云随之,后乃属备。备被曹操击败于当阳,弃妻子南走,云以数十骑力拒操千军万马,并怀抱备子刘禅,保护备妻甘夫人免于难,被誉为“一身是胆”。后从备平定益州,任翊军将军,继迁镇东将军。建兴五年(227年)随诸葛亮驻守汉中。次年亮进军祁山伐魏,却伪称出兵斜谷道,曹真以大军于斜谷挡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因寡不敌众失利,退守汉中,贬为镇军将军。翌年死。 赵云赵云(1913—1941) 刘培晓 常州革命英烈第533页 赵云 赵云当赵云依附于刘氏集团时,尚是一员少年战将,到诸葛亮北伐时,他已经垂垂老矣,最后病死于沙场。他的一生功绩,罗贯中引后人诗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他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对刘氏集团效忠的赤诚。他并不属于最早起家的刘、关、张“三驾马车”的核心集团。起先依附袁绍,后投奔公孙瓒,皆大失所望。不遇明主,空有一身武艺,便占住山寨,待时而动。只有在见到刘备后,他才觉得有了归宿。用他对刘备的话来说: “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群雄竞起,纷纷涌涌,赵云相继脱离袁绍、公孙瓒,通过比较、思考,最终选择了刘备,作为他的寄托。他的人生道路不同于马超,亦有别于黄忠。他有自己的识见、眼光、洞察能力。青年时代的赵云就显示出政治上的成熟。虽然他不属于文职政治群体,而是属于武职的军事群体,不可能施展更多的政治才干,但是他成熟的政治意识,时有显露。比起那些仅能攻城略地的战将来,确实要高出一头,甚至超过了关羽、张飞。当益州平定,刘备试图把成都田宅,分赐诸官时,赵云及时谏劝道: “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 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这是具有政治家眼光的谏言,为刘备所接受,发挥了左右和影响政治大局的作用。当刘备准备起兵伐吴时,赵云又谏劝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当年无缘听到孔明“隆中策”的赵云,对于策论中的战略思想理解得这么深; 反而刘、关、张倒将此抛到九霄云外。可以这样说,这番谏言是结合“曹丕篡汉”以后的新形势,对“隆中策” 的新发展。当刘备固执地拒谏时,赵云又语短意重地说: “汉贼之仇,公也; 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真是为仇为友,是公是私,了了分明; 字字千钧,语语金石。深可叹息的是,刘备终未纳谏,蜀国无可挽回地滑向失败的深渊。赵云对刘蜀的情感建筑在政治的选择、思考基础上,因而其表现是深厚而非浮浅,是自觉而非盲目,这就产生出高度的赤诚和忠贞。前引的诗句“两番扶幼主”就是典型的写照。单骑救主中,他出入往返于纷纷乱乱的战场,置生命于度外,唯一的出发点就是: “主人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 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 ”乱军之中,他托简雍传话给刘备: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以生命来效忠于刘备。“截江夺阿斗”中,尽管孙夫人时喝时怒,赵云仍然执拗地表示: “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他对刘氏两代的忠心和赤诚的情感,始终不渝,构成了他出生入死、无所保留的战斗行动的思想基础。 赵云身上还具有处理棘手问题的特有水平,执拗而有节度。单骑救主中,他好不容易找到糜夫人和阿斗,“赵云三番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厉声直言”彬彬有礼中却有着不可动摇的执着,这就是赵云的大将风范。再如截江夺阿斗,孙夫人先是喝问,赵云则“插剑声喏”,从恭有礼;孙夫人喝而至于怒,竟然扣上一顶最犯忌的大帽子: “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但赵云仍然执着不移,但不爆不怒,严守君臣之间的名分。面对孙夫人这样的特定对象的胡搅蛮缠,他把问题处理得极有分寸感。“欲要傍岸,又无帮手;欲要行凶,又恐碍于道理:进退不得。”左右为难的心理正是显示出他善于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将气度。这和张飞在同一场合中一剑砍倒周善,“提头掷于孙夫人前”,并怒声叱问,恰成鲜明比照。 对于刘氏的君臣名分和忠诚意识、对于人际之间严格的伦理观念,这两者在赵云身上体现得相当充分。计取桂阳中,太守赵范以同宗同乡为由,跟赵云结为兄弟。当赵云饮酒半酣,微有醉意时,赵范请出寡嫂樊氏。请看这时赵云的神态举止: “子龙改容敬之。樊氏把盏毕,范令就坐。云辞谢。”