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贝多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贝多芬1770—1827Ludwigvan Beethoven

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的平民家庭。其父是波恩教堂合唱队和选帝侯剧院的歌手。自幼在其父亲严格训练下学习音乐。因家贫没有读完中学,1789年到波恩大学旁听。早年深受思想进步的音乐家和启蒙运动的影响,热情向往法国革命,一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1792年定居维也纳后,以教学、演出、创作为生。1819年后两耳全聋,但仍坚持创作。他创作了大量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以及他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德里奥》、歌德悲剧《哀格蒙特》的配乐、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钢琴协奏曲五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弦乐四重奏十六部和《庄严弥撒曲》等。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给人类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音乐财富。

贝多芬1770—1827Ludwig Van Beethoven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音乐家。8岁公开演奏钢琴,并挑起家庭生活重担。1792年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及创作为生。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具有民主进步思想。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但仍坚持创作。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等许多名曲。他有着比较丰富的艺术伦理思想:(一)认为艺术家必须有高尚的德行,“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无欺妄真理”;(二)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艺术家越接近这境界就越幸福;(三)提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四)认为“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5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支持他患难生活的,使他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就是道德。他正是通过自己的言论和作品,为“自由、平等”的信念和理想奋臂呐喊,蔑视权贵,断然与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绝交,保持了纯真的品德。

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1827年3月26日逝世。4岁学习音乐,曾向莫扎特(1787)、海顿(1792)学习,1795年登台,1815年失聪。一生创作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6首钢琴协奏曲,17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部歌剧及大量其他作品。代表作品:《第五“命运”交响曲》(1804~1808)、《第九“合唱”交响曲》(1817~1823)、《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1809)、歌剧《费德里奥》(1805)、《F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1)、《庄严弥撒》(1819~1823)等。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L.V.Beethoven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时期的代表。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4岁开始在父亲逼迫下进行音乐训练。8岁举行公开音乐会。11岁在当地剧院乐队任提琴手,并在教堂任助理风琴师。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震动了欧洲,贝多芬受到革命思想影响,主张反对封建专制而追求民主与共和理想。1792年,贝多芬以青年钢琴家身分来到维也纳,他的别具个性、不同于宫廷音乐风格、交响性的演奏使人惊叹,并迅速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自此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27岁时,开始耳聋,虽有过痛苦和悲观失望,但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始终坚持工作和创作,许多伟大作品都是在耳聋后完成的。贝多芬是世界著名音乐大师之一。音乐成就主要体现在交响乐创作上。进步的思想、革命的内容、英雄的构思与形象成为交响乐的主导思想。大胆突破前人古典交响乐的程式,首先使用了谐谑曲来代替原交响曲中的小步舞曲。对奏鸣曲式进行了改革,扩大其结构,广泛而创造性地运用复调手法,吸收法国革命音乐、德国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写出了新的德国音乐曲调。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他的创作与革新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创作涉及音乐的所有体裁,著名的有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热情》、《月光》、《悲怆》等被视为钢琴作品的经典;另有歌剧《费多里奥》、管弦乐曲《艾格蒙特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等大型作品,以及《G大调小步舞曲》、《致艾丽丝》、《土耳其进行曲》等小曲,全是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在他最为突出的9部交响曲中,以《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最为世人推崇热爱。在《第九交响曲》中贝多芬创造性地加入了合唱,再一次突破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使交响曲发展到当代的最高峰。人们崇拜他,给予了他美好的尊称——“一代乐圣”。

☚ 莫扎特   浪漫乐派 ☛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BeiduofenBeethoven,Ludwg Van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祖父曾任波恩宫廷乐长,父亲是教会合唱队男高音歌手。贝多芬8岁在听众面前演奏,11岁开始在剧院的乐队中工作,担任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以音乐独立谋生的道路,承担起家庭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屈服于这种艰难的境遇,仍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1796年,在他26岁时开始耳聋。由于耳聋疾病的困扰,形成了一种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他有一句名言,这就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环境,使他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贝多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他的钢琴作品上大大地提高了艺术表现力,使之获得了交响性的戏剧效果;他的交响曲和当时的社会变革的内容紧密联系,他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他的音乐遗产不仅在历史上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丰富的精神财富。至今,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国的上演量仍居榜首。贝多芬的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写有9部交响曲,如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32首钢琴奏鸣曲,如《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热情奏鸣曲》、《黎明奏鸣曲》;另外还有《爱格蒙特序曲》及其他体裁的作品,如《第五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及舞曲、歌曲等。

