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均衡论》
《货币均衡论》
瑞典经济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缪尔达尔的代表作。本书原为英文版,1939年由伦敦霍奇公司出版。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于1963年出版。全书176页。除序言外,本书分为9章:导论;威克赛尔对货币问题的论述;货币均衡的概念;货币均衡的第一个条件;实际资本的收益率;货币均衡的第二个条件:“储蓄”与“投资”;第三个货币均衡条件:“价格水平”货币均衡的无区别范围;作为一种标准的货币均衡;货币分析的方法。缪尔达尔首创了事前估计和事后计算这两个概念,并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两个概念的采用成为瑞典学派的突出特点。本书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说明威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一书中提出的货币均衡的概念和含义,并对这一理论的自我矛盾和缺点作了分析、批评和修改。缪尔达尔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成为瑞典政府30年代反危机政策的依据之一。缪尔达尔是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尤其对一般的均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货币均衡论Monetary Equilibrium Theory
研究货币经济中宏观经济均衡得以实现的条件,以及均衡不能实现即货币非均衡的后果的一种理论。货币均衡化的主要代表是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他在1898年的《利息与物价》和1906年的《政治经济学讲座》第2卷“货币”篇中系统阐述了货币均衡论的基本思想。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艾立克·林达尔和纲纳·缪尔达尔对货币均衡论作了大量的修正、阐述与改进。货币均衡论与货币中性论同是研究货币与经济均衡的问题,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货币中性论,旨在指出物物交换经济中的均衡趋势,即根据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对价格均衡趋势“在货币经济中将仍然起作用”的条件,而货币均衡论并不与这些条件相联系,而是与一种中性货币的支持者们从未试图去解释、也更少被看做经济政策准则的均衡条件相联系的。货币均衡论的基本观点是:
❶货币数量论,用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
❷在“纯信用经济”的假定前提下,货币作为一种信用给予或接受,其数量内生地由对货币的需求决定,因而不再具有直接决定物价的力量;
❸货币失衡的原因在于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
❹通过正常利率恢复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论
研究货币经济中宏观经济均衡得以实现的条件,以及均衡不能实现即货币非均衡的后果的一种理论。
货币均衡化的主要代表是瑞典经济学家K·魏克赛尔,他在1898年的 《利息与物价》和1906年的 《政治经济学讲座》第2卷 “货币” 篇中系统阐述了货币均衡论的基本思想。20世纪30年代,E·林达尔和G·缪尔达尔对货币均衡论作了大量的修正、阐述与改进。
货币均衡论与货币中性论同是研究货币与经济均衡的问题,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同样以魏克赛尔为首创者的货币中性论,旨在指出物物交换经济中的均衡趋势,即根据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对价格均衡趋势 “在货币经济中将仍然起作用” 的条件,而货币均衡论并不与这些条件相联系,而是与一种中性货币的支持者们从未试图去解释、也更少被看作经济政策准则的均衡条件相联系的。
货币均衡论的基本观点是:
❶货币数量论用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是因为它们都没有将货币当作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来对待,这也正是古典的和新古典的价值理论排斥货币理论的原因之所在,并由此造成经济理论的两分法局面。魏克赛尔指出,货币面和实物面同是统一的经济体系运转的两个不同侧面,二者是截然不可分的,对物物经济的研究离不开货币分析。货币数量论的结论也只有在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条件下,比如在 “无信用的纯粹现金制度” 的极端情况下才会是正确的。在信用经济条件下,流通速度成为一个变量,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可能存在确切的关系。
