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通过变动总需求而起作用的两种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对货币存量进行调整,作为达到一般经济政策目标的一个工具。财政政策是政府对政府支出和税收进行控制作为达到上述同一目的的一种工具。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移动总需求所产生的效果是有差异的。确定两者的相对有效性一般取决于以下两个指标:
❶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❷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当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而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很低时,货币政策比较有效,而财政政策不太有效。如果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很高而对投资产生很大的负作用,那么这个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就相对较弱;如果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很大,并且对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它的影响就大。同样道理,当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很低而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很高时,货币政策不太有效,而财政政策则比较有效,如果此时财政支出乘数很大,财政政策的效应就会更强。
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性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观点和货币主义的观点。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重要,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扩大货币数量可以降低利息率,利息率降到资本边际效率以下,投资就会增加,投资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可以使国民总产值和就业量有几倍的增加;但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都为人们所吸收,利率并不降低,即便利率降低而资本边际效率更低,所以投资并不能增加。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只能利用财政政策,即扩大政府开支,举办公共工程和降低税率,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则认为货币政策更重要,他们既反对货币政策不起作用的观点,也反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重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财政政策对于决定国民总产值中公私部门之间的分割、消费份额的比重以及利息率的长期趋势是重要的,但对于减少失业、扩大生产和防止通货膨胀等目标是无效的。扩大财政开支造成的赤字如果用发行公债来弥补就会抬高利息率,减少私人投资和消费,所以扩大政府开支会抵销私人投资和消费,无助于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生产和就业;而只用增加货币发行的办法来弥补赤字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货币主义主张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只要确定一个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并保持大体不变,就能抑制通货膨胀,保证一定的收入增长水平。无论凯恩斯主义学派还是货币主义学派,它们的政策目标都是共同的,即稳定总需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存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践中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由于早期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财政政策占上风,但低利率货币政策也发挥了一定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通货膨胀的加剧以及货币主义的兴起,货币政策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但各国政府并没有放弃财政政策,特别是在经济状况恶化时,往往是两者同时并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实践中,依据经济形势的不同,两者往往采取不同的配合形式,或者以松的货币政策搭配紧的财政政策,或者以松的财政政策配合紧的货币政策,或者同松同紧,配合效果好坏表现为经济是否呈现稳定增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