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贾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贾生

贾生

唐诗篇名。七律。李商隐作。见明刊本《李义山诗集》卷六。写作时间不详。诗咏汉文帝夜召贾谊,不问国计民生而询以鬼神之事,借以抒发更深一层的怀才不遇之慨。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被召问,似颇受重视,然所问非国家大事,直以其为巫祝,岂不更堪悲恨? 诗揭出此点,“纯用议论矣,却以唱叹出之,不见议论之迹”(纪昀《玉谿生诗说》),而愤懑讥刺可以意会。此种写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胡应麟称其与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皆宋人议论之祖”(《诗薮》内编卷六)。

☚ 嫦娥   江楼感旧 ☛

贾谊前200—前168

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与枚乘并称“枚贾”。二十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内迁太中大夫,推行一套更定法令制度的改革方案。后遭大臣谗毁,贬长沙王太傅,转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谊哀戚而终。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原有集四卷,已散佚,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索引:贾谊,贾生,长沙、太傅。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贾生:贾谊,汉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十八岁就精通儒家经典,能 够诵诗作文。二十二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中官至太中大夫,同僚 中没人能和他相比。汉文帝极为赏识他的才能,想赐给他公卿之位,被 权臣阻挠。后来,贾谊受人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之后才被召回 长安。宣室:汉朝未央宫前殿正室,这里指汉文帝。逐臣:这里被贬谪在 外刚刚召回的贾谊。才调:才情与风姿。无伦:无与伦比。可怜:可惜, 令人惋惜的是。苍生:老百姓。鬼神:一些迷信的事情。

【大意】汉文帝访求贤能之人,便将贬谪在外的贾谊召回。贾谊的才情风姿 更是无与伦比。可惜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在不断地向前 靠,原来问的不是有关天下百姓的大计,而是问一些迷信的事情。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15页.


历代诗词精品之《贾生》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贾生

 

李商隐


 宣宝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咏史,选材独到,——盖前人咏及贾生多就其贬长沙事发感慨,而诗人却选取贾谊从长沙召回、宣室(未央前殿正室)夜对的情节为诗材,讽刺君主徒有爱才之名,而无善任之实。本事见《史记·屈贾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僖(举行祭祀祈求福佑),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膝行而前)。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前二叙事,言贾生才调绝伦,故以逐臣见召,而夜对宣室也。倒腾出之,强调其“才调更无伦”,为后文反跌张本。
 后二以反跌作议论,“可怜”即可惜,“虚”即徒然,意谓人主于人臣能前席问道,固然大好,只可惜不问苍生而问鬼神,舍本而逐末,枉然有此虚心也!亦倒腾出之,出句先置一叹以为悬念,对句方补叙理由,饶有唱叹之音。此即施补华所谓“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
 逐臣获访,幸乎不幸,贾生当知之——诗中表现出不以个人荣辱作为衡量遇合与否的标准,胸襟超卓,立意固不凡也。

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贾生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商隐
←上一篇:无题 下一篇:北青萝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感叹贾谊怀才不遇的诗作。诗人选取了贾谊自贬所长沙被召回,与汉文帝宣室夜谈一事发表议论。诗的首句即叙述汉文帝召见贾谊之事。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由衷的赞叹之情,也包含了汉文帝对贾谊的称赏之辞。三、四句笔调陡转,诗人以“问”与“不问”的对比,讽刺了汉文帝热衷于鬼神之事,而不关心百姓疾苦的丑恶行径,对贾谊不得施展治国安民的抱负则深为惋惜。
 
 晚唐的几任皇帝也多是些崇佛媚道、“不问苍生问鬼神”之辈,可见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借古而讽今,借怜古人而自怜,就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抒发谠论,表达了诗人才能无法施展的怨愤心情。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 《 jiǎ shēnɡ 》 
    《 贾 生 》 
    .[ tánɡ ]. lǐ shānɡ yǐn 
    .[ 唐 ]. 李 商 隐 
    xuān shì qiú xián fǎnɡ zhú chén , jiǎ shēnɡ cái diào ɡènɡ wú lún 。 
    宣 室 求 贤 访 逐 臣 , 贾 生 才 调 更 无 伦 。 
    kě lián yè bàn xū qián xí , bú wèn cānɡ shēnɡ wèn ɡuǐ shén 。 
    可 怜 夜 半 虚 前 席 , 不 问 苍 生 问 鬼 神 。 
     
  • 《賈生》
    .[唐].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汉文帝访求贤能之人,便将贬谪在外的贾谊召回。贾谊的才情风姿 更是无与伦比。可惜啊,汉文帝与贾谊谈到深夜,身体还在不断地向前 靠,原来问的不是有关天下百姓的大计,而是问一些迷信的事情.