❷在 “纯信用经济” 的假定前提下,货币作为一种信用给予或接受,其数量内生地由对货币的需求决定,因而不再具有直接决定物价的力量。货币在媒介商品交易的同时,还要媒介资本借贷,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进而引起经济发生累积性波动。这种累积性波动的过程也就是经济的动态失衡过程,它是由货币的动态失衡所引起的。因此,经济均衡的关键还在于货币均衡。
❸货币失衡的原因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当二者发生背离时,会刺激企业家进行投资或负投资,这将导致总货币供求关系的转变; 在产出既定的假定下,这一转变将使货币价格发生变化,引起经济发生向上或向下的累积波动。
❹通过正常利率恢复货币均衡。所谓正常利率,它必须符合下述三个条件: 第一,等于自然利率或实际利率; 第二,使预期的投资等于预期的储蓄; 第三,保持物价水平稳定。
E·林达尔对 “正常利率” 提出种种责难,他指出,关于货币均衡的第一个条件,不应该将贷款利率 (货币利率) 视为 “正常” 利率,因为实际利率 (即交换价值的生产率,林达尔定义为: “预期的未来产品价值……同已投资的价值间的关系”) 的水平不可能与贷款利率无关而独立决定。由于投资需求——从而投资的价格受贷款利率的影响,实际利率总是存在着参照前者而调整的趋势。于是,当贷款率保证了预期投资价值与预期储蓄价值的均衡时,实际利率与该水平的贷款利率的含义相同——此即魏克赛尔的第二个均衡条件。然而,就贷款利率水平代表了唯一的均衡利率而言,甚至它也是不 “正常” 的,因为由贷款利率的任何变动所造成的投资的变化,都经常会被经由物价水平变化继之产生的在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出现的收入分配的变化所抵消。这样,第二个条件在与价格水平的不同变化相联系的不同的贷款利率下都能实现。为此,林达尔提出 “中性利率”概念而抛弃魏克赛尔第三个条件中的正常利率概念。所谓“中性利率”,指对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化,而不是对它的恒定不变保持中性的贷款利率。然而,林达尔知道,由于预期不同而界定与之相联系的价格水平时存在着困难,由于可能有多种长短期贷款利率的组合对价格水平保持中性,即使中性利率这一概念也仍然会存在缺陷。因此,他事实上已决定完全不使用正常利率的概念,而将自己限于只是去揭示 “不同的利息水平……导致价格水平的不同动态”。
缪尔达尔则在驳斥林达尔对魏克赛尔的批评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 “正常利率”的概念关于货币均衡的第一个条件,缪尔达尔指出,实际利率可以被当作决定正常贷款利率的独立实体来处理。应该承认,具体化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表中的不同的实际利率,的确是独立于当期贷款利率的实体。但是,除非知道了相应的储蓄表,否则,仅仅依靠投资表是不可能 “找出任何确定的、对贷款利率有决定性影响的实际利率”,亦即不可能确定正常利率。于是,魏克赛尔的第一个条件只能从第二个条件中推出。或者说,第一个条件的决定有赖于第二个条件。缪尔达尔对第一个条件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一种观点: 实际利率和贷款利率的相等作为一个决定投资而不是货币均衡的条件,可以用来 “解释资本市场上的均衡为何和怎样得到保持或得不到保持的。”这就是说,第二个条件是否实现,现在成了货币均衡的唯一准则。为此,缪尔达尔通过一个事前/事后模式对之进行了系统分析。关于第三个条件,缪尔达尔断言: 货币均衡由更为基本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条件决定,而不由稳定的价格水平决定。全部货币价格均匀的变动,既不会改变投资,也不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均衡,因为货币总量会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然而,在现实中,价格水平的变动并非均匀的,因此,即便第三个条件在决定货币均衡时不再重要,但它也能被当作旨在恢复被破坏了的货币均衡的货币政策标准来使用。缪尔达尔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而意味着因易变的价格(如资本价值)顺应于较有粘性的价格 (如工资) 而造成的经济周期的和缓。这一点,可以通过稳定 “那些自身呈粘性的价格的指数”来实现。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稳定工资而听任资本价值变动。对于以投资减少和失业增加为特点的货币非均衡状态,缪尔达尔指出,通过一项得到财政政策支持的货币政策可以遏止此类衰退过程并使均衡得到恢复,这项政策首先要把资本价值提高到粘性工资的水平,因而阻止后者的下降。如果不这样做,它的下降就会使衰退更形恶化——正如稳定资本的价值或稳定任何易变价格的指数所将造成的情况一样。
