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库利息与私债不同案
南宋理宗年间,黄公才诉李四二借钱不还,经县审理得知,黄公才当初借百千钱与李四二开解库之用,解库,又称质库,就是当铺。李四二领钱之时,约定每年纳息二分,现已经十四年之久,计算息钱该值二百八十贯。而李四二之子李五三、李五七只承认其父借了五十千,知县未加查验,便轻信李五三兄弟之言,引用借贷取利,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之法断之。黄公才不服,再诉于州府衙门,胡石壁认为知县所断不当,据黄公才供,曾支去利钱二十七贯,通本息各存二百五十三贯,这是积年留下的息钱,一直在解库之中,黄未曾发拨,与出举财物,回利为本不同,淳熙十四年申明之敕曰:“若甲家出钱一百贯,雇请乙家开张质库营运,所收息钱虽过于本,其雇请人系因本营运所得利息,既系外来诸色人将衣物、金帛抵当之类,其本尚在,比之借贷取利过本者,事体不同,即不当与私债一例定断。”李四二所欠黄公才之钱,正是质库利息,不能按私债处理。令幕僚唤两词人,令黄公才出具李四二领钱文约,以验其实欠钱之数,如无其它情节,依法追理监还。此案判决后数月,因李五三兄弟实无一钱偿还,胡石壁重加审断,认为李四二当初因饥荒投于黄公才之家,黄未必肯出百千与之,可能是假立文约,法虽规定“债负违契不偿,官为追理,罪止杖一百,并不留禁”,事既如上,不禁也不当杖,亦合免监理,于济贫米内支米一斗发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