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贾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贾谊前200—前168年

汉初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十八岁以能诗、善文闻名全郡,二十岁经推荐被文帝任为博士。年余,升太中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受周勃、等大臣排挤,文帝四年(前176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赴任途中路过湘水,写下名篇《吊屈原赋》,寄怀屈原,以励自身。文帝七年应召回京,改任梁怀王(文帝少子)太傅。文帝十一年梁怀王骑马摔死,因感于未能尽到太傅之责,又因政治抱负无从施展,遂伤心经年而亡,年仅三十三岁。从政十余年,无论处顺境或处逆境,始终以汉室安危为念,曾写了《陈政事疏》、《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有名政论文章,建议汲取亡秦教训,革新政治;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力主劝农立本,使游民转归农田,以发展农业生产;还要求设立专门机构,统筹抗击匈奴的斗争。但建议均未被文帝认真采纳。他是我国“汉赋”最早作者之一。有《新书》遗世。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年少即以博学能文著称,二十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超迁太中大夫,并拟提拔为公卿。因权贵中伤,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召回,复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贾自伤失职,忧郁而死。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曾多次上疏,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力主抗击匈奴,具有“民为邦本”思想。为汉初杰出政论家、文学家,也是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政论散文成就尤为突出,有《新书》五十八篇。代表作《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文笔豪纵,逻辑严密,说理透辟,形象生动,有“西汉鸿文”之誉,对后世说理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另有赋七篇,今存四篇,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知名。作品以抒情笔触,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哀伤,情意委婉,真切感人。形式上虽受楚辞影响,但句子趋于散体化,为汉赋之先声。原有集四卷,已佚。后人所辑《贾谊集》较完备。

☚ 邹阳   晁错 ☛

虢君好谀

☚ 指鹿为马   虢君好谀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八,以能诵《诗》、《书》与善属文名于郡中,河南守吴公召置门下。汉文帝初继位,征吴公为廷尉,吴公荐谊于帝,召为博士。每诏令下交付议论,谊尽为之对,文帝悦之,超迁为太中大夫。后欲任以公卿之位,诸老臣如周勃、灌婴等皆以为不可,谓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遂疏之,命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四年,帝思而召之,入对于宣室,问以鬼神之事,至夜半。文帝谓:“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时匈奴强,数侵边郡,诸侯国割据自雄,多谋叛乱。谊上疏论政事,以为天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其所谓可痛哭者即诸侯王强大,有尾大不掉之势;其所谓可流涕者即匈奴之侵扰,汉不能制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刘揖太傅,谊又上疏欲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使汉易制之,文帝从其计。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怀王揖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馀,亦卒,年仅三十三。谊工文善辞赋,其《过秦论》三篇雄奇瑰丽,尤为传诵。其辞赋存屈原体制,其《惜誓》(或认为非谊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较接近楚辞,与司马相如之后近于骈文之赋尚有区别,特别是《吊屈原赋》,乃贾谊过湘水而作,是吊屈原兼自伤也,后世遂将“屈贾”并称。贾氏著有《贾谊》五十八篇,即后世所称《新书》,今传。《史记》、《汉书》皆有贾谊传。主要事迹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书·贾谊传》。

☚ 宋玉   枚乘 ☛

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与枚乘并称“枚贾”。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内迁太中大夫,推行一套更定法令制度的改革方案。后遭大臣谗毁,贬长沙王太傅,转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谊哀戚而终。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原有集四卷,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索引:贾谊,贾生,长沙、太傅。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时称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曾任太中大夫。西汉文学家、政论家。原有集,散佚。今人集有《贾谊集》。贾谊在音乐上的美学观点值得一提。他认为:“乐者,《书》、《诗》、《易》、《春秋》、礼五者之道备,则合于德矣,合则欢然大乐矣。故曰:乐者此之谓乐者也。”他把乐看作是其它五艺完备的结果和补充,是六艺的最高层次。其实也是重视音乐的社会因素。另一方面,他又认为音乐“以阴阳之节为度”,这样他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寻找出音乐构成的原因。另外,他还认为音乐外合天地、内合德行,表现出天人对应的美学思想。

