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经济学家雷格纳·纳克斯于1953年提出。该理论认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资本稀缺,造成这种稀缺的原因是资本供求两方面的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低收入导致储蓄能力低,由此形成资本不足并导致低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在需求方面,低收入使购买力低下,由此引起投资引诱不足并导致低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两方面相互作用,恶性循环,使经济难以好转。
贫困恶性循环论theory of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
关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的一种理论。由R·纳克斯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他认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的稀缺,这是因为其宏观经济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低收入意味着储蓄能力低,由此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导致低生产率,低生产率造成进一步的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由此引起投资引诱不足,进而导致低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两个恶性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这一理论的含义是:资本缺乏是造成两个恶性循环的关键,因而资本形成在消除经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个循环说明了资本存量、收入与储蓄三个主要环节的关系,第二个循环则说明了市场容量、收入与投资三者的关系。两个循环相互影响,使得投资引诱与储蓄无法互相配合与协调,因而很难打破两个循环。和人口陷阱论一样,贫困恶性循环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惟一出路是实行全面投资。R·纳尔逊(Nelson)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也持类似观点。
这种理论从一个方面强调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资本稀缺,但不少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它混同了绝对的储蓄水平与相对的储蓄比率,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而且也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