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赫哲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赫哲族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同江、饶河、抚远、虎林、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境内,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共有人口1400余人(1982年)。赫哲族还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和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历史上曾因以鱼皮为衣和善于使犬,而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赫哲族历史悠久,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以及野人女真都有可溯的族源关系,清代时有“黑斤”、“赫真”、“赫真喀喇”等称谓。
 赫哲族自古以来就以渔猎为主。为了适应渔猎业生产的需要,他们往往选择江河两岸高处和接近猎场的地方居住。早期住所有临时和固定两种。临时住所有“撮罗安口”(即尖顶棚之意)、“昆布如安口”(圆形棚),尖顶棚类似鄂伦春人居住的“仙人柱”,是用十几根至几十根丈余长的木杆子搭成的圆锥形房子,周围苫上茅草,也有围以桦树皮的。固定性的住所有卓(马架子)、希日免克(地窨子),是寒带居民的一种较原始、简陋的住所,挖进地表三四尺深,筑墙三四尺高,架木苫草于其上,里面搭有火炕,是古人穴居的发展。赫哲族人的服饰、饮食习俗也与渔猎经济密切相关。美丽富饶的三江水域盛产鳇、鲟鱼和鲑鱼(大马哈鱼),绵延的完达山脉的茂密森林中栖息着各种猛兽珍禽,这些都为赫哲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衣食来源。赫哲人的服装、被褥多是用鱼皮、兽皮缝制的,鱼皮制衣是赫哲人服饰文化的一大特点。赫哲族妇女把鱼皮剥下,晾干去麟,再把它鞣制成和布一样绵软的成皮。若干张鱼皮缝合成一大张,就可以用来制作衣服了。赫哲人穿的鱼皮上衣,式样颇像旗袍,身长过膝,腰身较为狭窄,袖子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立起的高领。在领边、衣边、袖口处都镶缀各种颜色的鹿皮剪成的云纹或图案,妇女穿的鱼皮上衣所绣纹饰更是色彩藻丽。衣服边上镶嵌贝壳和铜钱,显得风格浑厚古朴。赫哲人还用鱼皮缝制套裤,穿上这种套裤捕鱼不易透水,穿它狩猎时也柔韧耐磨。赫哲人除穿鱼皮衣外,还比较普遍穿狍皮做的皮衣皮裤。皮衣坚固耐磨,又能挡风御寒,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里狩猎是很理想的服装。此外他们还用鱼皮或兽皮制做靰鞡鞋,里边套上狍皮袜子或垫上靰鞡草,既暖和又轻便。
 赫哲族人以鱼、兽肉为主食,平时除吃新鲜的鱼、兽肉外,在捕鱼旺季他们还将鱼肉采用日晒和熏烤的办法加工成鱼干、鱼条、鱼披子贮存起来,以备淡季时食用。严冬季节赫哲人外出捕鱼时常常就地野餐,他们把冻鱼撕去鱼皮,削成薄薄的鱼片,加上食盐,在篝火旁稍加熏烤就可以食用了。赫哲族人习惯吃“刹生鱼”,视为上等菜,待客以吃“刹生鱼”为敬。“刹生鱼”赫哲语称为“塔拉卡”,做法是选用新鲜的活鱼,鲤鱼、鲟鱼、鳇鱼均可,从活鱼身上剔下两片整鱼肉,然后切成鱼丝,与土豆丝、绿豆芽、粉皮、韭菜拌好,再调以辣椒油、醋、食盐,一盘风味独特、脆香可口的“刹生鱼”就做好了。赫哲族妇女还把各种鲜鱼煮熟后去皮去骨,弄碎后加工成鱼毛(鱼松),赫哲语叫“它斯根”。鱼毛不仅味道鲜美,而且不易变质。
 赫哲族人善于驯养狗,狗拉雪撬是赫哲人早期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历史上赫哲族地区又被称为“使犬部”或“使犬国”。狗拉雪撬赫哲语称为“拖日气”,每个“拖日气”可套狗三四只至八九只不等,有的甚至达几十只。挽“拖日气”的头狗经过训练,在驭手的指挥下带动其它狗前进。狗拉雪撬行走如飞,日行可达二百余华里。赫哲人春、夏季还使用桦皮船和小板船在江河中游弋,冬季出猎则用滑雪板。

