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存量变动的资产结构调整效果
由于扩张或紧缩性货币政策带来的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的资产结构的重新组合。资产是具有市场价值或交换价值的一种实体,分为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前者包括货币、债券和股票等能够取得收入或从别人那里取得价值的债权或所有权凭证;后者包括诸如工厂设备、建筑物和土地等提供生产性服务和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有形资产。
每个个人或机构都拥有一系列资产,形成一定的资产组合或资产的结构;每个人总是试图使其所有的资产的边际收益相等,叫做资产结构均衡。货币政策会影响这种均衡。假使中央银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存量会增加,那么至少有一些资产组合中会包括更多的货币。这时,由于一些通常的原因,已知的边际效益下降,估算的货币收益比以前减少,金融资产的持有者会把货币转化为其他资产。购置何种资产则取决于各资产之间的可替代性。例如,货币和短期国库券极其相似,几乎可以互相替代,它们不仅都是非常安全的资产,而且承担的风险种类也十分相似。它们都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但不会遭受违约风险。同样,当利率上升时,它们的价值都不会有明显的下跌。这样,持有过多货币余额的人会把货币主要用于购买短期国库券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而那些出售国库券的人现在收到了过多的货币,又会去购买那些与短期国库券差别不太大的资产,如商业票据和政府债券。然后,这些商业票据的出售者又转而购买其他资产。如此波动,对资产的需求的增加最终会波及到经济中的所有资产,直至达到新的均衡,使所有资产的收益再次相等。同样,如果政府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资产结构的调整过程与此相反。
货币存量变动产生的资产结构调整会直接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加或减少。例如,创办一家新工厂需要1亿美元,但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货币存量增加引起的资产结构变化使社会公众愿意支付1.1亿美元来购买正好拥有该工厂的一家公司的股票,那么这家公司创办这样一个工厂就有利可图,从而投资需求会增加。此外,随着诸如货币和债券等不同资产的收益减少,耐用消费品的应计收益会超过这些资产的收益,从而家庭会购买更多的耐用品,导致消费的增加。
货币存量变动的资产结构调整效果,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内容。货币主义者认为,总支出扩张或总收入水平与货币存量的增长率呈等比同方向变动,坚持货币存量的增加直接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投资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者关于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观点是根据利率而不是根据与其他资产相关的货币存量来阐述的,认为货币存量的变动首先影响利率,而利率的变化又影响投资,从而引起收入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