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货币经济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货币经济论

关于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货币来实现,因而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不仅是充当交易媒介,货币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质性影响。
货币经济论的首创者为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K·魏克赛尔,他用其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货币与经济均衡的密切关系。货币经济论的主要代表为J. M·凯恩斯,他1936年出版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当代货币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以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希克斯和汉森将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用数学模型加以表述,这就是著名的IS—LM模型。帕廷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四市场货币经济模型。现代货币数量论则从货币的收入效应出发,视货币为经济唯一重要的决定因素,强调货币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直接作用。
货币经济论各主要代表的主要观点如下:
魏克赛尔认为,货币并不是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它要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对经济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背离所产生的经济向上或向下的累积过程。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投资扩大,收入增加,进而对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增加,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形成经济向上的累积波动。相反,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投资紧缩,收入递减,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形成经济向下的累积波动。经济的波动由货币所形成的向上或向下的累积运动而产生,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货币对经济发挥着积极的或消极的重要作用。
凯恩斯认为,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给预期带来麻烦。而预期 “不仅可以改变就业之方向,还可以改变就业之数量”。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只能根据现在的信息预测未来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地沟通现在和未来,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凯恩斯指出,货币的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能巧妙地连结现在与未来。实际经济中就业和产出的波动,都可以从货币波动中找到根源。因此,对现实经济的分析必须以货币经济而不是实物经济为依据。凯恩斯强调收入、支出、消费、储蓄、投资等问题都是货币问题而不是实物问题。他指出,只要我们论及何者决定社会整体的产量和就业问题,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关于货币经济的完整理论。于是,凯恩斯提出了收入支出论的货币理论,把传统货币论的研究主题从单纯的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转向了货币对收入、产出和就业的影响问题。受魏克赛尔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背离的累积过程来说明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对生产方向移动的作用的影响,凯恩斯也把利率作为其货币经济论的一个关键变量。通过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对投资的制约作用,凯恩斯强调了货币对国民收入的决定性作用。收入支出说溶传统两分法的货币分析与价值分析为一体,分别阐述了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货币论与价值论的结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希克斯和汉森分别将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用数学模型加以表述,这就是 “希克斯一汉森” 模型,即 “IS—LM”模型。根据凯恩斯关于产品市场的均衡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的观点,希克斯和汉森认为,根据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求得一组使储蓄等于投资的收入与利率在各个水平上的组合; 同样,根据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也可以求得一组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收入与利率在各个水平上的组合。在收入与利率水平的各种组合中,只有一种组合能同时满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在这种组合中的收入与利率水平,即为使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希克斯和汉森分别用IS曲线与LIY曲线来代表两市场的均衡条件,将它们放人用横坐标代表收入水平、纵坐标代表利率水平的坐标图示内,IS与LIY曲线的交点即为经济的均衡点,其坐标值即为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水平。
帕廷金认为,货币除了通过利率的传导对经济发挥作用外,还会通过其本身实际价值的变动对实际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他将IS—LM模型改作一种由劳动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组成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然后将实际余额引入各市场,分别阐述了实际余额效应对各市场需求函数的影响。帕廷金指出,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会改变经济中实际货币余额的存量,进而在各市场产生不同的实际余额效应,改变各市场的均衡状态。但是,由于各市场实际余额效应的综合作用,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会通过一般物价水平的涨落而趋于一致。因此,对经济起作用的是货币的实际量而不是名义量,实际货币存量是决定经济变动的关键变量。