货币均衡论monetary equilibrium
研究货币经济中宏观经济均衡得以实现的条件,以及均衡不能实现即货币非均衡的后果的一种理论。
货币均衡化的主要代表是瑞典经济学家K·魏克赛尔,他在1898年的《利息与物价》和1906年的《政治经济学讲座》第2卷“货币”篇中系统阐述了货币均衡论的基本思想。20世纪30年代,E·林达尔和G·缪尔达尔对货币均衡论作了大量的修正、阐述与改进。
货币均衡论与货币中性论同是研究货币与经济均衡的问题,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同样以魏克赛尔为首创者的货币中性论,旨在指出物物交换经济中的均衡趋势,即根据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对价格均衡趋势“在货币经济中将仍然起作用”的条件,而货币均衡论并不与这些条件相联系,而是与一种中性货币的支持者们从未试图去解释、也更少被看作经济政策准则的均衡条件相联系的。
货币均衡论的基本观点是:
❶货币数量论用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是因为它们都没有将货币当作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来对待,这也正是古典的和新古典的价值理论排斥货币理论的原因之所在,并由此造成经济理论的两分法局面。魏克赛尔指出,货币面和实物面同是统一的经济体系运转的两个不同侧面,二者是截然不可分的,对物物经济的研究离不开货币分析。货币数量论的结论也只有在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条件下,比如在“无信用的纯粹现金制度”的极端情况下才会是正确的。在信用经济条件下,流通速度成为一个变量,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可能存在确切的关系。
❷在“纯信用经济”的假定前提下,货币作为一种信用给予或接受,其数量内生地由对货币的需求决定,因而不再具有直接决定物价的力量。货币在媒介商品交易的同时,还要媒介资本借贷,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进而引起经济发生累积性波动。这种累积性波动的过程也就是经济的动态失衡过程,它是由货币的动态失衡所引起的。因此,经济均衡的关键还在于货币均衡。
❸货币失衡的原因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当二者发生背离时,会刺激企业家进行投资或负投资,这将导致总货币供求关系的转变;在产出既定的假定下,这一转变将使货币价格发生变化,引起经济发向上或向下的累积波动。
❹通过正常利率恢复货币均衡。所谓正常利率,它必须符合下述三个条件:第一,等于自然利率或实际利率;第二,使预期的投资等于预期的储蓄;第三,保持物价水平稳定。
E·林达尔对“正常利率”提出种种责难,他指出,关于货币均衡的第一个条件,不应该将贷款利率(货币利率)视为“正常”利率,因为实际利率(即交换价值的生产率,林达尔定义为:“预期的未来产品价值……同已投资的价值间的关系”)的水平不可能与贷款利率无关而独立决定。由于投资需求——从而投资的价格受贷款利率的影响,实际利率总是存在着参照前者而调整的趋势。于是,当贷款率保证了预期投资价值与预期储蓄价值的均衡时,实际利率与该水平的贷款利率的含义相同——此即魏克赛尔的第二个均衡条件。然而,就贷款利率水平代表了唯一的均衡利率而言,甚至它也是不“正常”的,因为由贷款利率的任何变动所造成的投资的变化,都经常会被经由物价水平变化继之产生的在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出现的收入分配的变化所抵消。这样,第二个条件在与价格水平的不同变化相联系的不同的贷款利率下都能实现。为此,林达尔提出“中性利率”概念而抛弃魏克赛尔第三个条件中的正常利率概念。所谓“中性利率”,指对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化,而不是对它的恒定不变保持中性的贷款利率。然而,林达尔知道,由于预期不同而界定与之相联系的价格水平时存在着困难,由于可能有多种长短期贷款利率的组合对价格水平保持中性,即使中性利率这一概念也仍然会存在缺陷。因此,他事实上已决定完全不使用正常利率的概念,而将自己限于只是去揭示“不同的利息水平……导致价格水平的不同动态”。
