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cái zhèng xué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的科学。1899年姚锡光《东瀛学校举概》:“高等商业学校……本科功课为商业文、商业算术……机器工学、商品、商工地理、商工历史、度支学、统计学、财政学、民法、商法、商业学、商业实践、体操。”1899年丁鸿臣《游历日本视察兵制学制日记》下卷:“本科课如豫科而加商品、商工地理、商工历史、经济学、统计学、财政学、民法、商法、国际法、商业学、兵操、商业实践诸学。”1899年《清议报》六册《爱国论》:“西国学校所教致用之学,如群学、国家学、行政学、资生学、财政学、哲学各事,凡有志于政治者皆不可不从事焉。” 财政学cái zhèng xuéфин нсы财政学政治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各社会形态下国家以价值形式分配社会产品的规律性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国家通过价值形式组织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国家财政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的规律性,揭示各历史阶段财政的特殊本质,探索尚未被认识的财政领域。它是一门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财政学理论的不同流派,它们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制度的制订起了重要作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财政学,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各种财政现象的本质及规律性,以指导财政工作更好地为巩固国家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服务。 财政学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的欧洲,随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在财政学产生以前,已经存在着主要研究宫廷理财的“官房学”,财政学继承了“官房学”中的一些理财思想,并把财政问题提高到国家与经济的关系高度来研究,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威廉·配第的《赋税论》和《政治算术》是最早从经济生活的内部联系上阐述资本主义财政问题的著作。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地租、利润、税收、公债等经济和财政范畴,尤其是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比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财政理论,从而创立了资产阶级财政学。斯密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把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私人经济活动看成是一种自然秩序,他认为政府的活动并不创造物质财富,属于非生产性劳动。因此,应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尽量缩小自己的职能,只要能像“守夜人”那样,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不受侵犯就行了,与此相适应,政府的开支也要压缩到最低限度,实行“廉价政府”。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困扰着资本主义经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财政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为了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摆脱经济危机,必须由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大量发行公债,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投资,扩大生产,提高有效需求。继凯恩斯之后,有所谓“新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流学派”等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经济情况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并提出新的理论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危机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但由于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不仅不能使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危机,反而使它们陷入了不断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滞胀”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把财政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置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国家学说,揭示了税收、公债、国家预算等财政范畴的性质和内容,揭示了财政这一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的实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国家的性质不同,研究财政理论的目的、任务也完全不同。资产阶级不同学派的财政学理论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它们是资本主义国家制订财政政策和财政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主义财政学的任务,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财政学的一般原理,总结研究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工作的基本经验,探讨和揭示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以及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同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诸如社会主义财政与经济关系的规律性,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以及财政收支之间的规律性、财政与信贷、物资之间综合平衡的规律性,社会主义财政政策和收支活动同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规律性,等等,为社会主义财政实践提供理论依据,讲究生财、聚财、理财之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财政学是财政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它与税收学、国家预算管理学、财政史、财政思想史等共同组成完整的财政学科体系。 财政学Finance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的科学。17—18世纪,德国称为“官房学”。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发表,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确立和财政学的形成,其中心思想是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认为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开支应压缩到最低限度,并对公债持否定态度。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认为经济危机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的财政经济政策,扩大财政开支,大量发行公债,以增加有效需求。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其他学派归咎于凯恩斯主义,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反对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从此,在西方形成了主张国家干预和反对国家干预的诸多学派。 