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贺新郎 陈维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贺新郎 陈维崧掷帽悲歌发。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离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凭高对景心俱折。关情处、燕昭乐毅,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长杨赋》,竟何益? 这是一首思乡抒怀词,作于词人四十四岁旅居京都时。题中的“芝麓”,系清初“江左三大家 ”之一龚鼎孳的号,时在朝廷任礼部尚书。 陈维崧一生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明亡前为青少年时代,家门鼎盛,名扬乡里,被誉为“江左三凤凰”、“毗陵四才子”之一。明亡后为中年时代,先是随父隐居,父死后家道中落,浪游南北,旅食四方。康熙十八年(1679)起为晚年时期,以诸生身份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此词即作于词人困顿潦倒的中年时代,也是其一生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上片写秋夜独眺,思乡怀家。起句“掷帽悲歌发”突兀而起,总领全章,将心中的悲愤一泻而出,先声夺人,为全词奠定了基调。陆游诗云:“卧疴畴敢安,起立掷吾帽。”作者用此而悲情更为强烈。词人何以如此?下文用一“正”字绾连,依次一一道来。先写孤秋夜中独眺凤阙的情景。“凤城双阙”,指朝廷所在的禁城。“凤城”,传说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来凤凰,降于秦国都城,后遂以“凤城”指称京都。“双阙”,指宫殿门前两旁供瞭望的高耸楼观,曹植《铜雀台赋》:“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词人此时虽已诗名传天下,但屡试不中,生活无着,抱着弹铗谋仕之想来京后,虽得到礼部尚书龚鼎孳等少数著名人物的赏识,但仕进之阶依然无望,故而夜眺凤阙,心中的悲怨之情油然而生。“孤秋独眺”四个字,既点明时令和词题,又渗透了自古以来悲秋的哀叹。再由“孤”字与“独”字的二重组合,强调了心境的哀凉与黯淡。“一片玉河”以下三句,着重写月,这也是点题,借月色表现夜景。词人的目光从凤阙移向玉河(亦称御河,源出玉泉山,流经宫禁出都城东,南入大通河),但见秋夜的月光笼罩其上,波光晃漾,如皑皑白雪,晶莹玲珑。但景色虽好,心情却是无限悲凉。于是词人凝视明月,引发了悠悠怀古之情。“秦时明月”,截取唐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句,寄寓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景物依旧而朝代更替之意。由此,越加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时光飞逝的境况愤懑不已。陈廷焯曾评曰:“插入吊古,极见精神。雄劲之气,横扫千军。”(《词则·放歌集》)“我在京华沦落久”两句,与前呼应,直接点出“掷帽悲歌发”的缘由。“沦落久”三字,不仅指在京蹉跎半年而无所获,亦指词人二十余年来的不遇于时。“吴盐”,即淮盐,以洁白著称,这里喻指白色。“只点离人发”,指自己白发满头。“离人”二字用得精巧,一方面写出了词人离家别亲、赴京谋职而落拓无成的失意,一方面又牵起了思家怀亲的离愁,从而自然巧妙地引出歇拍两句:“家何在?在天末。”“天末”,天尽头。当词人想到远在天边的家人,不禁痛上加痛,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念亲思乡的深情。不久,词人便离京返乡了。 下片写登高览景,借古抒怀。换头三句,先总写登高远眺,不但不能排遣失意和思乡之情,反而倍增悲苦,引发了复杂矛盾的心态。接着借古人燕昭王和乐毅,道出自己来京的初衷。燕昭王是战国时燕国的国君,为了振兴燕国,筑黄金台招纳天下贤士,士争趋之。乐毅至燕后,封为上将军,伐齐下七十余城,一时威震天下。词人以此表明来京原是想能像他们那样有一番君臣相得的风云际会,以一展自己胸中抱负。“白雁横天”以下三句,笔锋一转,由秋夜北方飞来的白雁发出如响箭声般的凄厉鸣叫,联想起候鸟年年飞来飞去,在这种不断的鸣叫声中,古往今来的无数豪杰一一被无情的岁月吞噬殆尽。言下之意,是说像燕昭王、乐毅这样的人物已不再有了,看来实现自己理想的美梦也只能破灭了。于是词人笔锋又一转:“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表示不如归隐山林,射猎骋怀。“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在河北蓟县北,是射猎之地。“黄獐血”,用《南史·曹景宗传》典故。景宗曾言:“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饿食其肉。”结拍两句,借今论古,更见愤激。扬雄曾作《长杨》、《甘泉》、《羽猎》等赋为汉文帝歌功颂德,才华出众而仅任为郎,后历三朝终不得升迁。词人借古言今,喊出了“《长杨赋》,竟何益?”意即写诗作词哪怕再好,又有何用?这是针对当政者的愤激之辞,充分显示了词人愤懑不平的心情。以反问作结,更显得遒劲有力,使人惊心动魄。 贺新郎 陈维崧吴苑春如绣。笑野老、花颠酒恼,百无不有。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吾友?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 武昌万叠戈船吼。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口。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搔首。正乌鹊、南飞时候。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这首词题为“赠苏昆生”,关于苏昆生及这首词的本事,吴伟业《楚两生行》诗序中有详尽的叙述:“苏州苏昆生,维扬柳敬亭,其地皆楚分也,而又客于楚。左宁南(宁南侯左良玉)驻武昌,柳以谈,苏以歌,为幸舍重客。宁南没于九江舟中,百万众皆奔溃。柳已先期东下,苏生痛哭削发入九华山,久,出从武林汪然明。然明亡,入吴中。”