赫哲族Hezhe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4254人(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部分散居在黑龙江桦川、依兰、富锦3个县的部分村镇和佳木斯市。赫哲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本民族文字。赫哲族的舞蹈“鼓舞”是宗教祭祀舞蹈。成人用大鼓,系铁腰铃舞蹈;儿童用小鼓,系兽角腰铃舞蹈。赫哲族传统体育活动有滑雪板、滑雪撬、叉草球、滑冰、木枪射击赛、赛狗爬犁、冰磨、打爬犁、快马子赛、夺万岁、摔跤比赛、恰尔奇刻及作为生产内容的狩猎和渔猎。
❶叉草球。赫哲族少年儿童中开展的活动。球用草编制而成。叉法是一人先把草球扔在地上向前滚动,另一人掷出鱼叉将其叉住。草球在地上滚动,类似鱼在水中游耍,要叉中草球,必须眼明手快,稍有偏差就会落空。
❷冰磨。冬天赫哲族儿童在冰面上立一木柱是谓“冰磨”,再连接一横轴,横轴一端系一冰橇,可坐1~2人,另一端用力推动,旋转自如,互为游戏。
❸打爬犁。赫哲族用牛、马拉的雪橇称“爬犁”。每逢冬季下大雪时,赫哲族儿童乘爬犁从高处向下滑降,分坐、卧、立3种姿势,以滑得最远又不摔倒者为胜。
❹恰尔奇刻。意为滑雪。滑雪板多数为稠李子木制成,宽约10厘米,厚2厘米,中间钻有2个圆眼,穿上狍皮带系在脚上,用木作杖支撑滑行。比赛分比距离和比速度2种形式。

赫哲族hèzhé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

赫哲族hèzhé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黑龙江。

赫哲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4,245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有同江、抚远、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赫哲族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族支,无文字。多数人使用汉族的语言、文字。信仰萨满教。赫哲族人自古以渔猎为生。

赫哲族

少数民族之一。赫哲,亦作赫真、黑斤、黑津等,词义有“窝集”说、“东方”说、和“下游”说等。又自称“那乃”、“那贝”、“那尼敖”,均为“本地人”、“土人”之意。现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桦川、富锦等县沿江地带。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无文字,一般使用汉文。其经济生活曾以渔猎为生,鱼是衣食的主要来源,冬季则猎取毛皮兽以为辅助经济。善于使用狗拉雪撬。其族源,可追溯到隋唐时的黑水部,辽金时的五国部,元明时的兀者和水鞑靼,明清时期的使犬部。清康熙初年,始以“赫哲”族称见于史册。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 派兵征抚黑龙江中、下游,各部相继归附,部分赫哲先人即被南迁编入满洲八旗。十七世纪中叶,曾英勇抗击沙俄入侵者,给予沉重打击。后来有的被编为旗佐,移驻三姓(今依兰)等地;未被编旗的氏族则设“姓长”、“乡长”管理。直到解放前,处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的赫哲人民,贫病交加,人口减少,只剩下三百余人。解放后,给这个濒临灭亡的民族带来了生机。随着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呈现出日趋兴盛的景象。

赫哲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和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区是街津口、四排和八岔3乡。现有4245人(1990年)。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东北古代民族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与其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文献,意为居住在“东方”与江“下游”的人们。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基本通用汉语。过去主要从事渔猎经济,现以渔业为主,沿江居住的赫哲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能手;不论春夏秋冬,都能捕到各种鱼。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广为流传,内容丰富。解放前,赫哲族人口从30年代的3000多人,急剧下降到东北解放时的300来人。解放后人口不断增长,使一个濒临灭绝的苦难民族,获得了新的青春。1978年近千人,1982年1400多人,1990年增至4000多人。群众生活不断改善。