☚ 土耳其进行曲   为爱丽丝而作 ☛
贝多芬

贝多芬Beiduofen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恩一个音乐世家。自幼从父学音乐。曾在宫廷剧院的乐队任职。1779年在波恩大学学习哲学。从1782年起开始作曲。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从事教学、演出和作曲。很快成名。最初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和即兴演奏者, 后来成为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英雄音乐风格的创始者。在创作中反映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运动的思想。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许多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反映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取民主的革命热情,及理想中的英雄性格。晚年虽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为了表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 如运用广阔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使奏鸣曲式发展成戏剧性的结构,赋予管弦乐曲以具有交响性构思的配器等。在欧洲音乐史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集古典派之大成,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其创作成就,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十六部弦乐四重奏和歌剧 《菲岱里奥》 等。

☚ 景德镇及其瓷器   莫扎特 ☛

贝多芬

贝多芬1827BeiduofenLudwig Van Beethoven,

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在宫廷乐团任男高音歌手,酗酒又放荡,嗓子越来越坏。他4岁跟父亲学音乐,先学钢琴和小提琴。然而其父教学无计划,不耐心,有时任其自流,有时极其严厉,甚至半夜被父亲从睡梦中叫起来练琴。听说神童莫扎特的成功带来经济利益,其父就想把他也培养成神童,以名利双收来满足奢侈的生活。所以每当他不好好练时,其父就不问情由痛叱他。但他的演奏水平还是不断提高。9岁时,由于他演奏水平高,父亲已教不了他,其父便请了蒲费弗教他。蒲费弗也是一个酒鬼,时常与其父一起痛饮至深夜,回家来就把他从睡梦中拖起来,强迫他练琴,寒冷的冬夜冻红冻肿了他的小手,他难过地含泪饮泣地练呀,练呀!他真正发挥出他非凡的天才是在12岁,他开始师从于倪富先生,先生发现他绝顶天资和超人的音乐才智,决心牺牲自己的一切,倾尽心血培养他,选用巴赫的《钢琴十二平均律》为教材,还练习写变奏曲、赋格和奏鸣曲。14岁时,他在剧院担任伴奏工作,也在教堂弹风琴。17岁时他首先拜访了大名鼎鼎的莫扎特,他弹了最拿手的钢琴曲给莫扎特听,他弹得非常好,但没有引起重视。因为来访者都是事前做了充分准备的。他便向莫扎特说: “请你给我一个主题,让我即兴演奏看看如何?”他在莫扎特给他的主题的基础上,即兴演奏非常出色。莫扎特非常惊讶,高兴得像个孩子,大声叫他的学生从邻屋出来,仔细聆听,并告诉他们说:“请你们注意这个青年人,他将来一定会震惊全世界的。”25岁时,他以卓越的音乐家的身份活跃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首先以钢琴家的身份登上乐坛,每次演出都弹奏许多自己的作品,他成功地开了许多次音乐会,并出版了自己的作品,这些都博得了一致的好评。豪门权贵都争取给他予以保护,有的拿出6万先令的年金,并让出自己的一部分住宅。但不幸的是他在二十五、六岁时就发现自己耳聋的症状,到32岁;病势已十分严重。35岁时,他极度痛苦写好遗嘱,准备自杀。但他在诀别人生的可怕时刻,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他,突然意识到:绝望是对人生挫折的屈服,是懦者的表现,于是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向命运挑战,顽强地活下去,继续为人类创作艺术珍品,自己用心血写一部闪光的历史。于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开始了,写出了许多名垂史册的不朽杰作。1804年他创作了雄伟壮丽的bE大调《英雄交响曲》、灿烂辉煌的C大调《华尔特斯坦奏鸣曲》。1805年写了歌剧《菲德里奥》,1806年写了千古绝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热情奏鸣曲》。1807年写了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8年,完成了第五、第六交响曲和《告别奏鸣曲》及《第五钢琴协奏曲》。1814年,他创作了康塔塔《光荣的瞬间》及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惠灵顿的胜利》。1820年,他在全部失聪的情况下,依然创作了最著名的《庄严的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及最后五部钢琴奏鸣曲和大部弦乐四重奏曲。57岁离开人间。他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被后人称为“永恒的九部交响曲”,他的《悲怆》、《热情》等32部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还有17部弦乐四重奏和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哀格蒙》、《庄严的弥撒》等大量杰作,都是留给后世的无价之宝。另外,一些小品《小步舞曲》、《致爱丽丝》、《土耳其进行曲》等也广为流传。(参见卷首)

