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贺敬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贺敬之1924—

山东枣庄人
著名诗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著有《白毛女》歌剧、《我是初来的》等诗集。
笔名:艾漠、荆直
别名:贺进

贺敬之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贺敬之专集
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贺敬之印象记
王宗法 张器友
尹在勤 孙光萱
尹在勤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315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3月版227页
文学报1983年3月10日,海韵1981年3
期,文艺掇英110页
论贺敬之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下)
为新中国放声歌唱(诗人贺敬之谈他青年时代
的创作生活)
段登捷
叶延滨
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2—3期
中国青年1982年9期
贺敬之
贺敬之
贺敬之
贺敬之
贺敬之
冯钧国
林曼叔等
蒋心焕 朱德发
李立明
文科月刊1985年5期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00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55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35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184页,中
国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58页
贺敬之自传
何其芳与贺敬之
贺敬之
张又君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546页
作家剪影第221页

贺敬之

从投奔延安到放声歌唱——贺敬之青年时代剪
尹在勤青年作家1981年创刊号
贺敬之的创作历程
诗人贺敬之出任文化部代部长
贺敬之(1924— )
尹在勤
李方诗等主编
廖盖隆等主编
创作1984年1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312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701页
贺敬之

贺敬之1924—

诗人、剧作家。笔名艾漠、贺进等。山东峄县人。1939年去四川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开始创作。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诗歌创作。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和丁毅合作,执笔写成新歌剧《白毛女》,深刻地揭示了抗日战争时期阶级斗争的主题,曾获斯大林文学奖。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协和戏剧家协会理事、《剧本》和《诗刊》编委。曾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他的诗歌善于将革命激情与抒情色彩合为一体,气势磅礴,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政治抒情诗体。著有《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等名篇,诗集有《朝阳花开》《放歌集》和长篇抒情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贺敬之诗选》《贺敬之文艺论集》。

☚ 金庸   柳溪 ☛
贺敬之

贺敬之1924.11.5—

笔名有艾漠、荆直、敬之等。山东峄城人。13岁考入滋阳县乡村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流亡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学习。1939年随校赴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创作诗歌。1940年到延安鲁艺学习。不久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新歌剧《白毛女》(韬奋书店1946年版),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抗战胜利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建国前创作的诗歌,收入《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1957年)和《朝阳花开》(1954年) 3部诗集中。建国后,先后任《剧本》月刊和《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其间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等10余首名诗。1976年后创作了《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长诗。出版诗集《放声歌唱》(1956年)、 《放歌集》(1961年)、 《雷锋之歌》(1962年)、《贺敬之诗选》等。他的诗思想深远,感情奔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浓郁的民歌风格,更使他的诗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 贺觉非   孤帆 ☛
贺敬之

贺敬之1924—He Jingzhi

当代诗人。山东峄县(现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等职。1945年,贺敬之与丁毅共同执笔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有诗集《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和《贺敬之诗选》等。
贺敬之解放前的诗,或描写家乡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或反映根据地及八路军部队的生活。文字质朴,叙事成份较大,表现出现实主义特色。解放后的创作充满奇思遐想,构思精巧,语言瑰丽、跳跃性较大,使诗风趋于浪漫。诗人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注意歌颂生活中壮丽的一面,多表现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赞颂革命传统、共产主义精神,使诗中激荡着时代的旋律,具有高昂的格调。他善于将概念和议论形象化,并善于根据抒写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诗体。政治抒情诗多采用楼梯诗的形式,节奏骤进,顿挫有力,多用以歌唱党、祖国及社会主义事业,热情奔放,气魄宏大。代表作《雷锋之歌》,通过对雷锋生平事迹的抒写,热情赞颂雷锋助人为乐、甘当螺丝钉的可贵思想品质,赞颂他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境界,表现了时代的主题。诗作格调高亢,想象丰富,语言琦丽,产生了较大影响。抒情短章,多是触景生情之作,多采用民歌形式,婉转、悠扬,用以表达细腻的情思,隽秀、清丽,耐人寻味。代表作《回延安》,采用信天游民歌的形式,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手法,语言极富陕北的地方色彩,使全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郭小川   李瑛 ☛
贺敬之

