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赠刘景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宋诗篇名。七绝。苏轼作。见《苏轼诗集》卷三二。元祐五年(1090)作于杭州任上。刘景文,名季孙,为名将刘平之子,时任两浙兵马都监,苏轼曾誉之为“慷慨奇士”。这是一首描写初冬景色的诗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红橘绿时。”本来初冬景色不免萧索,但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富有生机,惹人喜爱,从中可见诗人胸怀的豁达。诗立意新颖,词语警拔,是苏轼的精心之作,亦为描绘初冬景色的名诗。宋人胡仔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此退之早春诗也。‘荷尽已无擎雨盖,……’此子瞻初冬诗也。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近人高步瀛不同意此说,云:“或以为此诗与韩退之《早春呈水部张员外》诗相似,徒以‘最是一年春好处’句偶近耳。其意境各有胜处,殊不相同也。”(《唐宋诗举要》)汪师韩评此诗云:“浅语遥情。”(《苏诗选评笺释》卷五)

☚ 题西林壁   惠崇春江晚景 ☛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原诗今译】


 荷塘残败再也看不到遮风挡雨的伞盖,
 菊花残了,还有顶霜傲雪的枝柯存在。
 景文啊,一年最好的风光且莫要忘记,
 是那橙黄橘绿、两色相间的金秋季节。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作者第二次任杭州地方官时。距此二十年前,他曾因站在旧党阵营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被外放来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却是因为反对旧党上台后尽废新法,而被他曾不遗余力拥戴过的旧党贬谪。苏轼虽思想复杂,但就政治态度而言,是个有着坚定信念的儒生。诗中所咏是晚秋景物,而此时他已年逾五旬,步入生命的晚秋,所以自然之秋激活了对生命之秋的评价认识,于是借答友人之机抒发出来。
 “荷尽已无擎雨盖”,站在西湖岸上看一望无际的荷田,清艳的荷花也无法抗拒深秋的风刀霜剑严相逼,纷纷凋落,如伞盖一样的荷叶已经枯萎。只写荷塘,而写尽萧杀的晚秋之景。这景象令作者顿生凄凉之感。在生命的晚秋时,他再度失宠,看来永无出头之日了。宋人周敦颐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来喻人品的高洁,因此,落尽花瓣的荷花又何尝不是作者对自己高尚的品质和凄凉晚景的自况?“荷尽”与“已无擎雨盖”构成由果溯因关系,即荷花落尽是由于失去了伞盖一样的荷叶的庇护。作者将荷叶联想为伞盖,还另有一番含义。盖也指王公贵族车乘上的伞盖,所以作者大约联想到皇帝的庇护: 我这朵高洁荷花的凋落,不仅因为权臣的倾轧,而且由于皇上的偏信而不加恩宠。前程黯淡,心理上的阴郁可想而知。
 “菊残犹有傲霜枝”,他将目光从辽阔的湖面收回,看到岸边的菊花。此时,花朵残败。菊花在百花凋杀后斗寒凌霜而怒放,因此成为人们心中不畏险恶环境、傲岸不屈的象征。但是现在也难以忍受寒冷而纷纷落地,这进一步写出他所处政治环境的恶劣。菊花仍是自比。难道自己真要在晚年没有声息地被扼杀吗?突然,那仍保持着浓绿色而挺立在寒霜中的菊枝使他昏花的老眼一亮。它铁骨铮铮,至死不屈,难道不能给自己如何度过最后的生命一些启示?这“犹有傲霜枝”几字,如同在风雨如磐的晦暗中投下光明,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同时,也起到向后两句议论的过渡作用。
 正由于这一启示,作者发现了寒秋无法取代的美。“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按文意,这句应是“君须记橙黄橘绿时,最是一年好景。”作者将“一年好景”提前,不仅是为符合诗歌格律,更重要的是要先提出悬念:残败不堪的寒秋才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迫使读者去探究这与众不同的结论从何而来。古人一贯将秋天视为残酷而衰亡的季节,苏轼的老师欧阳修曾写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秋声赋》)这样读来使人色变的句子。而苏轼却偏偏大反前人之意,为什么?原来是有着满山遍野的已经成熟和即将成熟的黄橙绿橘。生命虽然行将结束,但也只有在这时才真正成熟,硕果累累,这不美吗? 橙橘成为生命真谛的载体。早在作者之前一千多年,屈原就发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类白,类任道兮。”在将要辞别人世的暮年,能有什么比如橙橘一样崇高和纯洁更使人感到生命之树常青,更使人感到充实和幸福?
 宋人作诗因好发议论而致有“味同嚼蜡”之讥。但是,诗中议论只要形象,能发人深思,当然是有价值的。这首诗寓理于景,理借物发,所以读来余味无穷。

历代诗词精品之《赠刘景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菊绿时。

 
 此诗显然受到韩愈《早春寄张水部》的影响,但饶有新意。韩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赞美的一年好景是早春,苏轼所歌颂的却是深秋。乍看来,“荷尽”“菊残”多少有些煞风景。(“犹有傲霜枝”与“已无擎雨盖”语异而意同,所有者,空枝而已。“傲霜”与“擎雨”字面对仗工稳。)然四时之景,贵在不同;春花秋实,各有千秋。晴初霜旦,秋园橙黄橘绿,硕果累累,较早春已别是一番景致也。末二句令人觉秀色可餐,足见生活情趣之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与此诗,皆可谓津津有味。

《赠刘景文》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时任两浙兵 马都监。擎雨盖:喻指荷叶。擎,举,向上托。傲霜:不怕霜冻,不为寒霜 所屈。

【大意】池塘的荷叶早已衰败,枯萎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 菊花亦已凋残,但那傲霜挺拔的枝干依然在寒风中挺立。请记住,一年 之中最美好的景象还是在橙黄橘绿的深秋时节啊!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51页.