这是何等地富于礼仪。当赵范施用美人计,以嫂许嫁时,再请看赵云的音容行为: “云闻言大怒而起,厉声曰:‘吾既与汝结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岂可作此乱人伦之事乎!’”事后,刘备连连赞赏: “子龙真丈夫也。”这就是赵云的丈夫气派,堂堂正正,不容亵渎。他的行为规范堪称为封建社会的伦理典范。而他这番拒婚,又有着更深沉的考虑: “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妇而废主公之大事?”他的人伦观念被升华到是否有利于刘氏政治大业的思想高度上,完全反映出他效忠于刘氏集团的意识是自觉的。 勇武行为和缜密机心的完美统一,是赵云性格的又一重要特征。他一出场,飞马挺枪,直取文丑的战斗行动,就已崭露头角。单骑救主,着意突出一人一马之“单”和救主之“难”。曹营兵似潮涌,席卷而来,刘备弃樊城、走当阳,溃如雪崩。蜀军已成败局,战场上既有往来奔杀,又有百姓逃命,已成乱势。沙场之大、战阵之乱、难民之多等等情形,大大加重了救主的难度,不啻是海底捞针!惟其如此,才见出勇,才见出单枪匹马闯阵的英雄虎胆。他的英勇独特地透视出铮铮铁汉子的血气、血性。“才离虎窟逃生去,又遇龙潭鼓浪来”,他的英雄性格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光彩。他疾如闪电,裹起满身战尘,抖动龙腾蛇变般的银枪,冲向敌垒。曹军从背后杀来,赵云枪挑淳于导,护送甘夫人回长坂坡,然后再回旧路。途中遇“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得“青釭”宝剑一口,犹如虎肋添翅。杀回途中,先是刺倒晏明,冲开血路,恰遇曹营赫赫有名的大将张郃,对手不同,赵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刚摆脱了张郃,又受曹营四将腹背阻击。当赵云杀出重围,眼看将步入坦途,不意两员曹将杀奔而来,刚刚平伏的情节,恰如骤雨猛降,声势赫人。前面厮杀刚毕,后面追兵又到,曹营大将文聘赶来。不间歇的战斗,显示出他那不疲倦的精神、不畏怯的斗志、不松懈的勇气。英雄虎胆,熠熠生辉!第六十四回写他生擒吴懿,救出张飞;第七十一回写他挫败张郃,解黄忠之围。“常山赵子龙”英名播扬,所到之处,令敌望风披靡,如第八十七回孟达一见赵云英姿,不及交战,大惊而逃。街亭之战中,他已是须髯老将了。这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埋伏仗,却打得利落漂亮,辎重无损,兵马未耗,弥补了马谡所造成的部分损失。当孔明以金绢重奖时,他敬谢不敏: “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代人受过,谦恭有加,为他一生的战斗史册,书写了光辉的最后一页。诸葛亮借先帝之言,称颂赵云之“德”。文人常有道德文章之评,而赵云则应有道德武艺之誉。 赵云英勇善战、身手不凡,“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 遍体纷纷,如飘瑞雪”,简直是审美化了。然而,与勇敢相辅相成的另一性格侧面是审慎、缜密、细心。智勇双全、胆识兼备的完美结合,使他获得了“常胜将军” 的美誉。在招亲计中,孔明唯一选中赵云随刘备赴江,“吾已定下三条计策,非子龙不可行也。”赵云在关键时刻都是忠实地按计行事,终于挫败了东吴的一个个阴谋,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单骑救主中,糜夫人投井自杀后,赵云为防曹军盗尸,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这忙里偷闲的一笔,显示出他的细心。在戎马倥偬之际,他“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亦显出他性格纹理的缜密。胆大如虎而又心细如发的完整统一,使赵云在群像生辉的“三国”人物系谱中具备了独特的性格风貌。 ☚ 张飞 姜维 ☛ 赵云 赵云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字子龙。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以“一身是胆”著名。长坂坡战斗中,曾怀抱阿斗力战突围。虢亭之战,又杀退吴兵,救出身陷重围的刘备。关羽麦城败亡后,尝劝谏刘备东征,置蜀汉整体利益于个人情谊之上,颇有远见。是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形象。 ☚ 张飞 黄忠 ☛ 赵云zhào yún〖名词〗 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为蜀汉名将(1)。《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丧赵云、阳群、马玉。——然而就死了赵云、阳群、马玉。 赵云?—229三国时蜀汉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为主骑。