☚ 闻歌而泣   董仲舒 ☛

贾谊

 西汉初期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文帝时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召还京,任梁怀王太傅。有《新书》传世。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新书》的基础上收入《疏》、《赋》等,编成《贾谊集》出版。

贾谊 - 可可诗词网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辞赋家。汉初雒阳(今河南洛阳)人,世称贾生。少有文名,二十多岁即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曾多次上疏言政,力主改革,削弱藩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对外主张抗击匈奴的侵扰,维护边疆的和平安宁。由于受朝中重臣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人排斥、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贾谊被征回京,拜为梁怀王太傅。汉文帝十一年(前169),怀王坠马身亡,贾谊忧伤自责,抑郁而死,年仅33岁。贾谊是汉初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政论文全面阐述了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说理透辟,富有辩才。其中以《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最为著名,被鲁迅誉之为“西汉鸿文”。其辞赋构思新颖,感情充沛,形象生动,独步一时,代表了汉初政治散文的最高成就,并显示出向散体大赋转化的趋势。其中以《吊屈原赋》、《鸟赋》较为有名。

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有汉代刘向编辑的《新书》十卷传世。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贾谊集》(1976年),是目前收录最完备的本子。

贾谊

贾谊前201—前169

西汉重要思想家、散文家、辞赋家。洛阳人。《史记》、《汉书》有传。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著称郡中,为郡守所赏识。文帝初,贾谊年二十余,被召为博士,以议事称旨,迁为太中大夫。贾谊对汉初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曾提改革之建议,颇得文帝欣赏。后为朝廷中大臣所忌害,遂被疏,调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又召回长安,不久改为梁王太傅。因梁王骑马不慎,堕马死。贾谊颇伤感,自以为未尽太傅之职,因自伤哭泣,岁余亦卒。贾谊著述甚富,《汉书·艺文志》子部,著有“贾谊五十八篇”,今名《新书》。其中著名散文如《过秦论》、《陈政事疏》等均颇传诵。贾谊辞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凡7篇。今存者有《吊屈原赋》(一作《吊屈原文》)、《鵩鸟赋》(皆见《史记》本传)、《旱云赋》(见《古文苑》),又有《惜誓》(见《楚辞》,一说非贾谊所作,自东汉王逸,即以为“疑不能明也”)。又有《虡赋》,已残。贾谊为汉初绍骚赋家之主要人物。其赋以抒情为主,多有自伤身世之意,艺术上受楚辞影响亦较大,缺少特色。

☚ 贾充   贾彬 ☛

贾谊

❶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唐罗隐《湖南春日怀古》诗: “洛阳贾谊自无命,少陵杜甫兼有文。”
❷借指以才遭忌之人。唐卢象《赠程秘书》诗:“将相猜贾谊,图书归马融。”
❸借指少年儒生。唐李端《度关山》诗: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 贾谊才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人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在长沙任职的三年中,贾谊的心情一直抑郁不欢。文帝七年(前175),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此时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但对于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后来梁怀王骑马时摔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不久死去。
贾谊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文58篇,赋7篇。其文即现存的《新书》,亦名《贾子》,曾经西汉末年刘向校定,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所错乱和散失,但基本可信。贾谊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贾谊辞赋,今传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惜誓》、《旱云赋》及《虡赋》。《虡赋》已残,《惜誓》、《旱云》均有可疑,可信为他所作的只有前两篇,而且都是他在任长沙王太傅时写的。贾谊的赋,也饱含着作者济世的热情,抒发愤懑不平,具有感人的力量。当时,汉赋还没有形成,贾谊主要采用骚体来写作。他的《鵩鸟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同时也流露出齐生死、等祸福的消极思想。语言多用四言句,句法也比较整齐,但已趋向散体化,显示了骚体赋向汉赋过渡的痕迹。《吊屈原赋》是他赴长沙途中经湘水时所作,在抒发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被刘勰称之为“辞清而理哀”(《文心雕龙·哀吊》)。