财政学研究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财政分配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财政是国家为了维护和加强上层建筑,巩固和发展生产方式,依据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有了剩余产品和分配上的差别,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后才产生的,它是国家与经济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由于国家据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所执行的财政政策和建立的财政制度是不同的,所形成的财政分配关系也有着不同的特性。 财政学以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分配活动为研究领域,以财政分配过程及其所反映的分配关系为研究对象。学科的任务是研究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阐明财政运动的规律性及其在不同社会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 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统一的观点,研究财政与国家的关系,揭示财政的特性和规律,阐明财政分配的原理;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再生产的两个方面,研究财政与经济的关系,阐明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联系不同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研究和阐明财政运动的规律性及其表现形式; 研究财政诸范畴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原理。 财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就曾经有过不少的理财家和政治思想家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财政思想。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财政思想只是停留在朴素的认识阶段。作为一门完整理论体系的财政学,则是在生产力和科学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才形成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年),在《赋税论》(《A Treatise of Taxesand Contributions》,1662)中,对财政问题的研究开始由流通领域转入到生产领域,认为财政的源泉在于劳动和土地,提出了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著名论断,初步揭示了财政的经济实质,从而为财政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随后亚当·斯密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系统地论述了财政收支,租税理论和公债理论,创立了资产阶级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对此,恩格斯曾作过历史的评价: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Nations》)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在这以前,全部财政学都纯是国家的; 国家经济被看作全部国家事务中的一个普通部门,从属于国家本身。接着李嘉图又进一步把财政学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以后很长时期的财政学都维持着亚当·斯密的财政学理论体系。如本世纪初英国道尔顿(Hugh Dalton) 的 《财政学原理》(《Principles of Public Finance》)以及我国三十年代尹文敬的 《财政学》,大致都是按绪论、支出、收入、公债等篇建立财政学的体系。 在本世纪初,我国致力于财政学研究的学者就比较多,在“五四”运动前,已有十余部财政书籍问世。出现了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所未有的盛况。以 《财政学》命名的,推黄可权1907年编译的为最早,但内容简单。二十年代陈启修出版的《财政学总论》(1924),流传较广,十年间发行了7版。李权时的《财政学原理》,何廉、李锐合写的《财政学》和尹之敬的《财政学》是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三本大部头较为畅销的财政学著作。影响较大的为尹文敬之作,直到建国前仍是较有参考价值的财政学专著。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无产阶级的财政理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与资本主义财政的比较中,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实践活动作了理论概括,于是从一般财政学中独立分化出了社会主义财政学。 科学地研究财政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及其分配规律的理论表明,作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特定部分的财政分配,在任何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里,都是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都体现着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从而在政治上也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一深刻揭示为认识财政的经济实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根本上冲破了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在认识财政本质时所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使财政学升华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社会再生产原理,是进行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同时又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不论哪一方面的再生产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作为社会再生产中分配环节特定部分的财政分配,都要受再生产规律的制约,任何社会下的财政分配都是如此,只不过由于不同生产方式的生产目的不同,财政分配所采取的形式和实现的方式不同而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的一定水平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在探索财政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时,必须透过财政现象,深入到经济生活中去,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制约财政发展变化的经济条件,否则就会陷入唯心史观的泥坑。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表明,国家这一上层建筑其性质和职能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相应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但是国家作为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不能不对其经济基础发挥强大的能动作用,或是促进其巩固发展,或是阻碍破坏其巩固发展。作为国家作用于经济的强大经济杠杆的财政分配不能不体现国家的职能。在国家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如果离开国家及其职能作用,去研究财政的职能作用,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必然会导致纯客观主义的错误。 为了繁荣和发展我国财政科学,财政部于1957年成立了财政科学研究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成立了中国财政学会,各省市也相应建立了财政研究机构和成立了财政学会。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财政科学研究的网络系统。全国性的理论刊物主要有《财政》、《财政研究》,其他经济学术刊物也刊载财政科学的研究文章。在广泛深入的群众性理论研究中,许多财政理论问题取得了重大突破,对指导我国的财政实践活动起了重大作用。 