赫哲族

因地区不同,自称有“那贝”、“那乃”、“那尼傲”等, 史称“黑斤”、“黑真”等。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沿江地区。少数在抚远镇、勤得利、苏苏屯、佳木斯和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境内。1,476人(1982年)。名称始见于清康熙初年《清圣祖实录》及《皇清职贡图》。与东北古代居民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解放前,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 生活困苦, 人口大最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只剩下三百余人。操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无文字。清代通用满族语文, 现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婚姻行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的习俗。民间有丰富多彩的说唱文学(依玛坎)、民间故事(说胡力)、音乐和美术。赫哲族聚居区世称“三江平原”,河流交织,土地肥沃,以鳇、鲟、大马哈鱼最为著名。以捕鱼为主, 鱼是衣食的主要来源。冬季常以狩猎毛皮兽为辅助经济。解放后,党和政府发放大批贷款和生产补助费, 无偿地发给渔猎生产工具和粮食、衣物等,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1959年, 大部分赫哲族加入国营农场,编入渔业生产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近年来,开始发展养殖业,修建了鱼池、紫貂场。随着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提高,住上新房舍、点上电灯、建立起一批中、小学和卫生所,本民族的教授、教师、医生和其他技术人员正在成长。

赫哲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3县、市,少数居住在勒得利、苏苏屯、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7县境内。人口为4640人(2000),其中男2289人,女2351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7人,大学本科165人,大学专科310人,中专344人,高中597人,初中1595人,小学1140人,扫盲班18人,未上过学121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98人,采掘业2人,制造业2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人,建筑业6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7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22人,金融、保险业2人,房地产业1人,社会服务业14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5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4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9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5人,专业技术人员4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8人,商业、服务业人员32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9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0人。赫哲族因分布地区不同,曾有不同的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赫哲族。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大量死亡。抗日战争胜利前,赫哲族只有2000~3000人,到1949年前夕,只剩下300余人。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的民族。

赫哲族

赫哲族

赫哲族人口为4245人。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于附近县的一些村镇。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现在只有50、60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其他人由于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已都使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现已经基本不信仰萨满教了。
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明代时赫哲族是女真的一支。至清初始以“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文献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20世纪初,赫哲族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还在采用削木、裂革、结绳记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曾对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锐减,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已经濒于灭绝的境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剩下3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 黑龙江省   鄂伦春族 ☛
赫哲族

077 赫哲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4245人(1990年),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抚远等县沿江地带,少数居住在佳木斯市和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的村镇。使用赫哲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明朝时属于野人女真的一支,康熙2年 (1663)赫哲之称最早见于《清实录》,黑斤、赫真等名均为不同之音译,与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等东北古代民族有渊源关系。在清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具有反抗侵略的光荣传统,抗击过沙俄、日本的侵略。赫哲族主要从事渔猎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口增加了三倍多,1956年在抚远县下八岔建立了民族乡。“依玛坎”是历史上传下来的说唱文学,是民族史诗。还流传“说胡力”,是寓言、童话、神话、传说的通称。赫哲族实行氏族外婚制,一夫一妻。成人去世行土葬,婴儿死去悬置树上。过去以鱼皮制衣,冬季以犬挽雪撬为交通工具,相信万物有灵。

☚ 鄂伦春族   门巴族 ☛
赫哲族

赫哲族Hezhezu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县,少数人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本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现有人口4 245人(1990年)。使用赫哲语,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由于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早年,鱼是赫哲族衣食的一个主要来源,捕鱼的方法多种多样,仅钩捕方法就有十多种。捕鱼使用的船只,早年是桦树皮制造的,几十年前才开始使用木船捕鱼。狩猎得到的猎获品也是赫哲族衣食的重要来源之一。赫哲族男女衣服原多用鹿皮和鱼皮制作,足穿鱼皮及狍、鹿腿皮做的靰鞡,内絮靰鞡草。本世纪后,大部分人以棉布为衣,辅之以鱼、兽皮衣。冬天头上多戴狍头皮帽,夏天多戴桦树皮帽子。赫哲族人民日常吃鲜鱼、兽肉,还将鱼、肉加工、晒制成各种鱼、兽肉干,以备常年食用。招待客人的菜也以鱼居多,如清炖鲤鱼、咸大马哈鱼以及别具风味的“炒鱼毛”(类似于鱼松)。赫哲族住宅是用桦皮、兽皮、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子)。夏季构木而居,冬天则凿地为“地窨子”,有穴居的遗风。较普遍地住泥墙草顶房屋。冬季踏滑雪板或驾狗拉雪橇为交通工具,夏季以桦皮船、舢板从事捕鱼和运输。