☚ 宋玉   枚乘 ☛

贾谊jiǎ yí

〖名词〗
贾谊(前201—前169)。西汉洛阳人。因年少能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因多次上疏陈述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太傅,迁梁怀王太傅而卒,年三十三岁。世称贾太傅、贾生、贾子。《史记》、《汉书》均有传(4)。《李陵答苏武书》: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此外辅佐天子创立功业的人,贾谊、周亚夫等人,都实在是名高当世的人才。《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委屈贾谊到长沙任太傅,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青霞先生文集序》:贾谊之疏疑于激。——贾谊的奏章近似过激。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初期政治家、思想家。洛阳人。精通诸子学说,22岁时由廷尉吴公推荐,被汉文帝征为博士,不久升为太中大夫。由于大臣周勃、灌婴等人的诋毁和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召回京师,任文帝少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后,自怨忧伤过度而亡,年仅33岁。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为《新书》10卷。贾谊被任用之时,正值“文景之治”的开始,但他认为西汉王朝已潜伏有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提出以礼义为中心对旧制进行改革的主张,形成“礼先刑后”、“德主刑辅”的政治法律思想。他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得出 “兴礼乐”是“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的 “万世法程” ( 《汉书·贾谊传》,治理国家主要靠行礼治。与法相比,礼具有 “劝善”、“绝恶”的防范作用。法只是对行为惩罚,是事后的处理。但并不轻视法的作用,他主张用“权势法制”来削弱诸侯王的分裂割据,制止土地兼并; 而用 “仁义恩厚”治理老百姓。从礼治的原则出发,主张确立和保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格界限,明确提出“刑不至君子”,即大臣犯罪不宜与庶民一样处刑受辱,而应受到特殊的待遇。由于汉文帝时黄老思想占主导地位,贾谊的主张没有完全付诸实践,到汉武帝时才受到重视,成为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初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22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倍受赏识,仅一年内就迁为太中大夫。上书文帝,建议发展生产,加强蓄备,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因力主改革政治,受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一说为邓通行谗),24岁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为梁怀王太傅。33岁早逝。曾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建议。建议“权势法制”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新书·蕃强》);主张重农抑商,“轻赋少事”,“驱民而归之农”;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用“三表”、“五饵”办法与“单于争其民”(《新书·匈奴》)。在哲学上继承道家老子的辩证法观点,肯定宇宙万物“千变万化,未始有极”,永恒运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和转化;“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万物囚薄兮,振荡相转”。在伦理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强调道德教化对于维护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认为道德“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新书·贾谊传》)。提出将“忠”和“孝”联系起来,作为封建道德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了“早谕教”的道德教育观点。贾谊还把老子的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伦理方面,提出慈与嚣、孝与孽、忠与倍、惠与困、友与、悌与敖、恭与媟、敬与慢、贞与伪等几十对互相矛盾的社会道德品质。他还以人的衣食条件解释人的荣辱观念,指出“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邪,不可得也”(《治安策》)。

贾谊

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生于公元前200年,卒于公元前168年,年仅33岁。作品有《新书》10卷(文58篇),赋7篇及《过秦论》(上、中、下3篇)、《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等为其代表作。

贾谊

054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雒阳(今河南洛阳)人。18岁时以文才出名。20岁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升为太中大夫。因力主改革政治,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针对汉初各种社会矛盾,提出“定制度,兴礼乐”,以巩固西汉封建国家政体; 建议削弱诸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认为“积贮”是“天下之大命”,国家与个人都应有积蓄;主张统一铸币权,并由国家垄断币材;认为国、君、吏皆以民为本。所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认为夺取政权要依靠暴力,巩固政权要用仁义,强调礼法并用,主张约法省刑,把处理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视作封建政治的根本问题。因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年33岁时,忧郁而死。

☚ 刘恒   晁错 ☛

贾谊

033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哲学家、政论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时称贾生。文帝初召为博士。后迁为太中大夫。主张“轻赋少事”。“驱民而归之农”。提出 “以民为本”,强调“与民以福”,“与民以财”,反对“繁法严刑”。其早期哲学著作《道德说》思想源于《老子》,以 “德为宇宙中万事万物之本”,一切变化亦由“德”中产生,而德生于道,道者无形,平和而神,后期认为宇宙万物是天地阴阳自然产生的,宇宙是永恒运变的,“千变万化,未始有极”。认识上主张如实认识事物,“镜仪而居,无执不藏”。“如鉴之初,如物之称”。在社会历史观上注意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不为邪不可德也”。主要著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政论文。又有《鹏鸟赋》、《吊屈原赋》等文学作品。原有集,已佚。今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 陆贾   董仲舒 ☛