及至曹操取荆州(州治今湖北襄樊市),刘备败于长坂(今湖比当阳县东北)时,力战保护备子刘禅及甘夫人,使皆免于难。以功升为牙门将军。建安十九年从诸葛亮为刘备取成都,定益州,授翊军将军,蜀汉建兴元年(223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升镇东将军。建兴五年(227年),从诸葛亮驻汉中。次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受命率偏师拒曹真主力。因众寡悬殊,失利于箕谷,然能收缩兵力固守,未致大败。退回汉中,贬为镇军将军。建兴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赵云?~229三国蜀汉大将。字子龙,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南) 人。原属公孙缵,后随刘备。曹操追刘备于当阳长坂时,力战敌军,身抱刘备之子刘禅,保护甘夫人幸免于难。随刘备平定江南,任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刘备入益州,留守荆州,领留营司马。刘备攻刘璋,应召入蜀。益州定,任翊军将军。建兴元年 (223年) 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建兴五年 (227年) 随诸葛亮驻汉中。次年与魏军作战寡不敌众,失利军退,迁镇东将军。 赵云 赵云旧时民间所绘武士门神之一。因《三国演义》将其描绘为声名赫烈之英雄,故受到民间的崇信,并附会为门神。参见 “武士门神”。 ☚ 岳飞 燃灯道人 ☛ 赵云?—229三国蜀国大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先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败刘备于当阳长坂(今湖北东阳东部),弃妻子南逃,他力战救甘夫人及备幼子刘禅。后升翊军将军。又迁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建兴六年(228年),从诸葛亮兵出祁山攻魏,失利于箕谷。次年死。諡顺平侯。史称其“强执壮猛”。 赵云?~229三国蜀汉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云远见卓识,谋划周密,作战勇猛,为刘备身边一员虎将,建战功,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曾以数十骑抵抗曹操大军进攻,被誉为“一身是胆”的镇军将军。建兴七年(229年)病逝军中,被追封为顺平侯。 赵云Zhao Yunfigure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also a true figure in history who was good at fighting 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初属公孙瓒,后随刘备。曹操败刘备于当阳之长坂,赵云力战救助刘禅及甘夫人,迁牙门将军。刘备入蜀,封为翊军将军。刘禅即位,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军将军。建兴六年(228) 被魏军败于箕谷,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赵云?—229三国时蜀汉名将。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智勇双全。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为主骑。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迁牙门将。刘备攻刘璋,他与张飞等溯江西上,平定郡县。刘备得益州, 任为翊军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 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因寡不敌众退回汉中。次年死。被誉为“一身是胆”。 赵云?—229字子龙。三国常山真定(今属河北)人。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追击刘备,他在当阳长坂(湖北当阳东北)数入敌阵,救出刘禅及禅母甘夫人。与曹操争夺汉中时,曾独率数十骑拒操大军,操军不敢逼。刘备赞其一身是胆,军中誉为“虎威将军”。反对刘备没收成都周围田地房产分赏有功大臣,被采纳。反对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主时,官至镇东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