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货币分析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1970年前后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R·A·蒙德尔和加拿大经济学家H·G·约翰逊(1923—1977年)。 Md=f(Y,P,r) 一国的货币供给(Ms)分成两部分:(1)国内创造部分(D),这是通过银行体系所创造的信用。(2)来自国外部分(R),这是经由国际收支所获得的盈余(国际储备): Ms=D+R 移项可得:R=Ms-D 假定在长期中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即:Md=Ms 由此可以得出货币分析法最基本的方程式:R=Md-D 它强调国际收支对储备的影响,国际收支差额意味着官方储备的增减,它等于本国货币需求减本国银行系统所创造的货币。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的流失)是由国内货币供给过多引起的;国际收支顺差(国际储备的增加)是由货币需求过度造成的,所以国际收支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因为货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储备项目”(“平衡项目”)的变化,而国际储备的变动会影响国内外的货币供给。所以货币分析法只分析所谓“线下的”项目,即平衡项目,而把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放在首位。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平衡是指自主性项目(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达到平衡,即所谓“线上的”项目的平衡,而储备项目没有变化。储备货币国只要遵守货币主义者所谓的“单一规则”,将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稳定在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的同一水平上,就能经常保持各国国际收支的稳定,不会发生储备的移动。在浮动汇率制下,没有储备转移情形,货币供给完全是在各国金融当局的控制之下。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各自的货币供给的增长与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是否相等。如果相等,汇率不变,如果不相等,差距大的一国货币汇率下浮,差距小的一国货币汇率上浮,于是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平衡。货币分析法对贬值的基本看法是: ❶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贬值意味着商品价格的变动,贬值国的国内价格上涨;升值国的国内价格下跌。 ❷物价变动意味着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化,贬值国的余额减少,因而压缩支出,升值国的余额增加,因而扩大投资和消费。 ❸实际现金余额的变化将通过贸易差额而逐渐消失,即由贬值国的贸易盈余补充短缺的现金余额,由升值国的赤字压缩过多的现金余额,从而恢复均衡。 理论渊源 由此看来,货币分析法实际上是休谟于1752年提出的“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的改进与发展。在休谟机制中,货币全部是由贵金属构成的,一国获取或丧失贵金属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赤字。于是他以货币数量说为依据,描绘了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达到均衡的过程。货币分析法则以当前国际货币制度为背景,通过货币供给和汇率的变动,国际收支同样会自动达到平衡。这样,各国就可以根据国内需要来执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而不必考虑国际收支问题。但是,货币分析法突出地把货币供给区分为国内起源和国外起源。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国银行体系既能创造信用,也能收缩信用。在既定的货币需求下,金融当局需要决定的是,这一需求究竟是靠国内来源(银行体系创造信用)还是靠国外来源(国际收支盈余)来满足。这就取决于一国的国内经济政策。 局限性 货币分析法的主要缺陷在于: ❶它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决定的,而把收入水平、支出政策、贸易条件和其它实物因素看成是次要的,它们只有通过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发生作用。这就把国际经济的因果关系颠倒了。 ❷它假设的前提,在长期内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当稳定的,因而是一种长期理论,但在短期内,货币需求并不是很稳定的,这就使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弹性分析法 国际借贷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