贾谊

031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世称贾生。文帝初,召为博士。不久超迁太中大夫,后谪为长沙太傅。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喻其政治上不得志。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郁郁自伤,不久去世。贾谊的政论文章对后世很有影响,较著名的有 《陈政事疏》 (又名 《治安策》)、《过秦论》等,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又有赋7篇,今存者以 《吊屈原赋》、《鹏鸟赋》等较著名。

☚ 秦汉作家   枚乘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JiaYi

西汉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18岁时即以博学闻名郡中,后因郡守吴公推荐,被汉文帝招为博士,一年之内,擢为太中大夫,参予了许多法令、典章的制定。文帝欲任以公卿之职,朝中元老对此嫉恨,诋毁贾谊,使之被疏,迁长沙王太傅。后又召至京师,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常悲泣自责,抑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是汉初重要散文作家。其文章有指陈时事的奏疏,如《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有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有一般的说理和讲学文字,如《新书》中的“连语”,也有一些分类纂集的历史故事,如《新书》中的“杂事”。这些文章有的总结历史经验,告诫统治者居安思危,顺应民心,正失寡过;有的揭露分析现实中的种种弊端,建议朝廷内削诸侯,外拒匈奴,革新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表现了一个进步政治家的锐利目光。其文“疏直激切”,感情充沛,议论风发,洋溢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也往往带有不合于俗的悲愤之气。其《过秦论》上篇,以铺张扬厉的手法追叙秦朝由盛而衰的过程,经过层层铺垫,反复对比,揭示出警悚动人的结论,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还有的文章平易切实,循循善诱,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其作品富于文采,文中常运用比喻,并征引《诗》、《书》及谚语俗言,辞藻丰富,生动活泼,带有战国散文的气息。鲁迅曾称赞其文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贾谊又是汉初的重要辞赋作家,其《吊屈原赋》、《鹏鸟赋》均为骚体,赋中抒发了抑郁失志的愤懑,带有一些散文化句式,是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代表作。
其文被西汉刘向辑为《新书》,奏疏和赋被明张溥辑为《贾长沙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晁错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河南洛阳人。西汉前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二十岁被推荐为文帝博士,参与朝议,一年后,超迁为太中大夫,后被文帝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贾谊政论专著有《新书》,文学著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惜誓》等。贾谊以儒学为主,兼采法家和“黄老”之学,积极宣扬封建一统思想,并联系当时汉初得失,提出了内削诸侯王国势力,外御匈奴侵扰,调整封建经济,强化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人口思想方面,其一,主张以农为本,大力增长农业人口。贾谊认为汉初封建国家贫弱,人民穷困的主要原因是“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汉书·食货志》)。要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就必须反对奢靡之风,抑制工商之人,大力增长农业人口“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书·食货志》)。其二,提出“民无不为本”的观点。贾谊发展了汉代以前的民本思想,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新书·大政上》),提出民不可贱、民不可欺、民不可仇、民必胜之,主张“敬土爱民”、“与民休息”,以 “仁德” 教民。

☚ 韩非   晁错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Jiayi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时称贾生。18岁时.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今人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新书》中有关学前教育方面,主要是论述了古代胎教及保傅制度。在《新书·胎教》篇中,论述了我国远在西周时胎教已实施,将其经验“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记载了王后有身孕七个月后如何就蒌室及太师、太宰、太傅如何按古礼以侍王后的情形及周成王的母亲周妃后妊成王时,如何实施的胎教的经验。在《新书·保傅》和《新书·傅职》中,说明我国古代早喻教的经验,阐述了我国早在西周以前就已实行保傅制度,为太子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且设其副职少师、少傅、少保,并且详细地说明了这些职务的具体任务。其目的就是使太子初生便能“见正事、闻正言、行政道”,使太子的左右前后皆为正人,那么太子“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以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封建帝王。

