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贞一斋诗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贞一斋诗说 贞一斋诗说诗话著作。清李重华撰。李重华(1682—1754),字实君,号玉洲,江苏吴江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贞一斋集》。《贞一斋诗说》一名《玉洲诗话》,一卷,分论诗答问和诗谈杂录两部分。李重华论诗善于吸取众家之长而深受叶燮影响;至其所得,又与赵执信为近;而对当时沈德潜、袁枚之争,又能调停于格调、性质二说之间,殊无偏废。书中提出音、象、意三者为作诗“三要”,“三要”中尤以音为首要,因为音是“象”(诗体形式)的主要成分:“物有声即有色,象者,摹色以称音也”;而“意”又无从确指,“难以言传,其能者常在有意无意间”。作者在回答“三者孰为先”的问题时明确指出:“意立而象与音随之,余所以先论音,缘人不知韵语由来,则缀辑牵合,举谓之诗,即千古自然之节胥泯焉;若悟其空中之音,则取象命意,自可由浅入深。故指示初学,音特居首也。”这段话表明了作者论诗由音调入的立场。书中又认为精通音律者甚至可以从音调细辨出各位大家、名家之区别:“就唐人言之,音律元非一种。大家名家,各自为调。且如李杜篇什,甫闻謦欬,便易分别谁某;其馀凄锵磊落者,细玩之都具本来面目。”作诗须从音调入手,读诗亦然:“欲识诗篇工拙,先听吟咏合离,此最是捷径法”,“盖古体须顿挫浏漓,近体须铿锵宛转,二者绝不相蒙”。《贞一斋诗说》中的创作论、诗体论和鉴赏论,就这样由“音调”一以贯之,虽然全书内容尚不止音调一义。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 宋诗纪事 玉洲诗话 ☛ 贞一斋诗说 《贞一斋诗说》一卷,李重华撰。……重华与沈德潜、袁枚同时,而其论诗既不如沈氏之拘,也不同袁氏之放,本之性灵,润以格律,能于二家外别树一帜,亦豪杰独立之士。其论诗宗旨虽出于张匠门,而与叶燮同里,又深受叶氏影响。至所自得,又与赵执信相近,故能尽吸诸家之长而无其偏执。书中如最忌轻薄诸条,近于暗斥袁枚,而袁氏《随园诗话》反多称引其说,甚至有直袭其语,攘窃以为己有者,可见对于袁枚诗论互有异同之处。又其论诗大旨虽略同叶燮,而时多新见,每为叶氏所未及,也比《说诗晬语》之多用师说者为胜。 贞一斋诗说 贞一斋诗说清·李重华撰。一卷。一名 《玉洲诗话》。重华(1682—1754),字君实,号玉洲。吴江 (今属江苏) 人。雍正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诗答问三则》,综述诗理; 后一部分《诗谈杂录》,则掇拾琐语。此书论诗、本之性灵,润以格律,避免性灵、格调说的偏执,而吸收其各自长处。同时,既深受叶燮之影响,又与赵执信相近; 但也时多新见,为其二人所末及。论诗强调“神”、“气”,即要求诗歌创作首重“风骨”,认为“风含于神,骨备于气”,诗歌长处就在于神气的相互为用。而神气之所从本,亦风骨之所从来,皆从人的性情中出,主张创作以“陶冶性灵为先”。同时对诗歌创作中的天分与学力、情与理的关系颇能辨证地分析,否定传统的偏执一端的看法,很有借鉴意义。有 《昭代丛书》 本,《清诗话》本。 ☚ 一瓢诗话 论文偶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