☚ 黎族   珞巴族 ☛

赫哲族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地带。人口1476人(1982年),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主要从事狩猎捕鱼。信奉萨满教。抗日战争结束时仅剩300余人,在人民政府扶助下,经济、文化事业有所发展,人口增多,目前虽是中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但和其他民族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赫哲族

赫哲族

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饶河等县沿江地带,和汉族杂居。人口1,476人 (1982年)。与东北古代居民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有密切的族源关系。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清代通用满族语文,现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行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的习俗。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解放前,处于军阀、地主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压榨下,濒于民族灭亡的边缘。解放后,重建了家园,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力。民间有丰富多彩的说唱文学 (依玛坎)、民间故事(说胡力)、音乐和美术。鱼是食物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开始发展养殖业,修建了鱼池、紫貂场。建立了一批中小学和卫生所。

☚ 新喀里多尼亚人   赫蒙族 ☛

赫哲族he zhe zu

Hezhen nationality

赫哲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清康熙二年(1663)始见其名。因居住地区不同,有那乃、那贝、那尼傲(赫哲语那,意为本地、当地;乃、贝、尼傲,是人的意思)、赫真(下游、下方、东方之意)、奇楞等自称。清文献常写作黑哲或黑斤、黑真、黑津、赫斤、赫金等,也按其男子剃发与不剃发分别称赫哲喀(哈)喇(其男皆剃发,故又称剃发黑斤,俗称短毛子)、额登喀(哈)喇(其男不剃发,又称不剃发黑斤,俗呼长毛子)。又因元朝以来史载其地以犬曳爬犁(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亦称为使犬部(或作国)。由于世代以鲜鱼、狍肉为食,以鱼、狍皮为衣,又有鱼皮部或鱼皮鞑子、狍皮鞑子等称呼。黑斤来源于明野人女真的一支,即清初东海三部的大部分居民;奇楞则与今鄂伦春族同源,然其远祖皆为黑水靺鞨。分布史载不一,大体散居南起牡丹江下游,沿松花江下游至黑龙江入海口及其以东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其中额登喀喇主要住在黑龙江下游中段;伯力(前苏称哈巴罗夫斯克)以下的黑龙江两岸及我国三江地区,为赫哲喀喇的居地。今我国之赫哲族,大部分是清代所称赫哲喀喇者,今散居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富锦、桦川等市县沿江河地带,和汉族杂居。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在统一女真诸部过程中, 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崇祯十六年(1643),对其地共用兵17次,以征服和招抚两手统一该部。其中,一部分被迁置今辽宁省浑河流域,编入八旗,成为“佛满洲”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于清顺治(1644—1661)初年被按哈拉(姓氏)、莫昆(家族或氏族)编入村屯,为编户,清设姓长、乡长管辖,年向每户征貂皮一张。康熙年间(1662—1722),居今松花江下游东的赫哲人,又有一部分被编入八旗,称“伊彻满洲”,后多融合入满族。清末,居今富锦市境内者,又被编入八旗。其未加入满族共同体者,清廷则以赏赐及以宗女妻其上层为手段,加以笼络,客观上加速了其内部的阶级分化。日本军侵入东北地区后,于1942年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强迫集家并屯,将同江县赫哲人强行移住沼泽地区,使其人口锐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赫哲语群。无文字,清代尚以皮条记事,现通用汉文。原信奉萨满教。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世以捕鱼为生,著名的大马哈鱼为其特产。冬季,捕猎毛皮兽辅生活之需。1945年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获得民族平等权利,得以重建家园,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近年来,又改变原来的猎捕习俗,开始发展饲养业,修建鱼池、养貂场。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大大提高,人口由1957年的600余人增长到4245人(1990年统计数)。文化、教育水平亦在不断提高,已有本民族的教授、医生和其他技术人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