M·弗里德曼通过重建货币需求函数与实证分析认为,货币数量与收入、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他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可控性,并指出,在众多的金融资产中货币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实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不会导致人们增加多少其自愿储藏的货币。因此,超额的货币供给将绝大部分直接作用于现有资产 (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及耐用消费品等) 的价格,从而导致名义收入的增加。所以,货币存量与收入流量间存在直接的关系,货币变动会直接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弗里德曼还通过其实证分析考察了货币在长短期内对名义国民收入的不同影响。结论是,价格或名义国民收入的显著变动几乎一成不变地是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的结果。为此,他主张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的增长率保持一致,即实行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J·托宾根据其资产结构平衡理论,提出货币需求利率弹性极高的假定。他强调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指出,社会经济可分为金融部门和真实部门,金融部门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资产债务市场组成的复合体,而真实经济则是现实生产中的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复合体。由金融部门所决定的资产的价格、利率和数量既会影响真实经济,又会受到真实经济的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增减所导致的利率下降或上升,会使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实资产乃至收入水平。其传递机制是: 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公众的资产偏好转向真实资产与证券市场→真实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真实资产投资扩大→真实资产产量增加。反之,当货币供给减少时,同样的传统过程将引起真实资产产量的减少。货币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对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货币经济论

货币经济论theory of monetary economy

关于货币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货币来实现,因而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不仅是充当交易媒介,货币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质性影响。
货币经济论的首创者为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K·魏克赛尔,他用其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阐明了货币与经济均衡的密切关系。货币经济论的主要代表为J.M·凯恩斯,他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成为当代货币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作。以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希克斯和汉森将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用数学模型加以表述,这就是著名的IS—LM模型。帕廷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四市场货币经济模型。现代货币数量论则从货币的收入效应出发,视货币为经济唯一重要的决定因素,强调货币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直接作用。
货币经济论各主要代表的主要观点如下:
魏克赛尔认为,货币并不是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它要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对经济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背离所产生的经济向上或向下的累积过程。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投资扩大,收入增加,进而对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增加,导致物价水平上升,形成经济向上的累积波动。相反,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投资紧缩,收入递减,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导致物价水平下跌,形成经济向下的累积波动。经济的波动由货币所形成的向上或向下的累积运动而产生,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货币对经济发挥着积极的或消极的重要作用。
凯恩斯认为,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货币经济的特点就在于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给预期带来麻烦。而预期“不仅可以改变就业之方向,还可以改变就业之数量”。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只能根据现在的信息预测未来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地沟通现在和未来,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凯恩斯指出,货币的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它能巧妙地连结现在与未来。实际经济中就业和产出的波动,都可以从货币波动中找到根源。因此,对现实经济的分析必须以货币经济而不是实物经济为依据。凯恩斯强调收入、支出、消费、储蓄、投资等问题都是货币问题而不是实物问题。他指出,只要我们论及何者决定社会整体的产量和就业问题,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关于货币经济的完整理论。于是,凯恩斯提出了收入支出论的货币理论,把传统货币论的研究主题从单纯的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转向了货币对收入、产出和就业的影响问题。受魏克赛尔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背离的累积过程来说明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对生产方向移动的作用的影响,凯恩斯也把利率作为其货币经济论的一个关键变量。通过利率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对比对投资的制约作用,凯恩斯强调了货币对国民收入的决定性作用。收入支出说溶传统两分法的货币分析与价值分析为一体,分别阐述了货币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货币论与价值论的结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希克斯和汉森分别将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用数学模型加以表述,这就是“希克斯一汉森”模型,即“IS—LM”模型。根据凯恩斯关于产品市场的均衡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的观点,希克斯和汉森认为,根据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以求得一组使储蓄等于投资的收入与利率在各个水平上的组合;同样,根据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也可以求得一组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收入与利率在各个水平上的组合。在收入与利率水平的各种组合中,只有一种组合能同时满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在这种组合中的收入与利率水平,即为使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希克斯和汉森分别用IS曲线与LIY曲线来代表两市场的均衡条件,将它们放入用横坐标代表收入水平、纵坐标代表利率水平的坐标图示内,IS与LIY曲线的交点即为经济的均衡点,其坐标值即为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水平。
