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贸易条件恶化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贸易条件恶化论 贸易条件恶化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围绕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问题,出现了多种国际贸易和发展理论。 该贸易条件又称纯商品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提高或改善,意味着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朝着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贸易条件降低或恶化,意味着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朝着不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 1950年,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从长期看在不断恶化,国际贸易的利益越来越多地转向发达国家。普雷维什考察了1876—1938年间英国进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指数,由于英国进口的多是初级产品,出口的多是制成品,故可分别近似代表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世界价格。 研究结果表明,初级产品的世界价格一直呈递减趋势,如果以1876—1880年间的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价格比为100,到1936—1938年间这一比值已降到64,说明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出口国越来越不利了。 普雷维什和辛格以中心—外围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他们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出一种“中心—外围”格局,少数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中心国家使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已经形成多元化的生产结构,生产覆盖了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等相对广泛的领域。外围国家技术水平和生产率高低不一,既有餬口型农业,也有现代化的制造业,但生产结构单一,很少有不同行业间的多元化经营,也几乎没有行业内的垂直一体化和部门之间的相互补充。 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生产结构上的差异构成了传统国际分工的基础。中心国家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外围国家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当实际收入增加时,对制成品的需求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增加的幅度比较小。因此,发达国家对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从长期来看不会有较大增加,相反有可能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在长期中趋于下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中心国家生产技术领先且技术进步较快,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是国际贸易中的获利者。外围国家现代生产技术渗透缓慢,非均质和单一化的生产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变,其平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初级产品出口的增长很难吸纳落后领域的剩余劳动力,因此结构性失业长期存在。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对外贸易赤字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痼疾。可见,在既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不能指望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发展,以传统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外向型增长战略是行不通的。只能以政府规划与协调下的工业化促进发展,也就是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1969年,威尔逊、辛哈、卡斯特里提出了收入贸易条件的概念。收入贸易条件是指纯商品贸易条件乘以出口量。比较而言,纯商品贸易条件表明出口对进口的单位购买力,是从绝对意义上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 收入贸易条件则表明出口对进口的总购买力,是从相对意义上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纯商品贸易条件恶化了,如果出口量能够扩大,收入贸易条件也有可能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1969年,希腊经济学家埃曼纽尔提出了不平等交换理论。这一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换是不平等的。由于资本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中心和外围国家的利润率将趋于均等。但劳动力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因而工资水平的国际差异是持久的。发达国家的出口商品含有较高的工资成本,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含有较低的工资成本。这就使得标价相同的商品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含有更多的价值(劳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按照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贸易,但实际上交换的价值是不等的,发展中国家的剩余价值被发达国家所榨取。这就解释了外围国家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 即使假定有完全的竞争,即使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也一样会处于不利的贸易条件,而发达国家也一样从贸易条件中获利。 70年代,埃及经济学家阿明在中心—外围理论和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问题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阿明认为,不平等交换理论忽视了国际间的生产率差异,但伊曼纽尔提出的不平等交换情况还是存在的,因为在许多部门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工资率差异远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阿明认为,建立在不平等交换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附于发达国家,这种依附包括贸易、金融、技术等多方面的依附。 发展中国家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积累中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发挥着双重功能:提供廉价出口商品,并保证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获得高利润率。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伴随着非现代部门的贫困化,导致经济的高度二元化。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非现代部门的贫困大众承担着全球不平衡发展的社会代价。为了求得发展,发展中国家应该与世界积累体系“脱钩”,斩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 上述几种理论尽管并不完善,并受到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批评,但毕竟对发展小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国际谈判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70年代倡议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贸易保护理论 ☛ 贸易条件恶化论Deteriorating Trade Terms Theory亦称“普雷维什—辛格假说”(Prebisch-Singer Hypothesis)。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针对1929年大危机后拉丁美洲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在1949年5月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提交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报告中提出。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变迁,市场容量以及需求弹性、收入弹性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价格长期(下跌)恶化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