缪尔达尔则在驳斥林达尔对魏克赛尔的批评的基础上,重新表述了“正常利率”的概念关于货币均衡的第一个条件,缪尔达尔指出,实际利率可以被当作决定正常贷款利率的独立实体来处理。应该承认,具体化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表中的不同的实际利率,的确是独立于当期贷款利率的实体。但是,除非知道了相应的储蓄表,否则,仅仅依靠投资表是不可能“找出任何确定的、对贷款利率有决定性影响的实际利率”,亦即不可能确定正常利率。于是,魏克赛尔的第一个条件只能从第二个条件中推出。或者说,第一个条件的决定有赖于第二个条件。缪尔达尔对第一个条件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一种观点:实际利率和贷款利率的相等作为一个决定投资而不是货币均衡的条件,可以用来“解释资本市场上的均衡为何和怎样得到保持或得不到保持的。”这就是说,第二个条件是否实现,现在成了货币均衡的唯一准则。为此,缪尔达尔通过一个事前/事后模式对之进行了系统分析。关于第三个条件,缪尔达尔断言:货币均衡由更为基本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条件决定,而不由稳定的价格水平决定。全部货币价格均匀的变动,既不会改变投资,也不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均衡,因为货币总量会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然而,在现实中,价格水平的变动并非均匀的,因此,即便第三个条件在决定货币均衡时不再重要,但它也能被当作旨在恢复被破坏了的货币均衡的货币政策标准来使用。缪尔达尔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而意味着因易变的价格(如资本价值)顺应于较有粘性的价格(如工资)而造成的经济周期的和缓。这一点,可以通过稳定“那些自身呈粘性的价格的指数”来实现。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稳定工资而听任资本价值变动。对于以投资减少和失业增加为特点的货币非均衡状态,缪尔达尔指出,通过一项得到财政政策支持的货币政策可以遏止此类衰退过程并使均衡得到恢复,这项政策首先要把资本价值提高到粘性工资的水平,因而阻止后者的下降。如果不这样做,它的下降就会使衰退更形恶化——正如稳定资本的价值或稳定任何易变价格的指数所将造成的情况一样。
货币均衡论
关于货币利率或自然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物价水平,最终促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趋于一致,实现经济均衡的理论。该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1851~1926年)创立,并得到K·G·缪尔达尔(1898~1987年)的继承和发展。
威克塞尔的货币均衡论 威克塞尔认为,货币利率就是金融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利息率。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供给相一致时的利率,这个利率“大致相当于新创造的资本预期收益的利息率”(威克塞尔《演讲集》第2卷1935年伦敦第193页)。它等于不使用货币而一切借贷都由实物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利率。在威克塞尔看来,由于自然利率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经济情况下都存在的均衡利率,它既不使物价上涨也不使物价下跌,而是使投资和储蓄保持均衡状态的利率。因此,维持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一致,从而实现货币均衡就主要取决于货币利率。如果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预期利润率),企业家将感到投资有较大的收益,从而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家对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所造成的价格上升,必然会增加原材料生产者、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的收入。在货币利率较低的情况下,人们收入的增加不会增加储蓄而只能带来消费品的需求增加,结果,资本品和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从而物价的上升,导致了经济的扩张,这个扩张过程一直会持续到因储蓄不足和资本的需求过大而使货币利率上升;或者因工资和租金上升而使资本预期收益下降,企业家不愿意增加投资,导致自然利率下降到使投资与储蓄相适应的新水平,从而最终促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经济趋于均衡为止。相反,如果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则会导致经济的收缩,这个收缩过程一直会持续到因储蓄过剩,资本供给过多,资本需求过少而使货币利率下降;或者因工资和租金减少而使资本预期收益上升,企业家愿意增加投资,导致自然利率上升到使投资与储蓄相适应的新水平,从而最终促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经济趋于均衡为止。