    【翻译2】
    汉朝朝廷为了找到圣贤之人寻访了很多大臣,
    贾生的才气是没有人比得上的。
    虽为之前席也是徒然,
    他 (文帝) 不询问国计民生而谈论鬼神之事。


    【翻译3】
    文帝求贤在宣室召见被逐之臣,
    贾生的才气格调更是无与比伦。
    可惜文帝夜半徒然不自觉前移,
    不过问百姓的疾苦却只问鬼神。
     

  • ①贾生:指贾谊,西汉初期政治家。年少多才,多次上疏,提出一系列政治、军事建议,汉文帝召为博士。因被权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蒙皇上召见,仍未被重用。
    ②宣室:汉长安城中未央宫正殿,是皇帝在大祭祀前斋戒居住的地方。贤:指贾谊。后“逐臣”同。
    ③才调:才能,才气。无伦:无与伦比。
    ④可怜:可惜。虚:空自,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跪坐,在两人谈话投机时,倾听的一方常不自觉地从所坐席上向前移动靠拢。
    ⑤苍生:指人民,老百姓。
  • 诗歌篇名。唐李商隐作。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义山退居数年,起而应辟,故每以逐客逐臣自喻,唐人习气也。”今人陈伯海《李商隐诗选注》:“宣室求贤,礼节何其隆重;询及逐臣,爱才多么殷切;夜半前席,求教更是那么虚心!古代史书是把这次接见和长谈作为文帝优遇贾谊来记述的,而诗人却从‘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现象中,尖锐地揭示了礼遇外貌隐藏下的不受知遇的实质,批判了统治者重鬼不重人的错误行为。”今人刘学锴说:“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唐诗鉴赏辞典》)此诗借贾谊遭遇抒写怀才不遇的感慨。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问以鬼神之事的情节,深刻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同时寄寓了作者在政治上备受排斥、有志难酬的愤慨。诗中把对封建国家是否有利和进步的主张是否得到采纳,作为衡量政治遇合的标准,是作者见识胸襟超出一般封建文人之处。全诗立意超卓,辞锋犀利,融大议论于短短篇幅之中,而以慨叹出之,便觉韵味深长,耐人寻绎。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层层铺垫之后反跌出所要说明的论断,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写的是颇有政治才能的贾谊不为汉文帝重用的历史故事。它用欲抑故扬的手法,反衬了这位智士怀才不遇的可悲遭遇,构思奇颖,堪称佳制,在诗的机趣中给人以恍然而悟的审美感受。
     
     一开始的两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表写汉文帝求贤若渴,点明贾谊有无与伦比的才智。“宣室求贤”,指汉文帝在宣室(未央宫的正殿)召见贾谊一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被贬为长沙太傅几年以后,文帝召他回长安。接见时,文帝正在宣室举行祭祀。“访”,征询意见。“逐臣”,谪贬之臣,即贾谊。“才调”, 才华风度,此代指政治才下。“无伦”,没有人能比得上。汉文帝连放逐在外的贾谊也被重新召还,而且急切地于宣室就接见问事,还有什么更能表示这位皇帝对贤才的重视呢!贾谊确有超群非凡的经邦济世之才,想必是汉文帝会和他好好讨论,以寻治国救民的大计了。读到这里,汉文帝礼贤下士的胸怀,贾谊受到看重的恩幸,已叫人感到跃然纸上,并会由此激发出君臣知遇的种种构想。可是三、四句陡然一转,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大大出人意料,原来皇帝关心的是鬼神之事,即个人生死,并不言及国计民生问题,这就如反光镜似地照出了前两句有意布设的假象,从而反衬出了贾谊“才调更无伦”的无处发挥。
     
     “虚前席”,指文帝谈得投机,不自觉地在座席上往前移动,挨近了贾谊, 显得十分亲热。而一个“虚”字, 说明这种举止也是徒然的,因为尽管谈到“夜半”,都是些与老百姓没有什么关系的闲言俗语,且又荒诞不经,实在令人失望。诗句在第三句以“可怜”领起,是针对前面的“扬”而转为“抑”的,使人悟到前两句形褒实贬,强烈地讽刺了汉文帝的所谓用贤之举无异于弃贤不用。
     
     这首诗以扬作为抑的艺术手段,以褒作为贬的特殊方法,比直抑直贬来对汉文帝进行抨击更有力量。另外,这样写显得文势有起有伏,用墨有轻有重,达意有隐有显,能使读者在悬想中将语意转向反面。看得出,李商隐讥讪汉文帝寄寓着自己沉沦下僚的感慨, 在贾谊的身上有他个人的投影。短短四句诗,容量很大,得力于多角度地表现了用许多话也未必能说清楚的蕴含。
     
  • ·导读入境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首诗即以此为题材。作于大中二年(860)。
     
     汉文帝求贤殷切,召回了被放逐之臣,并迫不及待地在宣室接见问事。而这被召见的贾生是才华横溢、格调非凡、无与伦比的贤士。明君贤臣相聚一室谈得很投机,以至夜已过半还浑然不知。且不自觉地移席向前,身体越挨越近。然而,真是可惜吗! 为什么呢? 原来文帝向贾生虚心讨教的并非治国安邦的宏谟大计,竟是荒诞不经的鬼神问题。
     
