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农业大学创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农业大学创办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印度,其农业大学的创办历史并不久远。自1907年整个印度拥有5所本科层次的农业学院起,到1947年印度独立时仅增至17所,还有5所研究生层次的农业学院。1948~1949年大学教育委员会(University Education Commission)曾建议仿照美国《1862年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 1862),创建印度的农业大学,每一所大学设有一些规模不大、住宿的本科专门学院。此后的7年对此建议未有任何回应。后来印度政府计划在第二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1956~1961)中规划建立10所独立的农业学院,但仍未付诸实施。1954年印度食品和农业部成立,“印美联合小组”(Indo-American Joint Team)专事探讨如何加强农业教育问题。联合小组扩展了大学教育委员会1949年关于建立农业大学的建议,并提出农业大学除了进行农业研究外,应开设农学、兽医学、家政学、人文科学和技术类课程。1954年,印美政府签署协议,让5所美国的原土地拨款大学参与援助项目: 1960年,北方邦政府根据一项特别立法提供了2000英亩土地,创办了印度历史上第一所农业大学。此后,旁遮普邦、奥利萨邦和西孟加拉邦相继通过成立农业大学的立法。为加速农业大学的创办和检查各邦政府提出的计划草案,联邦政府任命成立了农业大学委员会(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mmittee),并由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提出“模型法”(Model Act)。“模型法”的主要原则强调创办单一校园大学(以往的大学往往有很多附属学院),为研究生课程提供应用和基础研究的设施设备,并实施推广培训工作。基于农业大学委员会的工作和“模型法”,在第三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1961~1966)期间,印度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中央邦、安德拉邦、迈索尔邦和奥利萨邦先后创办了各自的农业大学。西孟加拉邦在1960年创办的卡尔亚尼大学(University of Kalyani)也被认同为农业大学。新的农业大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集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于一身,或说“教学-研究-推广”成为印度农业大学的一大办学原则。在此之后,印度的农业大学继续发展,基本做到每一个邦有一所自己的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的创办对于印度的农业教育和科研,尤其对60年代后期始于旁遮普邦的农业“绿色革命”的实施,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