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资治通鉴司马光史论之研究——资治通鉴之中心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资治通鉴司马光史论之研究——资治通鉴之中心思想

潘英著,台湾明文书局1987年6月初版,约160000字。
该书由前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正文没有采用较普遍的章节体形式,作者按二百条史论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序数词一、二、三标注,逐条徵引,并附以史实,加以评论。为与原文文体统一,作者的评述也采用了浅近的文言文。
按作者的统计,《资治通鉴》对政事所作的评论,包括“臣光曰”和引自他人的论赞在内,共二百则(按:有误)。这些评论的中心内容是“君如何取下、臣如何事上”,二百条史论中,“明显地劝诫皇帝的至少有112则,阐释人臣之道的至少有67则”。作者归纳出《资治通鉴》思想的几条脉胳:“仁义礼智信的实践、赏罚之道、忠奸贤不肖之辨、孝道之实行、皇子之教育及御戎狄之道”。并根据自己的看法把这些史论分成四类:“立论精辟,无隙可击”的有51则,“尚有卓识,但只圆满”的有49则,“严重迂腐不通者”有65则,“不通的程度较不严重的”有35则。
作者认为,史论是司马光的“著书目的,也是他的思想所寄”,研究这些评论,也就是研究“《资治通鉴》所蕴含的思想”;通过对他的思想的研究,“有宋一代的伦理与政治思潮也可轻易掌握了”。所以,作者不仅把史实、史论和评述三者融为一体,且又把司马光和他的史论放在宋代思想文化、军事的大背景下,评价其功过得失。
作者肯定了司马光所强调的“为政守信,信赏必罚,尚节俭去奢靡,远奇诡尚稳健,以仁义御戎狄”。但作者的重心却放在对他的批判上。他指出,《通鉴》史论有三大缺点:成王败寇,以成败论是非;言必称三代,泥古不化,是古非今;倒因为果,以果证因。批评他为“资治”这一目的,牺牲史实,“牺牲原则”。作者又结合宋代政局,引申史论,批评了司马光的政治作为,“赵宋文弱不竞”是司马光“侈言仁义、不务实际、政尚退缩,不图进取”所致。而在他与王安石的争端中,则因为他“好恶太甚”,拘泥于“君子”“小人”的划分,而成为“党争之戎首”。
总之,该书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贬多褒少,直斥司马光 “史识下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