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市场
资源作为特殊的商品,同样要建立全国的统一市场,这就是资源市场。社会主义的资源市场是在宏观计划指导下的市场,它通过价值规律和价格杠杆来实现资源的交换,体现着国家对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者对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调节资源供求关系,引导各类资源利用方向。当一种资源供不应求和稀缺性加剧时,该资源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一方面激励人们增加投入去从事这种资源再生产或加紧勘探发现新的资源; 另一方面迫使人们减少对该资源的消费或寻找代用品或高效节约地利用该资源,并保护这种资源,从而减缓其供求矛盾,促成对该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都可以应用于同一个目的,即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计划机制以其强大的动员力量,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调动资源,以保证最重要产业的供给; 市场机制则以其灵活性和竞争性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资源产品的适销对路,取得调节供需的效益。这两种机制的恰当结合和相互补充,是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显然,一个有效率的资源及其产品流通体系必须依赖于一个完善的资源市场体系。人们常常把资源期货市场的建立作为资源市场趋于完善的标志,因为期货市场不仅提供了风险管理的手段,而且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了价格形式的功能和质量。建立期货市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集中较大范围内的供给和需求力量,以形成合理的价格,也就是说资源期货市场的建立,至少应该集中全国对某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我们不可能在每个地区都建立一个期货市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逐步削弱了对大宗资源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控制,实行计划与市场并存的 “双轨制”,但由于没有建立起与商品经济运行相适应的市场机制,资源产品供给量和价格开始大幅度波动,“买难”、“卖难” 的问题周期轮转地阻碍着资源产品的流通,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也极难稳定,政府不得不付出巨额的财政代价来保证资源产品分配过程中的社会目标的实现。1990年10月在河南省郑州建立了第一个粮油批发市场,武汉、芜湖、成都等城市也相继建立起以不同资源产品交易为主的批发市场。但到目前为止,它们的功能仅仅是现货交易,尚未形成真正意义的期货交易,因此,必须配合对现行资源产品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加强现货市场的建设,以期逐步建立起全国的资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