左良玉,明末大将,南明福王时镇守武昌,与权臣马士英、阮大铖不睦,弘光元年(1645)三月,驰檄具疏,声讨马士英七大罪状,举兵东下,以清君侧,自汉口至蕲州二百里间,战舰相接。四月初,过九江,突发重病呕血而死。良玉死后七日,所部东下,取湖口等地。黄斌卿、黄得功等与左军战,左军不敌,良玉子梦庚率余部降清。《楚两生行》,是吴伟业“梅村体”名篇,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以后的数年中。陈维崧这首词,则已是康熙年代所作。 词写于苏州,上片写与苏昆生结交经过,下片转写左良玉事,而以故国的哀思贯穿其中。 “吴苑春如绣。笑野老、花颠酒恼,百无不有”,“吴苑”,指苏州,“野老”,杜甫《哀江头》有“少陵野老吞声哭”之句,这里是作者自称,“花颠酒恼”,为花而颠狂,为酒所困扰烦恼,“百无不有”,什么样的事都有。上片一开始,作者就以吴苑的锦绣春光,反衬出自己百无聊赖的情绪,一个“笑”字,自嘲神态,跃然纸上。接着感慨万千地叙写自己凄凉的漂泊生涯。“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吾友”,除去了“吹箫屠狗”一流人物以外,算得上知己的已经无多。“吹箫”,用春秋时伍子胥故事。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子胥出奔,吹箫乞食于吴市。见《史记·范雎传》。“屠狗”,用战国时荆轲故事。《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至燕国,与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交厚。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这两句异峰突起,从听歌着笔,直点苏昆生,有奇笔引奇人之妙。“何满子”,唐玄宗开元年间沧州的歌者,因犯死罪,临刑前进乐府词求赎死,仍不免刑。所唱的曲子,即名《何满子》,事见段安节《乐府杂录》。《何满子》,一名《河满子》,唐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这里即用张祜诗意,并暗示落泪的原因,引出下句。“泪湿青衫”,指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作者的泪与白居易的泪两者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的“青衫湿”,是因为自感和弹琵琶的商妇“同是天涯沦落人”,从而引起了共鸣;而作者今日听到苏昆生的歌唱落泪,却是因南明覆灭的亡国之恨而引起。这里的“非关”二字,可谓沉重至极。“是鹃血,凝罗袖”,“鹃血”,传说古代蜀帝死后化为杜鹃,鹃血即杜鹃所啼之血。古代诗文中,常用此抒发悲愤之情。李山甫《闻子规啼》:“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歇拍点明泪乃鹃血所凝,将无限的亡国之痛,深蕴其中,由此收束上片,转入下片。 “武昌万叠戈船吼”,下片换头突兀而起,直接写左良玉自武昌起兵顺长江东下的威武气势。“戈船”,古代战船的一种,船上树有戈矛。全句着一“吼”字,写出了战船沿江而下的声威。“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口”,这里的“记”是个领字,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领起“当日”句以下,也倒领着前面的“武昌”句。这样写,使“战舰东下”的情景更显突出。“樊口”,在今湖北寿昌西北长江边。这两句写出了帆樯林立的壮观场面。一个“乱”字,将征帆高低错落、密密匝匝的景象形容得十分贴切。“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搔首”,“柁楼”,双层船的尾部;“六军”,周代天子有六军,见《周礼·夏官·司马》,后世用作军队的泛称。这两句意承上句,写苏昆生在左良玉军幕唱昆曲的情景:在万艘战船之中,隐隐传来柁楼上的歌声箫声,明月映照下,军士们听着歌声都禁不住搔首踌躇。“六军搔首”的动人细节,从侧面写出了苏昆生歌声的感人。“正乌鹊、南飞时候”,语出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诗的大意是说乌鹊在寻找依托,但何处是它的托身之所呢?这里暗用此典,省去许多笔墨,暗示左良玉置国家命运于不顾,为了私怨举兵南下,引起南明内讧,让北方的清军渔翁得利,令江南陷于门户洞开的危境,实在不是理直气壮的正义之师,左良玉所部军士的心情,都有乌鹊绕树、无所依托之感。这两句,看似一般的写景笔墨,实则意蕴极深,十分重要,它点明了“六军搔首”的更深层的原因所在,又用以结束当年的回忆。“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两句急转直下,切入作者与苏昆生今日吴下的相遇,遥应开头。“华清”,宫名,在陕西临潼骊山,为唐玄宗、杨贵妃游宴之所,这里借指明朝宫阙。昔时的明朝宫阙,也正像唐玄宗当年的华清宫一样,今日已是景物全非,幸存下来的,只有白发飘萧的老翁苏昆生,好像唐代开元时代留下的老歌人。“鹤发开元叟”,用李洞《绣岭宫》诗“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句意。“鹤发”,白发,鹤羽洁白,故云;“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此处扣住苏昆生歌者身份,用典极为贴切。“我亦是,中年后”,全词最后,绾结到自己。古代以四十岁为中年,作者写此词时,年当在四十五六岁以后。按《世说新语》:“谢太傅(安)语王右军(羲之)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一结暗用此典,寄万千感慨于其中。 这首词,结构严密,笔力健拔,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用典浑化自如,一气包举,毫无堆砌的毛病,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长技。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陈维崧词“沉雄俊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这首词可称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