☚ 孔子子   王充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Jiayi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便以博学能文闻名于郡中。汉文帝初年,被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又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此后贾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制度的主张, 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深受文帝的赏识, 却因此遭到一批元老重臣的反对。在他们的谗害下, 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改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不幸骑马摔死, 贾谊自责 “为傅无状”,哭泣岁余而死,年仅33岁。贾谊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和辞赋。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中。《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贾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建议汉朝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对人民施以仁义。针对西汉诸侯王势力过大的时弊, 主张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以巩固中央政权。他还主张重农抑商,发展生产,充裕民食。面对匈奴的侵扰, 他主张全力抗击,决不妥协示弱。这都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贾谊的散文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分析形势、陈述利害,言辞激切、感情充沛,在夸张渲染中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贾谊的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反映了他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他的赋已趋向散体化, 显示了骚体赋向汉赋过渡的明显痕迹。汉刘向将贾谊作品编为《新书》10卷。明张溥辑有《贾长沙集》。人民文学出版社辑有 《贾谊集》收集作品最完备。

☚ 司马相如   扬雄 ☛
贾谊

贾谊前201~前169

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著名政论家、辞赋家。年少有才,勤奋好学。年仅22岁便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任太中大夫。他性格耿直,锋芒毕露,力主革新政治,引起朝中元老们的不满,被中伤而受贬,当长沙王太傅。他因此写下了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他被贬四年后又复被召回,任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死,贾谊引咎自责,抑郁自伤,一年后死去,年仅32岁。
《吊屈原赋》是贾谊在赴长沙经湘水时作的,表面是感吊屈原,实为自伤。模拟 《离骚》的句式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受排挤遭打击的愤慨,是骚体赋的代表作。《鵩鸟赋》写于他谪居长沙时,借鵩鸟飞入室中的预兆来抒发世事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在似乎解脱的语言中却包含不可解脱的痛苦,对后代赋作有影响。
他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都比较著名。《过秦论》用对比手法总结了秦国由兴盛到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行文中,层层照应,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而且使用了一系列铺张手法与排比、对偶句,文章气势酣畅,雄辩滔滔,颇有战国散文纵横议论的余风,而且标志着汉代散文趋向骈偶的新特点,是政论文中的代表作,对后代论文写作有很大影响。现有《贾长 沙集》

☚ 杨修   董仲舒 ☛

贾谊

在法律上,1.主张“礼先刑后”,德主刑辅。2.“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疑罪不诛。3.认为礼是教化劝善的工具,法在于罚恶,是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必不可缺的手段。参见“文学”中的“贾谊”。


贾谊

西汉文学家。有赋七篇,今存四篇,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有名,为汉赋之先声。散文成就更高。《过秦论》、《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论积贮疏》为其代表作。文章气势豪迈,逻辑严密,感情充沛,善用比喻,为西汉最优秀的政论散文,对后世论说性散文影响颇大。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参见“哲学”中的“贾谊”。


贾谊

见“哲学”中的“贾谊。”


贾谊

西汉政论家。哲学上以德为万物之本,认为德生阴阳、天地与万物。但又认为德由道生。后期转向自然论,以为万物均由自然而产生,自有其生灭变化。人要认识自然,必须“清虚而静,镜仪而居”。试图以人之衣食状况解释社会治乱与道德兴衰,认为若饥寒不保,则无以言德。参见“文学”中的“贾谊”。


贾谊

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在人口问题上,积极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认为国家和人民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农业人口太少,生产发展缓慢。“今背本(指农业)而趋末(指工商业),食者甚众”(《汉书·食货志》)。为此,他认为:1.应反对奢侈,抑制工商。当时农业人口太少,主要是“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汉书·食货志》),人民大量弃农经商的结果。要减少非农业人口,必须崇尚节俭,抑制工商,使“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沿)南亩(农业)”(《汉书·食货志》),从事农耕;2.由国家垄断铸造钱币的原材料铜,使“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汉书·食货志》),以迅速增加农业人口,发展农业生产。参见“历史”中的“贾谊”。

贾长沙集/贾谊集

☚ 淮南子旧注整理   贾长沙集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年少多才,二十余岁即被召为博士,官太中大夫。后谪为长沙王太傅。4年后,复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失职,忧郁而死,年仅33岁。贾谊的文学成就及影响是很大的,原有赋7篇,今存4篇,以在谪居长沙时所作的《吊屈原赋》、《鹏鸟赋》较为有名,为汉赋之声。贾谊的散文成就更在辞赋之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为其代表作,也是开汉鸿文,这些名篇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论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革新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形象生动,对后世说理性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刘向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原有集四卷,明人张溥辑有《贾长沙集》一卷,另传有《新书》十卷。