贺敬之

当代著名诗人。生于1924年。曾用笔名艾漠,山东峄县人。1938年,贺敬之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在成都的《新民晚报》、《大公报》、《华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与散文。这些早期作品,多已失散。1940年春天,他从四川步行来到延安,在途中以《跃进》为题,写下了四首诗,记录下投奔革命圣地这段难忘的历程。这组诗后来曾以笔名艾漠发表,被胡风选入《我是初来的》诗集之中,并于1941年由重庆希望出版社出版,这是贺敬之现存最早发表的诗歌作品。1940年贺敬之来到延安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这期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1941年,贺敬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乡村的夜》。1942年,在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他与许多文艺工作者一同深入生活,并在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基础上,与丁毅等一起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新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在解放区一经公演,便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为我国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此剧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并荣获1951年的斯大林文学奖。1947年,他出版了第三本诗集《朝阳花开》,其中《七枝花》、《胜利进行曲》、《南泥湾》等作品被谱成歌曲,至今还广为传唱。1956年,他重回延安,并创作了长诗《回延安》,诗中以饱满的热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的真挚情感。1961年,贺敬之出版了他的第四本诗集《放歌集》。1963年,他创作的《雷锋之歌》,一经发表便轰动当时文坛乃至整个社会。《雷锋之歌》以它独特的构思、丰富的语言、奔放的激情,感染了一代人,并确立了贺敬之在政治抒情诗歌创作方面的突出地位。十年动乱结束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先后创作发表了《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一系列诗歌作品。1979年,编选了《贺敬之诗选》,其中收入诗人近40年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诗人在思想上与艺术上的发展轨迹。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贺敬之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贺敬之是建国以前解放区的著名剧作家、当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他的剧作与诗歌风格独具,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中国当代的戏剧发展与政治抒情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左为贺敬之

☚ 俞平伯   骆宾基 ☛
贺敬之

贺敬之

贺敬之 (1924—1999),现代诗人。山东峄县 (今枣庄市) 人。1924年11月5日生。因家庭生活贫困,靠亲戚帮助,少年时代才得以在山东、湖北等地中学和师范学校学习。1940年到延安,进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贺敬之在到延安之前就开始写诗和散文。40年代初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以少年时代的生活体验为素材,用自由体的形式,创作了不少新诗。其中一部分诗改题为 《乡村的夜》 于1957年重新出版。这些诗记录了作者 “对中国旧农村悲惨生活的回忆” (《贺敬之诗选·自序》)。1941年他曾以艾漠的笔名在胡风主编的 《七月》 等杂志发表新诗 (后有诗集 《并没有冬天》 收入 《七月诗丛》,1951年9月泥土出版社)。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贺敬之在诗歌创作上注意向民歌民谣学习,从1942年到建国前期的作品,选辑在诗集 《矣》 和 《朝阳花开》 (在《矣》的基础上整理出版的)中。这些作品,一部分是歌词,大部分采用传统歌谣的形式,带有明显的叙事性质。内容上,一是歌颂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领袖,歌颂人民军队; 另一部分表现解放区光明的生活景象,劳动人民翻身的快乐,以及他们参军之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气概。1945年,根据40年代初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的 “白毛仙姑” 的民间传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 《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在此之前,贺敬之曾写作秧歌剧 《栽树》、《周子山》 (与水华、王大化、马可合编) 等,为 《白毛女》 的创作作了准备。《白毛女》 描写恶霸地主黄世仁,以逼租为名,强迫佃户杨白劳在他女儿喜儿的卖身文契上按下手印,抢走喜儿,杨白劳悲愤绝望自尽,喜儿在黄家倍受摧残凌辱,后在女佣张二婶帮助下逃出虎口在深山野洞过非人生活,直到家乡解放。《白毛女》 通过这一传奇的故事,深深地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歌剧成功地塑造了喜儿、杨白劳、以及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的艺术形象。情节的传奇色彩,对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的强烈表现,使作品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白毛女》 是新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贺敬之的创作以新诗为主,作品数量不多,但创作态度严谨且大多数有较高的水平。他这个时期的诗歌有篇幅短小的抒情诗,大抵是对生活中具体见闻而写。如1956年的《回延安》,以 “信天游” 的形式,抒写对延安朴素而深沉真挚的情感。《桂林山水歌》 和 《三门峡歌》,则在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中,寄托对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代表贺敬之这一时期创作成就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即 《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 以及写于1976年10月以后的 《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 等,这些作品,都从比较开阔的角度反映时代生活的重要问题,并以在生活中思考提炼的带有哲理色彩的思想作为构思线索。其中,《放声歌唱》(1956) 和 《雷锋之歌》 (1963) 是代表作。前者生动地揭示5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在新生活面前强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从历史的进程上描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表达了群众对党的衷心热爱。

☚ 金庸   高晓声 ☛
贺敬之

贺敬之1924~

现当代诗人。山东枣庄人。十五岁时就发表诗作。1940年进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剧本主人公的奇特经历和强烈的情感构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发表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等优秀诗作。这些作品或朴实优美,或雄劲奔放,或气势宏大,或如情似梦,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在当代诗坛享有盛誉。长诗《雷锋之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广大青年读者,被认为是作者有代表性的作品。

☚ 舒巷城   袁鹰 ☛

贺敬之1924~

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省峄城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至湖北,入国立湖北中学,后随校赴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了大型歌剧 《白毛女》。这是中国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新歌剧,有力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的主题,对广大群众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剧本》月刊和 《诗刊》 编委,文化部副部长、顾问等职。主要作品有 《乡村的夜》 、《朝阳花开》 、《回延安》 、《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中国的十月》 、《八一之歌》 等。

贺敬之1924~He Jingzhi

contemporary poet and lyric writer.Works: Nanni Bay,Victory March,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