哲理诗《赠刘景文》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桔绿时。


 尽管刘禹锡写过著名的《秋词》二首,晚唐杜牧亦有《山行》诗盛赞秋景;但是,在多数作家的笔下,秋天的严杀,秋景的萧条,秋气的凛冽,依然使人感到秋天的严酷。与春天相比较,秋天是悲凉的。本诗一开始即以“荷尽”、“菊残”点出秋日时令。“擎雨盖”乃荷叶也。荷花败了,荷叶干了,尽了,这显然已不是泛言秋天,而是已经到了深秋、暮秋之际。但是,残菊之上仍留有在严霜下傲立的枝干。正是在这残菊之上,傲然挺立的枝干,使诗人悟出了秋天、秋气的独到之处:它,陶冶并锻炼了具有傲霜气骨的菊!春天是妩媚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的;但是,春天却无法在缤纷的世界里检验出百花的气骨。外表姹紫嫣红的花海之中,大多经受不起风雨的打击, 只须几场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而既能经受住风雨,同时又能经受住严霜的,则只有霜菊等极少数者。诗篇正是从这一角度,高度肯定了“菊残” (菊花败了)之后傲然挺立的“霜枝”。唯其如此,诗人才一气说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二句。这里的“橙黄桔绿”即是秋天的别称。这首诗乃是秋天的赞歌。
 推而广之,严酷的生存环境方可锻炼人的承受力,也只有严酷的环境里方可识别一个人的气骨。

古诗《赠刘景文》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冬初,时苏轼知杭州。刘景文名季孙,字景文。开封人。时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二人在杭州,诗酒往还,交谊颇深。景文有诗名,曾受知于王安石。东坡荐其才,除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这首诗文字浅显而富含哲理,向来家传户诵,脍炙人口。但对它的理解,也难免歧义。有人认为,这诗是以景物喻人,期望所赠之人以菊为勉。而 “橙黄橘绿” 象征人的青春期,是叫所赠之人趁年轻有一番作为。另一看法说: 诗人选择了荷、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擅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因而认为这诗是通过咏物赞美刘景文的品格节操。以上两种看法以后种为优,但两种理解都存在着问题。按东坡有 《乞擢用刘季孙状》,文中明言作于元祐五年十一月。状文对其才学品德极为赞许,而后云:“今平 (景文父名平) 诸子独有季孙在,而年已五十有八。虽备位将领,未尽其用,伏望朝廷特赐采察。……”这段话说明了景文的年龄和 “未尽其用”两点,这对理解本诗相当重要。前举第一种说法谓 “橙黄橘绿”喻人的青春期,希望所赠之人趁年轻有一番作为,显然忽视了景文这一年龄因素。而第二种理解也未将其考虑进去,所以也未能完美地理解诗义。
 这首绝句的确是以景物喻人生的,但它所寓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了景文这时的年龄,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它了。时诗人与景文交从甚密,言谈之间,景文定有迟暮之感,东坡正是针对景文这种心境,作此相赠,勉励景文,它的寓意也就清楚了: 人的过去不必留恋,重要的是抓住眼前的时刻,振奋精神,有为于世。
 诗人写这诗的时令是初冬,这时为人们所艳赏的自然景物已经凋残了,但那 “橙黄橘绿”,却预示着收获季节的到来。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初冬季节的特征,通过对“橙黄橘绿”的赞美,暗寓人生晚年是大有可为的时刻,从而勉励友人奋发向上。
 诗的前两句不从眼前景物写起,而分别选择了代表夏,秋季节的景物,写出它们的凋残之状: 夏季艳丽的荷花早已翠减红消,那枯败的茎杆已不能举起绿伞; 秋季瘦冷的菊花,也只剩有劲节的枝干,经受霜雪的挑战。荷菊历来为文人雅士品赏吟咏,已成为古代诗文中代表贞洁的审美意象。荷的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 菊的蕊寒香冷, 姿怀贞秀, 都与人的高洁怀抱相通。它们之被诗人们吟咏不绝,也就很自然了。东坡在这首诗里,一反前人的写法,不写它们的美而写其凋残之状,在艺术手法上给人们创造了一种 “陌生化”的效果。但很明显,诗人也无意于贬荷菊,而是从哲理的高度表达出物有盛衰的辩证思想。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自然界花开花落,盛衰相济,才创造出富有生机的世界。人生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
 诗的后两句承前而来,情调由深沉而变高昂,笔调转为对“橙黄橘绿”的赞美。第一句诗好似随口道出,并无深意,但在全诗中作用非凡: 它不仅起到了连接前后诗句的作用,而且从语气上加强了人们对后句诗的注意,因而使全诗都活了起来。没有这句诗,其余诗句便是死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请记住吧! 一年的好景还是在“橙黄橘绿”的时候啊! 诗人特别警醒所赠之人,记住一年的好景是“橙黄橘绿” ,其言外之意是要所赠之人不要沉湎于对过去时日的留恋,不要灰心丧气,正像初冬的“橙黄橘绿” 已近收获期,人的晚岁也是收获期,正可以大有作为。苏轼在写这诗的同时,给朝廷上了荐状,可见苏轼对景文是真心期待、真诚勉励而又热心帮助的,这岂止是为朝廷荐举人才,更是一曲友情的颂歌。
 苏诗善于以诗说理,但他的诗没有理障而是富于理趣,著名的如《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西林壁》。较之其他诗,这首绝句说理更显得含蓄,而且情调较为高昂健康,显示出作者旷达开朗、积极入世、真诚待人、求贤若渴的胸襟怀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