☚ 公孙宏   晁错 ☛

渡湘吊屈

☚ 进呈《新语》   渡湘吊屈 ☛

贾谊前200-前168jiǎ yì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神农本经名例(6)。人名。汉著名政治家。世称贾太傅,又称贾长沙,亦称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时能诵诗书,善文章,称誉于郡中。后被文帝召为博士。文章有卓见。其名作《过秦论》。著有《贾谊新书》。

贾谊

贾谊

贾谊 (公元前201—前168),西汉初期政治家、思想家。洛阳人。18岁即“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22岁由廷尉吴公推荐,被汉文帝 (公元前180—前157在位) 征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颇受重用,并议 “任公卿之位”。大臣周勃、灌婴等 “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对他进行诋毁和排挤,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召回京师,任文帝少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后,他 “自伤为傅无状”,忧伤而亡,年仅33岁。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为 《新书》 10卷。
贾谊为官,正当 “文景之治”,当时一般官僚,“皆曰天下已安已治”,但贾谊“独以为未也”。在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背后,他看到西汉王朝所潜伏的严重社会危机,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封建统治者犹如处在 “抱火厝之积薪之下”。为此,他向汉文帝 “陈治安之策”,提出一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从而形成了 “礼先刑后”、“德主刑辅” 的政治法律思想。
贾谊在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时,得出一条重要结论,即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他认为,君主取天下和守天下,其做法是不应相同的,取天下要“高诈力”,守天下则应 “贵顺权”。秦王朝在统一中国之前,为夺取全国政权,“繁法严刑而天下震”,用武力征讨六国,这种政策在当时是合适的。但取得政权后,不知 “变化因时”,“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仍然以取天下之策治守天下之世,不尚 “仁义”,“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罚,先诈力而后仁义”,“繁刑严律,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因此,结出 “百姓怨望而诲内叛” 的恶果。前事之覆,后事之诫,汉王朝必须以此为鉴。
贾谊认为,“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对待诸侯王的分裂割据,必须使用 “斤斧”,武力削除,用 “芒刃” 就会 “不缺则折”。除此之外,治理国家则主要用 “芒刃”,行礼治。在他看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纷争辩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驱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祈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远胜 “权制法制”,治国必须 “礼先法后”。
对礼法的功效作用,贾谊提出: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权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但是,和礼义德教相比,它又不得不居次要地位。礼的功效没有行法那样容易使人看得见,作用却远比法大。而且从长治久安考虑,“以礼仪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气乐; 驱之以诸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汤、武以仁义礼乐治天下,德被四夷,“累子孙数十世”; 秦王怀法令遇百姓,“祸几及身,子孙诛绝”。一得一失,就是最好的例证。
贾谊的 “礼先法后”、“德主刑辅” 的思想,由于汉文帝时黄老思想占主导地位,没有完全付诸实践。但到汉武帝时,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他的思想被重视,并由董仲舒加以发展,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组成部分。

☚ 李斯   董仲舒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𨿅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十八岁,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超迁至太中大夫。他认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谦让虽未采纳,但当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都是他最先提出的。文帝拟让他任公卿之位,大臣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却排挤他,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此间,他意不自得,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亦以自喻”。时有鸮飞入其舍,止于坐隅。楚人称鸮为鹏,谓不详之鸟。他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作《鹏鸟赋》以自广。后文帝思念他,徵入朝廷问事,但仍未能重用,仅拜为少子梁怀王太傅。及梁王坠马死,他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不久死去。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掠。所著政论主要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均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今人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 张欧   袁盎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汉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时通诸家书,以文才著名。文帝时为博士,旋超迁太中大夫。奏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律令。又上疏陈政事,多言时弊,为权贵忌嫉,贬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江,为赋吊屈原,抒发自己遭谗被谪、怀才不遇之感。在长沙三年,不服水土卑湿,常自伤悼。偶有鸮飞入其室, 楚人称鸮作𫜹, 以为不祥之鸟, 因作《 鸟赋》以自慰。又一年,被文帝召回长安,拜为其爱子梁怀王太傅。上《陈政事疏》,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未纳。十一年 (前169),梁怀王堕马死,谊终日啼哭,次年回长安,病卒。世称贾太傅,又称贾生。著《新书》10卷及赋5篇。今长沙市区太平街贾太傅祠,就是他当年的旧宅所在。

