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濮中国古族名。汉以来古籍中濮人的名称之一。分布在云南永昌 (今保山地区)周围,因有折齿、染唇的习俗,故称。为布朗族的先民。 赤口濮古族名。见《新唐书·南蛮传下》。为汉晋时期闽濮(即缅濮)、裸濮之一部。今孟高棉语系布朗、佤、德昂等族的先民。因有折齿、染唇之俗,故称。汉晋时期与濮人(永昌濮)、百越人及其他种人交错居于云南永昌郡(治今云南保山,后移耿马),相当于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临沧、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黑僰濮、文面濮史称“三濮”。 赤口濮古代西南民族。汉以后濮人的一支。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定地区)一带,因有折齿、染唇的习俗,故称。与布朗族有渊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