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循环经济市
2002年3月,贵阳市作出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决定,开始启动循环经济建设。同年5月,贵阳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我国首家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贵阳作出这样的决定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一是贵阳地处西部内陆,产业基础薄弱,腹地是贫困的农业区,市场支撑的潜力非常有限,自身发展力量不足; 二是前期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的采掘和初级加工,不可再生资源占的比重很大,面临着资源枯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压力,是一种粗放式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三是贵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是限制贵阳发展的先天性约束条件。以上3大原因决定了贵阳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为贵阳市实现生态化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贵阳市循环经济市建设的内容概括为 “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3个核心系统,推进3大循环体系建设”。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持生态环境美好。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二是转变消费环节模式。构建3个核心系统包括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架、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推进七大循环体系建设包括磷产业、铝产业中草药产业、煤产业、生态农业、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以及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等七大产业的循环体系的建设。
为保证贵阳循环经济沿着总体规划的思路建设,完成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贵阳做了大量的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原则、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贵阳市政府投巨资将市属水泥厂、化工厂、电池厂等10多家污染大户搬出市区,关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小企业,城市燃料气化率从74%上升到96%。开阳磷矿上马利用黄磷尾气制造甲酸的工程后,年产黄磷达2.1万吨。实施循环项目后,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可年获利税3 000多万元。从2002年3月以来,贵阳市城区没有检出过酸雨。从酸雨重灾区到连续一千天无酸雨,循环经济让贵阳告别 “酸雨之都”。鉴于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的成效,2004年3月,联合国规划署决定选择贵阳市作为 “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项目的全球唯一实施地,并提供相应的项目启动经费,已投入10万美元用于这一项目的实施。此外,贵阳还获得欧盟50万欧元 “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资金及德国 “贵阳市循环经济中德合作项目” 20万欧元的项目支持。发展循环经济让贵阳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