☚ 郭都贤   顾成 ☛
贾谊

贾谊前201—前168

西汉前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少时博览群书,年18,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文帝即位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诸生自以为不及,文帝却十分高兴,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著《过秦论》,指出: “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取与守不同术。曾上书文帝,建议 “定制度,兴礼乐”。贾谊的锋芒毕露,得罪了一些权臣,逐渐被文帝疏远,并于文帝三年(前177)派为异姓王长沙王太傅。贾谊心情十分沉重,路过汨罗时作《吊屈原赋》。赋中讲屈原“逢时不详!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置”。实为对自己遭遇的哀叹。谊在长沙生活四年。曾两次上疏文帝,一是于文帝四年(前176) 因周勃系狱事,上书建议礼貌大臣,提出“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 (《新书·阶级》); 二是针对文帝五年(前175) “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 的诏书,上《谏铸钱疏》,反对开放私人铸钱。同年作《鵩鸟赋》,既反映了他离开长沙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他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文帝六年(前174),将贾谊召回长安,并在宣室接见,君臣畅论鬼神之事。之后派谊充文帝爱子梁怀王刘揖太傅。谊在梁王太傅任内,文帝曾数问以得失,谊也不断上疏。后来班固写《汉书·贾谊传》 时,主要将此期间上疏择其大略收入该传,即后世流传之《陈政事疏》 (亦名《治安策》)。文帝十一年 (前169) 刘揖入朝时不慎坠马死,谊自以 “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著作后人辑为 《新书》。

☚ 力牧   申章昌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汉代散文家、辞赋家、政论家。雒阳 (今河南洛阳)人。18岁即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郡中。22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每逢诏令议下,对答如流,尽人所欲言。一年中超迁太中大夫。因年少才高遭忌,贬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江,为赋以吊屈原,抒发同样遭谗离咎的怨愤。居长沙三年,心长戚戚,偶鸮鸟 (楚人称作鵩鸟) 入室,以为不祥,因作《鵩鸟赋》,以旷达观点自我解脱,求得心理平衡。一年后,得征召还都,转为梁怀王太傅,王堕马死,谊引咎自伤,年余亦卒。今长沙市区有贾太傅祠。著有倡导儒家改制的政论集《新书》十卷,五十八篇。另有赋七篇,今仅存《惜誓》、《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四篇及不全的《虚赋》一篇。

☚ 屈原   周不疑 ☛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18岁时以能诵诗书、善写文章而称名郡中。20多岁时被文帝召为博士,升太中大夫。后因权臣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转梁怀王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郁郁自伤,一年后死去。有《新书》58篇,今已残缺。其中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著名。其文善于铺张渲染,多用排偶句式,气势逼人,言辞激烈,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对后世政论文有一定影响。另有赋7篇,今存4篇。其中《吊屈原赋》、《鹏鸟赋》为贬谪长沙时之作,表现了他生不逢辰的感慨和不平及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形式上,贾谊赋正可视为汉赋的先声。

☚ 两汉文学   枚乘 ☛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22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为太中大夫,颇受文帝重用。贾谊才华横溢,敢于议论朝政,揭露时弊,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因此遭到权臣的反对和排挤,文帝也逐渐对他冷淡。后任梁怀王太傅,因政治上不得志,忧郁而死。著有《新书》10卷,后人辑其文为《贾长沙集》。
贾谊总结秦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写出著名的《过秦论》。他分析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认为夺取天下与治天下不同术,夺取天下要用武力,治天下则要施仁义。施仁义在于重民,他继承了孟子民为贵思想,并有所发挥,认为民治则国安,民为国本“政府之职守,在图人民之康乐,而君国之安危,一系于民心之向背”。而秦朝建立后,不尚“仁义”,“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罚”,“繁刑严律,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终于导致“百姓怨望而海内叛”迅速灭亡,西汉王朝应以此为鉴。该文气势豪迈,掷地有声,为中国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其所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文,均为不朽文学名篇。
文帝时政权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许多官吏都认为“已安已治”,而贾谊却敏锐地看到西汉王朝内部潜伏着严重危机。他向汉文帝 “陈治安之策” ,提出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主张,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主张对后来解决王国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贾谊还提出了 “礼先刑后” 、“德主刑辅” 的政治法律思想,这一思想主张,虽然在汉文帝时未能完全付诸实践,但至汉武帝时,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被董仲舒所吸收,成为封建正统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