阅读书目: 《财政学》(初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教研室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出版;《财政学》许毅等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年第1版。 〔参〕社会主义财政学 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私人部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混合物品/使用费/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公共经济学/混合经济/公共财政/“搭便车”问题/公共需求论/财政交换说/财政牺牲说/财政能力说/社会政策说/林达尔均衡理论/功能财政/财政乘数/拉弗曲线/财政职能/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代际分配/市场缺陷/竞争失灵/外部成本/信息失灵/政府计划机制/政府缺陷/公共管制/公共选择理论/公用事业定价/福利经济学/基尼系数/贫困指数/收入再分配/一人一票原则/多数通过原则/公平与效率交换关系/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均主义/税收/税收成本/征管成本/缴纳成本/税收的效率损失/中央税和地方税/课税主体/纳税人/买方税与卖方税/课税对象/所得税/商品流转税/财产税/增值税/赠与税/遗产税或继承税/直接税和间接税/税率/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课税环节/税制结构/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从量税和从价税/税收原则/受益原则/能力原则/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均等牺牲/税收中性/中性税收与扭曲性税收/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超额负担/总额税/哈伯格三角形/补偿的需求曲线/校正税/受益税/税收归宿/税收转嫁/税收分散转嫁理论/前转嫁和后转嫁/税收负担/税基/税收指数化/税收弹性/税收资本化/税式支出/消费支出税/最优税收/优化税收理论/税收激励/课税的宣布效应/双重课税/所得分解/所得转移/资本收益/资本税/公司所得税/应税利润/公司税的福利成本/消费税/税收豁免/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盈亏互抵/优惠退税/优惠税率/税收饶让/税收缓课/税收流亡/避税和逃税/国际税收/资本输出中性/资本输入中性/税收管辖权/税收歧视/国际双重课税/直接抵免/间接抵免/税收饶让抵免/关税/边界税收调整/国际避税/国际避税地/国际税收协定/瓦格纳法则/皮科克和魏茨曼分析/政府支出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政府支出的分配影响/购买支出/最低保障收入/负所得税/财政补贴/国库券/预付税款券/李嘉图等价定理/固定收益出售方式/公募拍卖方式/直接销售方式/连续经销方式/隔代分配/统一债券/预算/财政年度/预算编制/零基预算/统一预算/财政赤字/充分就业盈余/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目标/非选择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补偿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平衡预算/充分乘数/适应性预期/财政联邦主义/财政分权制/多样化原则/效益与成本对等原则/资源配置的区域中性原则/辖区间外溢/财政均等化拨款/纵向失衡/课税分享/一般税收补助/有条件补助/税收分享制/定项补助/总额补助/收入调整 ☚ 程序交易 公共部门 ☛ 财政学 财政学研究不同类型国家及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规律性的学科。通常认为财政学成型于1776年。财政学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若干分支学科。如以研究财政及财政思想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可分为中国财政史、外国财政史、中国财政思想史、外国财政思想史等分支学科;以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财政客体为研究对象,可分为资本主义财政学和社会主义财政学; 以不同财政分配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可分为国家预算学、国家税收学、财政管理学、税收管理学等。财政学是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而独立出来的。早在17和18世纪,重商学派、官房学派及重农学派都把研究领域扩展到财税基础理论。如重商学派论述了消费税的课征; 官房学派叙述了财政收支、财政管理及财产税等问题; 重农学派阐发了只有土地提供纯产品,而应征收土地纯产品单一税的理论。但对财税问题有系统研究的当推资产阶级占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及亚当·斯密。前者在其主要著作《赋税论》和《政治算术》中,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领域,从经济生活内部联系的角度分析财政租税问题;后者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五篇中,列举了支出、收入和公债,开始形成财政学的体系。随后,资产阶级财政学者强调财政学是研究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互适应的学问; 是征收、使用和管理公共财富以及如何管理货币资金的知识等,逐步形成由支出、收入、公债、预算四部分组成的所谓“四分法”财政学体系。早期的财政学适应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主张尽力减少国家干预,节省政府开支,减轻租税课征,同时对财政经济领域中的封建特权和垄断作了抨击。20世纪30年代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庸俗派的财政经济理论取得了统治地位。他们的主张是,以扩大政府财政开支、实行赤字财政,执行通货膨胀政策,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等手段来刺激私人投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凯恩斯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论”等形形色色的财政理论。资产阶级财政学虽然也研究财政收支分配,讲求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强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但基于资产阶级统治者的利益,讳言财政的阶级倾向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公开阐明财政与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者剖析了国家财政所反映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财政的实质,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租税、公债、国家预算等财政范畴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财政学。马克思主义财政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 增加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和途径。(2) 社会主义财政和财务管理要利用价值规律,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3) 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4) 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财政学在我国的出现较晚,最早是清代钱恂所写《财政四纲叙》 (1903年),分别就租税、货币、银行、公债四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后多为西方财政学的译著或按照西方财政学体系所撰写的财政学。这种情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财政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财政经济科学的不断繁荣,财政学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表现为,财政学的内容重点从经济到财政,进行了更新; 财政学的体系突破了收、支、管的框架,增加了财政调节、财政平衡、财政效益、财政体制等一系列新内容; 财政学的研究也注入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新兴学科的理论。 ☚ 财政思想 财政理论 ☛ 00001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