帕廷金认为,货币除了通过利率的传导对经济发挥作用外,还会通过其本身实际价值的变动对实际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他将IS—LM模型改作一种由劳动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组成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然后将实际余额引入各市场,分别阐述了实际余额效应对各市场需求函数的影响。帕廷金指出,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会改变经济中实际货币余额的存量,进而在各市场产生不同的实际余额效应,改变各市场的均衡状态。但是,由于各市场实际余额效应的综合作用,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最终会通过一般物价水平的涨落而趋于一致。因此,对经济起作用的是货币的实际量而不是名义量,实际货币存量是决定经济变动的关键变量。
M·弗里德曼通过重建货币需求函数与实证分析认为,货币数量与收入、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性。他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可控性,并指出,在众多的金融资产中货币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实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不会导致人们增加多少其自愿储藏的货币。因此,超额的货币供给将绝大部分直接作用于现有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及耐用消费品等)的价格,从而导致名义收入的增加。所以,货币存量与收入流量间存在直接的关系,货币变动会直接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弗里德曼还通过其实证分析考察了货币在长短期内对名义国民收入的不同影响。结论是,价格或名义国民收入的显著变动几乎一成不变地是名义货币供给量变动的结果。为此,他主张货币当局应将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的增长率保持一致,即实行所谓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J·托宾根据其资产结构平衡理论,提出货币需求利率弹性极高的假定。他强调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指出,社会经济可分为金融部门和真实部门,金融部门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资产债务市场组成的复合体,而真实经济则是现实生产中的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复合体。由金融部门所决定的资产的价格、利率和数量既会影响真实经济,又会受到真实经济的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增减所导致的利率下降或上升,会使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实资产乃至收入水平。其传递机制是: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公众的资产偏好转向真实资产与证券市场→真实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真实资产投资扩大→真实资产产量增加。反之,当货币供给减少时,同样的传递过程将引起真实资产产量的减少。货币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对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货币经济危机说   累积过程理论 ☛
货币经济论

货币经济论

一种以货币功能说明经济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通过货币来实现。货币不仅是交易的媒介,而且是价值贮藏的手段,货币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早期研究 早在18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R·康替龙就明确提出了货币数量的变化会影响经济的发展。18世纪中叶,D·休谟又认为,当一国的货币开始增长时,货币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到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初步建立了货币经济理论——累积过程理论,进一步认识到了货币对经济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但是,货币经济学说由异端变为正宗,则始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 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所论及的问题,如收入、支出、消费、储蓄、投资等都是一个货币问题而不是传流经济学所意指的实物问题。他试图把货币理论发展为社会总产量论,这正如他本人所说:“本书着重研究何种决定力量使得总产量与总就业量改变。……货币经济之特征,乃是在此经济体系之中,人们对于未来看法之改变,不仅可以影响就业之方向,还可以改变之数量。”(《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页)。为此,凯恩斯建立了更为一般的货币经济理论。他认为,人们需求货币不仅在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且还受投机动机的支配,从而预期未来利率的变化而贮藏货币。因此,货币不仅可以充当交易的媒介,而且具有价值贮藏的职能。在凯恩斯看来,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人们会意识到手中贮藏的货币超过了自愿贮藏的货币数量,于是,他们会以多余的货币购买债券,从而导致利率的下降。较低的利率意味着资本边际效率的相对上升,这将促使投资增长,进而通过乘数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汉森和希克斯的分析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后不久,美国经济学家汉森(1887~1975年)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就认为,从整体上看,凯恩斯的货币经济理论研究了决定利率的几个因素——投资、储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但凯恩期没有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更没有说明这几个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利率。汉森指出,凯恩斯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即流动偏好表)的交点,由于流动偏好表随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左右移动,除非我们事先知道收入水平,从而知道货币的交易需求是多少,否则,我们无法知道货币的资产需求有多少,因而也就不能决定利率的高低。所以,他们认为,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同“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一样,并没有解决利率的决定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们把“新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同凯恩斯的利息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率理论”,即IS——LM模型。他们认为,IS曲线决定了与一定利率相适应的投资和储蓄相等的国民收入水平,LM曲线则决定了与每一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一致时的利率,而利率和收入共同决定于IS——LM两条曲线的交点。