西汉政治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年十八即以文才出名。二十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旋超升至太中大夫。曾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劝农立本。因政治抱负无从施展,三十三岁即忧郁而死。贾谊主张统一货币制度,禁止民间铸钱,而且为防盗铸,还提出禁铜政策,说禁铜有七福:减少犯罪,防止造假(伪币不足值),增加农业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调节物价,制作兵器,抑制商人,争取民心。但其禁铜主张,未能付诸实施。

☚ 墨翟   桑弘羊 ☛
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

西汉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 人,时称贾生。年18以文名,经河南守吴廷尉引荐给文帝,授为博士。旋升太中大夫。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不久贬长沙王太傅,继为梁怀王太傅。文帝十一年 (前169年) 梁王坠马而死,“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去世,仅33岁。所著政论 《陈政事疏》、《过秦论》 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今人辑为 《贾谊集》,包括新书10卷。其经济思想主要见于《贾谊新书》 10卷、《汉书·食货志》 及《汉书·贾谊传》。西汉天下初定,封建经济基础薄弱,匈奴的军事骚扰和诸侯王的权势增长,严重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贾谊认为当时西汉王朝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贾谊集·治安策》)一样危险。为了加快发展经济,维护西汉新建封建政权,“数上书陈政事”(《汉书·贾谊传》),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同上),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继承和发展战国以来的重农理论,认为重农才能使民富,主张“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警告统治者“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新书·大政上》),“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汉书·食货志》)。重视国家积蓄,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同上)。极力反对侈靡相竞的风尚,指出“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财力必屈” (同上)。文帝五年 (前175年),国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许民私铸,贾谊上疏表示反对,认为许民私铸会破坏法禁,使钱币种类混乱,并妨碍农业生产,主张政府垄断币材,“勿令铜布于天下”,并认为禁铜“博祸可除,而七福可致”。文帝未采纳其建议,遂使“吴、邓钱布天下”、“富埒天子”,“财过王者” (同上)。(参见“统一铸币权”)

☚ 韩非   晁错 ☛

贾谊200~168 B.C.Jia Yi

versatile scholar and writer of early Han Dynasty,famous for his fu prose and political essays. Works:On Faults of Qin,Lamenting Qu Yuan,etc.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初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年少博学,能通诸家书。哲学上受道家影响很深,具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倾向。他指出“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无物为铜。”把天地万物的变化归于自然造化,认为生死祸福可以转化,对鬼神迷信采取鄙弃的态度。著有《新书》10卷。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大臣、政论家。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十八岁时即以文才出名。二十岁被文帝招为博士,一年后升太中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为周勃等权贵忌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曾多次上书,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劝农立本,使无业游民转归农亩。其政论文有 《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因政治抱负无从施展,甚不得意。年三十三岁,忧郁而死。有 《新书》。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杰出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时即有文才,时称贾生。通申(不害)、商(鞅)之术。初受李斯学生吴公的赏识和推荐,二十多岁即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文帝对他也逐渐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力主抗击匈奴攻掠。他认为“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死时年仅三十二岁。世称贾太傅,又称贾长沙。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鲁迅评:“为西汉鸿文,沾溉盾人,其泽甚远。”又有赋七篇,今存者以《鹏鸟赋》、《吊屈原赋》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年十八岁,以善文闻名于当地。被廷尉吴公荐于文帝,任博士,迁为太中大夫。曾上奏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令列侯就国。为大臣周勃、灌婴所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又数次上疏,批评朝政之失。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 “驱民而归之农”;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侵扰。染王坠马死,他深感失职,愧疚之甚,岁余后亦死。所著政论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文学作品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楚人谓鹗为“鵩”)。原有集, 已佚。今人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