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①,平沙莽莽黄入天②。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③,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④,汉家大将西出师⑤。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⑥,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⑦,幕中草檄砚水凝⑧。虏骑闻之应胆慑⑨,料知短兵不敢接⑩,车师西门伫献捷⑾。 【解题】 此诗作年和背景与前首《轮台歌》相同。走马川:今地不详,或谓在今伊塞克湖与天山之间的砾石河川,是季节河,有水即为河,干涸时则为可以跑马的平地。诗中先写边地雄奇怪异的景象,次写唐军征讨叛乱艰苦的环境和高昂的斗志,末写敌退献捷。全诗充满豪气和激情。每句用韵,三句一转,先平后仄,节奏短促有力,气氛紧张热烈,烘托紧张军情和将卒锐气,“兵法所谓其节短其势险也”(施补华《岘佣说诗》)。乃以语言音节和气氛渲染表达生活的成功范例。 【注释】 ①各本“川”字下都有“行”字,乃衍文,因题目而误入,应删。雪海:今地不详。②莽莽:漫无边际貌。③川:干涸的河床。④二句意谓秋后草黄马肥之时,敌人发动叛乱。匈奴:此处借指唐代西域的游牧部族。金山:今地不详。⑤汉家大将:指唐代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⑥金甲:铁甲。戈相拨:武器互相碰击。⑦二句意谓五花马身上的雪和汗水迅即结成冰。五花:将马鬣剪成五瓣。连钱:马身上的圆形斑纹。⑧草檄(xi):起草征讨文书。凝:结冰。⑨虏骑(ji):敌方的骑兵。 ⑩此句意谓料想敌人不敢短兵相接。短兵:指刀剑。短兵相接即白刃战。(11)车师:汉西域国名,有前后车师,前车师在今新疆吐鲁番,唐时属西州;后车师在今吉木萨尔北,唐时属庭州;此处当指后车师,即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庭州。伫(zhu):等待。献捷:呈报战争胜利的情况并进献战利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是岑参边塞诗中久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 )九月。诗的前六句描写出征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以这种警绝千古的名句为读者刻绘了唐代北庭地区九月气候的真实情貌。在描写战争爆发后,用六句诗表现唐军将士昂扬的斗志: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以行军的艰苦条件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雄气概。最后以祝愿和歌颂熔铸在一起的诗句结束全诗,显得凝炼而隽永。这首诗的特点是首二句写走马川到雪海边的滚滚黄尘,突然止住再写轮台九月大风走石的景象,接写不连属的“匈奴草黄马正肥”,这就使作品具有了诡奇多变的特点,容易将北庭边塞的独特风貌传写出来。岑参这首诗还有意采用了以强比强突出强中强的手法。首先以恶劣气候、艰苦条件和将士的勇武精神作比,突现了全军将士战胜酷寒的英雄群像。其次运用敌我对比,“匈奴草黄马正肥”,敌人兵强马又壮,处在最好的态势中,但唐军的勇武压倒敌人,致使他们“短兵不敢接”,“胆慑”得只好归服。这后一种对比虽然还只是在“料想” 中的对比,也仍然具有很强的感人力量。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是岑参边塞诗中久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 )九月。诗的前六句描写出征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以这种警绝千古的名句为读者刻绘了唐代北庭地区九月气候的真实情貌。在描写战争爆发后,用六句诗表现唐军将士昂扬的斗志: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以行军的艰苦条件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雄气概。最后以祝愿和歌颂熔铸在一起的诗句结束全诗,显得凝炼而隽永。这首诗的特点是首二句写走马川到雪海边的滚滚黄尘,突然止住再写轮台九月大风走石的景象,接写不连属的“匈奴草黄马正肥”,这就使作品具有了诡奇多变的特点,容易将北庭边塞的独特风貌传写出来。岑参这首诗还有意采用了以强比强突出强中强的手法。首先以恶劣气候、艰苦条件和将士的勇武精神作比,突现了全军将士战胜酷寒的英雄群像。其次运用敌我对比,“匈奴草黄马正肥”,敌人兵强马又壮,处在最好的态势中,但唐军的勇武压倒敌人,致使他们“短兵不敢接”,“胆慑”得只好归服。这后一种对比虽然还只是在“料想” 中的对比,也仍然具有很强的感人力量。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