    ·赏 析
     
     这首诗通过歌咏贾谊的故事,讽刺了封建帝王求神问道的虚妄无益以及好鬼神轻人才的愚昧。此诗选材的角度独特。它不是从贾谊被汉文帝贬谪,亲近无门,言路阻塞的角度写起,来感叹他怀才不遇,而是截取君臣相见问事的场景将读者带进特定情境,去感悟历史,领会诗人对最高统治者不识人才、滥用人才的辛辣讽刺意味。由此可见诗的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也包括汉文帝那样的明君都往往不能真正重视人才,发挥他们的才干的弊端。
     
    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巧妙运用了正出反结的手法。首联求、访、赞层层推进,把文帝求贤心切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反结,打开悬念,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把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思考题
    1.请把本诗与《病梅馆记》、《马说》相比较,看看选材角度有什么异同。
    2.本诗中贾生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西汉贾谊,河南洛阳人。生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死于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三十三岁,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华横溢而又短命的政论家和文学家。
     
     贾谊十八岁时,就以文才著名于本郡。河南太守吴公听说他才华出众,即召置门下。汉文帝即位,征吴公为廷尉。吴公极力推荐贾谊年少高才,通各家之书。文帝即召贾谊为博士。这时他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可谓少年得志。一年之内他又被提升为太中大夫。他得到文帝的信任后,雄心勃勃,想在政治方面来一番改革,使汉王朝更加统一富强。他的政治见解得到了汉文帝的重视。那时,一些重大政策法令的制订、颁布,都是由贾谊首先提出来的。文帝为了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还准备提拔他“任公卿之位”,但遭到周勃、灌婴、冯敬等人的反对,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又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既被谗谪官,前往长沙。因为心情十分不好,渡过湘水的时候,想起被谗遭贬的屈原,处境正与此相同,即作《吊屈原赋》,借古人的不幸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了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情感,人生态度转向消极逃避。
     
    贾谊居长沙三年。有一天,一只鹏鸟飞到了他的房子里来,停在坐位旁,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鸟。贾谊既自伤谪居,又认为长沙地处卑湿,生活又不适应,自以为寿命不会太长久了,于是就作了一篇《鹏鸟赋》,以生命的莫测和祸福的虚无轮回来安慰自己。大约在汉文帝七年,贾谊又被召回京师。这时的贾谊已完全丧失了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思想消沉,且好谈鬼神。文帝在宣室(未央宫前正室)接受“胙肉”(祭祀用过的肉)时召见了贾谊,并向他问起“鬼神之本”。贾谊便讲述鬼神的由来,至夜半,文帝听得入神,竟向前移动坐席倾听。唐代诗人李商隐对这件事曾不胜感慨,写了《贾生》一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就在这一年,文帝任贾谊为其爱子梁怀王的太傅。后因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悲伤哭泣,一年后就死了。
     
    人才的成长和完成本来是要经过许多失败的痛苦和打击的,少年得志者往往经不住这种打击而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贾谊在遭到一次失败后就消沉自伤,不能振作起来,甚至一改故志,最后只能在忧伤中葬送自己的才华,默默地了此一生,成了中国人才史上的一个典型的悲剧角色。



《贾生》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贾生:贾先生,指汉代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前200—前168),少时博学能文,文帝初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好议国事,批评时政,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诗中写汉文帝将贾谊召回、宣室夜问之事借题发挥,讽刺君主空有求贤之态,却不能识贤任贤,重视鬼神而不重视苍生(人民),使杰出人士等同巫祝,不能发挥治国安民才能。选材新颖,立意深刻。全诗多为议论,却不乏神韵。
 【注释】
 ①宣室:汉未央宫中的正室。访逐臣:指汉文帝将被贬在外地的贾谊召回。②才调:才气,才情。无伦:无比。③可怜:可惜。虚:空,白白地。前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汉文帝接见贾谊时,文帝正在宣室举行祭神仪式,就问贾谊关于鬼神之本,贾谊具道所以然之状,文帝听得入神,到半夜时,文帝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态是双膝跪下,以臀部安放在脚跟上。“前席”的意思是说,听得入神而两膝不知不觉地在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
贾生

贾生jiǎshēnɡ

┃━ 使汉贾谊。唐·杜甫《久客》诗:“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吕志伊《过黔楚界喜晴》诗:“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抱贾生忧。”

☚ 贾子   柴桑 ☛

贾生

❶指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唐杜甫《入乔口》诗: “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❷借指才华杰出之士。唐赵嘏《赠解头贾嵩》诗: “贾生名迹忽无伦,十月长安看尽春。”
❸借指以才遭贬之人。唐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诗: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❹借指怀才不遇之人。唐李郢《伤贾岛无可》诗: “却到京师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何人收得文章箧,独我来经苔藓房。”
○ 贾谊才

贾生jiǎ shēng

〖名词〗
指西汉贾谊。详见“贾谊”条(11)。《屈原列传》: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西汉时代有个贾生,担任着长沙王的太傅。《屈原列传》: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等到看了贾生凭吊他的文章,又责怪屈原如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一国不能容纳,而自己偏要选择这样的道路!《贾谊论》: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可惜啊! 贾生有宰相的才能,却不善于使用自己的才能。

《贾生》jia sheng

Young Man Jia→李商隐 (Li Shangyin)

贾生

见 贾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