帕廷金和弗里德曼的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和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失业和危机,他们根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主张货币当局通过大量增发货币,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和较高的消费需求,以避免危机和失业的发生。然而,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到7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滞胀”。在战后这种经济环境中,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凯恩斯理论的经济学家,都致力于货币经济问题的研究。凯恩斯主义通过分析货币经济问题来发展凯恩斯的理论,而货币主义则在货币经济问题上反对凯恩斯的理论。早在五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D·帕廷金(1922年~? )就认为,凯恩斯用流动偏好理论来否定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主张把货币数量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综合起来。为此,帕廷金在1956年出版了《货币利息与价格》一书,他巧妙地把货币数量理论引入希克斯的一般均衡模型,利用真实余额效应作为凯恩斯货币理论与货币数量理论的结合媒介。他指出,不论是通过政府直接把新货币投入商品市场,还是通过银行体系将新货币注入经济体系,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都将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但不会改变利率水平,这一分析的方法是现代的收入支出法,而分析的结果却是传统的货币数量学说。同年,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学说的新解说》一文,他利用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和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来重建货币数量学说。弗里德曼对美国货币史及其货币政策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后,认为货币数量与所得、价格和利率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性。在弗里德曼的倡导下,美国在60年代形成了一个主要的反凯恩斯流派一一芝加哥学派,该学派强调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或可控性。他指出,在众多的金融资产中,货币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实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小,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的利率下降不会导致人们增加多少其自愿贮藏的货币量,因此,为了使得已经增加的货币供给量适应于既定的货币需求量,增加的货币供给量将有绝大部分直接作用于现有资产(债券、股票、房屋及其他实物资本)的价格,从而导致名义收入的增加,物价水平的上升。据此,他断定,“货币是至关重要的”,货币当局只要将货币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大体保持一致,即推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就完全可以保证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使物价水平趋于稳定。
托宾等人的理论 凯恩斯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汉森曾指出,当利率高达一定程度时,交易余额也有利率弹性,在此界限之上,利率越高,交易者就越愿意节约现金余额。托宾进一步指出,货币的交易需求不仅随所得的增减而增减,而且随利率的升降而减增。其原因是现金与盈利性资产之间存在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是指盈利性资产的收益与支付“经纪人”费用(把盈利性资产转换为现金所需的费用)之间的差额。显然,利率越高,该差额越大,交易成本越大,节约交易余额、扩大盈利资产的动机也就越强烈。因此,正是由于决定于利率的交易成本的存在,货币的交易需求也有明显的利率弹性。为揭示货币的交易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托宾与鲍谟(1922年~? )一起建立了“货币需求的存货管理论”。该理论认为,如企业保持存货一样,经济单位保持现金旨在应付不时的交易需求。由于持有现金会负担一定的机会成本(持有现金而不投资于盈利资产所损失的利息收入),因此,任何经济单位将尽可能地把现金持有量降至最低限度。假定未来的交易量以稳定的速度增长,那么,作为交易需求的最适当现金存量与交易总量(所得)的平方根呈同一方向但不成比例地变化;与利率的平方根呈相反方向但小于利率的变化幅度而变化。这个理论又被称为“平方根定律”或鲍谟一一托宾模型,即:

在托宾的领导下,美国在6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与芝加哥学派相抗衡的耶鲁学派,该学派则强调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托宾把社会经济分为金融部门和真实经济两部分。他认为,金融部门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资产债务市场组成的复合体,而真实经济则是现实生产中的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复合体。由金融部门所决定的资产的价格、利率和数量既会影响真实经济,又会受到真实经济的影响。他指出,货币供给量的增减所导致的利率升降,会使货币与真实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真实资产乃至收入水平。其传递机制是: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公众的资产偏好转向真实资产的证券市场→真实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真实资产投资扩大→真实产量增加。反之,当货币供给量减少时,同样的传递过程将引起真实产量的减少。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托宾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当局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当代两个主要的货币理论流派,芝加哥学派和耶鲁学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相互对立,尽管两派在货币影响经济的程度及其途径等问题上有较大分歧,但是,两派中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几乎都一致认为,货币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 货币均衡论   货币弹性理论 ☛
000023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