威克塞尔认为,当货币均衡实现,经济趋于均衡时,不仅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平衡,物价稳定,而且储蓄量等于投资量。不管是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所造成的价格下跌,还是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所导致的物价上涨,都将对经济产生危害。价格上涨不仅不利于固定的货币收入者,而且容易导致经济危机。物价下跌的严重后果则是失业增加,工资降低,以及工人和一般小市民的税收压力将更加沉重。所以,威克塞尔特别强调维持货币均衡,实现物价稳定。
在威克塞尔看来,维持货币均衡有三个条件,
❶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
❷对资本的需求与资本的供给相等,即投资与储蓄相等。
❸维持一个稳定的物价水平,特别是消费价格水平。第一个条件与第二个条件具有一致性,因为只有货币利率恰好使得投资与储蓄相等时,这时的货币利率才与自然利率相一致。第三个条件也与第一个条件相联结。至于如何实现这三个条件,从而建立和保持货币均衡,威克塞尔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他首先把促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趋于一致的货币政策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利率变动影响货币均衡的关键不在于利率的绝对水平,而是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相对水平。由于银行无法事先知道确定的自然利率,因此,当前的价格水平就是衡量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的可靠标准。在他看来,“只要价格没有变动,银行的利率也不变动。如果价格上涨,利率即应提高;如果价格下跌,利率即应降低;以后利率即保持在新的水平上,除非价格发生了进一步变动,要求利率向这一方或那一方作进一步的变动。”(威克塞尔《演讲集》第2卷1935年伦敦第152页)。对于政府当局来说,他认为应当制定一种既为大多数银行所接受,又能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的贴现政策。他还认为,在一个开放经济中,贴现政策还应考虑国际贸易、支付差额以及汇率对利率的影响。他建议各国采取合作的政策,彼此协调,统一行动。此外,他还主张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道义劝说,”使商业银行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以适当的方式为公众提供一个流通的媒介,从而稳定物价水平。威克塞尔还指出,货币政策并不是实现货币均衡的唯一手段,如果调节利率不能使投资与储蓄相等,则必须依靠公共投资政策。他认为,由于企业家无法完全把握企业经营的好坏,因而在资本利用上总带有风险性,这使利率对投资的实际影响很可能具有不确定性。此外,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储蓄也并不一定都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变动无法使投资与储蓄趋于一致,因而需要采用“联合努力的”公共投资来代替“个别的”投资,以促进投资与储蓄的一致,威克塞尔还认为,在较长时期内,由于社会各阶层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相对份额的变化将会影响投资和储蓄的比例,影响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关系。因此,维持货币均衡还须考虑资本和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变化趋势。他认为,当技术不变而投资增加时,企业家的资本收入的比重会下降,并引起储蓄不足;当技术进步而对劳动的需求落后于资本的增长时,劳动收入的比重将下降,并引起消费品需求减少。资本和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相对份额的这两种变化趋势都会不利于货币均衡。因此,他主张由政府来进行收入再分配,并确保物价稳定,以保证投资者有一定的收入,劳动者有一定的储蓄。
