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滞后作用
亦称“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货币当局采取政策行动之日起,至经济变化(收入,就业等)完全显示出来的这一作用过程。货币当局改变货币供应量会对经济产生一个冲击过程。但由货币行为引起的变化不是在某特定的时点同时发生,而是某些部门收入改变得快,某些部门改变得慢,因此政策效果要完全显示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我们不能说货币政策要经过15个月才能改变名义收入,应该说,4个月后政策的作用30%生效,10个月后60%生效,15个月后90%生效,24个月后100%生效。
货币政策改变引起的经济变化,取决于经济主体的行为。在短期内,总需求对收入、利率或价格水平变化的反应不很敏感。消费者不能确定这个变化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收入变化在短期内可能会被认为是暂时的,那么大众的消费对这一变化的反应不大。因此,短期内收入的变化主要引起储蓄的变化:收入增加,则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则储蓄减少。即使收入变化被认为是持久的,大众要改变其消费也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而在短期内,边际储蓄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企业行为对收入变化的反应更慢。收入变化时,企业必须首先确认这一变化会给投资项目带来便利才愿意增加投资,然后订立投资计划,订货,待货,还可能包括施工、安装和试产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同样,当收入下降时,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也不可能马上停下来,因为这样做造成的损失更大。个人或企业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也较慢。货币变动首先影响短期利率,长期利率的调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个人或企业的消费或投资主要跟长期利率有关。个人或企业对收入、利率和价格水平变化作出的反应决定其预期。如果预期收入或利率的变化是持久的,那么作出调整的速度会较快。反之,调整的速度便较慢。货币政策的效果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全表现出来,这使得货币政策执行的时机选择至关紧要。如在国民经济走入衰退时采取的扩张政策的效果若是在很久以后才能大部分显示出来,而那时经济如果已走入社会需求量过大的高涨时期,那么货币政策恰好加剧了经济波动。
西方经济学界采取经济计量方法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达到它最终效果至少需要6个月,以至2年的时间。但是经济学家提供的往往是平均时滞,而对政策效果在时间上的分布提供的结论很少。因此时滞计算仍然是计量经济中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