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
地区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粗放、人口压力大的山区。贫困山区的特点是: 生活贫困,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理区位封闭,信息落后; 亚文化特点突出,教育环境落后,人口素质低; 经济发展重资源、轻科技,二元型产业结构突出; 城市化发育低,进程缓慢,城镇基础设施不足; 缺少长期、科学的规划,城镇职能单一。
我国贫困山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宁夏、甘肃、云南、山西、陕西、新疆、广西、河北、安徽、四川等省份。山区是我国领土的主体,除去海拔500米以上的盆地,高山、中山、低山、高原、丘陵面积达666.24万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4%。据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和《2005年中国分县统计年鉴》,我国山区人口6.8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4.20%。我国2100多个行政县 (市) 中有1500多个是山区县,其中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496个是山区县。2005年底,按照年收入683元的中国标准,贫困人口为2365万,贫困发生率为3.4%,贫困人口总数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而这一部分人又多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化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区。这些山区的贫困是一种长期性的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容易,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对于山区县域,引发贫困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化进程缓慢,产业发展迟缓,导致资金的可进入性差,地区竞争力弱等; 另一方面,在大市场的条件下国内外资本流动性很大,山区作为一个非常小的县域,分散的人口和小规模的市场和需求决定了山区相对利润率很低,难以吸引资金的进入和获得发展的机会。广大的山区贫困县域应采取以人口、居民点重组为主线,带动产业、生态、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重组的发展战略,以生态重组为基础,以产业重组为手段,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最终目标,促进山区县域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