缪尔达尔的货币均衡分析 瑞典学派的另一位经济学缪尔达尔认为,威克塞尔研究货币均衡采用的是一种比较静态的方法,即在“静态的经济”中,把两个均衡状态进行比较,研究均衡实现和消失的原因。在他看来,这种方法忽视了从这一均衡到另一均衡的时间因素,他认为应该把时点与时期分开。在某一时点上的均衡是暂时的、静态的均衡,而从一个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均衡则是动态的、长期的均衡。缪尔达尔在“接受威克塞尔货币理论的根本特点,并在假定他的说明基本上是正确的这一前提下,”(缪尔达尔《货币均衡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1页)发展了静态货币均衡体系,建立了动态货币均衡体系。他把收入、成本、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变量区分为“事前的”与“事后的”两类。“事前的”是指分析期间开始时的预计数值,“事后的”是指分析期间结束时的实现数值。他利用这两个概念说明货币均衡的条件,说明投资与储蓄如何从“事前的”分离趋势发展为“事后的”均衡。
缪尔达尔认为,威克塞尔在静态经济中所提出的三个货币均衡条件自然容易说明,并且全都满足。但是,在动态经济中,物价稳定并非货币均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只有用各种市场的绝对价格水平,而不能用一种价格水平或各种价格水平关系来说明货币均衡,而绝对价格水平完全一致的变动并不会扰乱第二个货币均衡条件。基于这一点,他认为,要保持货币均衡,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就必须使灵活的价格适应粘着的价格的绝对水平。
在缪尔达尔看来,所谓“自然利率”,是指实际资本的收益率或企业的预期利润率。而代替“自然利率”的是计划投资的收益率(计划实际投资的净收益与计划投资的生产成本之比)。出于实用的考虑,他又用现有实际资本的净收益和现有实际资本的再生产成本去分别代替计划实际投资净收益和计划投资的生产成本。而现有实际资本的净收益=整个经济的总收益B一属于参与合作的生产手段的总营业成本;M-预期折旧减升值的价值变动D。这样,全部经济的实际投资收益率(即自然利率)Y2=〔B-(M+D)〕/R2。为此,缪尔达尔把威克塞尔的第一个均衡条件表述为:
i=Y2=〔B-(M+D)〕/R1
i为市场利率(即货币利率),R
1表示整个经济现有实际资本的再生产成本。他还认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1和Y2无法为经验所确定,因此,“货币均衡条件可以表述为现有实际资本的资本价值(C
1)与它的再生产成本(R
1)二者均等的条件。”(同上书,第63页)。但是,在动态经济中,货币均衡的标准并不是利润界限(C
1-R
1)为O,而是刺激能够由可供利用的自由资本来维持投资的利润界限。因此,他把威克塞尔的第二个均衡条件表述为:R
2=W=(S+D),即实际投资总额R
2与可供利用的自由资本总值W相等,也就是等于储蓄S加上实际资本预期价值变动总额D(即实际资本预期减少的价值一一折旧减去预期增加的价值一一增殖)。在缪尔达尔看来,由于第一个条件要以第二个条件为前提,因此,他认为,要实现这两个条件,从而维持货币均衡,必须通过推行信用政策、贴现率和信用限制来调整C
1和R
1的关系,以满足R
2=W的条件。
他认为,储蓄与投资的分离趋势要发展成为事后的平衡,必须经过不能列入事前计算的三种得益与损失这两个纯粹动态的因素。三种不同的收益与损失是:
❶资本的得益与资本损失。这是由于企业家对于未来收益和成本的预期有了变化而引起。
❷收入和成本中的得益与损失。它们是实际实现的收益和成本与以前预期估计价值的差额。
❸投资得益和投资损失。这是新构成的实际资本已经实现的价值与其预期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异。在缪尔达尔看来,由于第一种得益与损失是现有实际资本的资本价值的变化,它在开始时就提高或降低了资本的帐面价值。因此,这些资本得益与损失不能代表W与R
2二者之间事前差异的事后补偿。而第二种得益与损失就不同了,由于它们在事后的计算中是被当作收益和成本构成因素,因此可以弥补R
2与W的事前差额,在威克塞尔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的经济扩张中,这种得益往往超过损失而被事后算作储蓄。结果,事后计算的储蓄大于事前计算的储蓄,其差额可以补偿事前计算的W小于事后计算的已经投资的W(即R
2)的差额。相反,在经济收缩过程中,所发生的损失则可以由事前计算的W大于事后计算的已投资的W的差额来补足。他还认为,在某种程度上,W与R
2的平衡还可以由投资得益与损失来实现。在投资得益与损失中,由于新构成的实际资本的资本价值和它的实际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被计入R
2=W的两边,因此,该差额对于W与R
2的事后平衡没有直接影响,但实际资本的预期生产成本与实际实现成本之间的差额则能促使R
2与W的事后均衡。在经济扩张过程中,由于价格的上升,该差额通常为正值,即意味着已实现的W需求大于预期W需求的投资损失,该损失必须由收入和成本的得益所带来的事后计算的储蓄增加弥补。相反,如果发生经济紧缩,实际资本的预期生产成本小于实际实现成本的得益则可以补偿收入和成本的损失所产生的储蓄减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