☚ 莫扎特   格里格 ☛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年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生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贝多芬4岁开始在父亲的逼迫下学习音乐,8岁举行音乐会,11岁在当地剧院任提琴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1792年,他作为青年钢琴家到维也纳,迅速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品具有时代气息、进步的思想内容。他在27岁时患耳聋,仍以惊人的意志力始终坚持创作。音乐成就主要体现在九部交响乐的创作上,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时代、进步理想的重要体裁形式,具有英雄性、群众性、戏剧性,突破了传统交响乐的程式,以谐谑曲取代原来的小步舞曲乐章,扩大了奏鸣曲式结构。他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热情》、《月光》、《悲怆》等被视为经典之作;管弦乐曲《艾格蒙特序曲》、歌剧《费德利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及5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古典音乐的精品。贝多芬被后人尊为“一代乐圣”。


贝多芬

☚ 莫扎特   柴可夫斯基 ☛

贝多芬1770—1827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之一。出身音乐世家。自幼随父学音乐,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从事教学、演出及创作。后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创作上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并开创了浪漫乐派的先河。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特点,歌颂英雄主义,追求人道主义理想。手法上富于创新,运用广阔发展的对比主题、戏剧性的结构及新颖的配器。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提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在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作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9部交响乐,《悲怆》、《月光》、《热情》等32首钢琴奏鸣曲,还有多部钢琴及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歌剧等作品。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波恩,祖父为波恩宫廷乐团指导,父亲是科隆候选宫廷歌手。他自幼从父学习音乐,特别倾向于管风琴、中提琴、小提琴和长笛。1782年他跟作曲家、管风琴家斐学习。不久,任宫廷乐师。1790年完成《丧礼大合唱》、《加冕典礼大合唱》。从1792年起长期定居维也纳。大约从1815年起,由于耳聋,贝多芬无法与人对谈,而不得不让对方把话写在纸上给他看。在贝多芬死后,人们发现这种 “对话册”400余本。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所以在后期的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之处。1817年以后,他才又拿起笔来完成了最后的几部作品,包括著名的 《第九交响曲》 和 《庄严弥撒曲》 等。在最后的年头,他还草拟了 《第十交响曲》 的一些主题。可惜没有写多少就病倒了,1827年病逝。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韦灵公墓,终年57岁。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 1801—1814年为中期; 1814年以后为晚期。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维也纳写的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等,主要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尚未能独辟蹊径。1801—1814年是他的创作最具有独创性的盛期。作于1801年的 《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即 《月光》) 就是富于独创性,完全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它有三个乐章。前后两乐章肃穆庄严,当中一个乐章玲珑小巧。第一乐章不是照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标明表情为 “类似一首幻想曲”,很有特点。1804年写成 《第三交响曲》,在这时期他还写了赠给瓦尔德施泰因的 《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亦称 《瓦尔德施泰因》、《黎明》 和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 (即 《热情》)。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月光》、《瓦尔德施泰因》和 《热情》 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 《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 《第六交响曲》 ( 《田园交响曲》)。1812年他完成第七和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 是最令人惊异的。贝多芬写过6首钢琴协奏曲 (第6首未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 由于内容威严而堂皇,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此外还有1首 《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 (1804)。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 (原称 《莱奥诺拉》)。他写过两幕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为歌德的剧本 《埃格蒙特》 写了10段配乐。他还为历史剧 《科利奥兰》 写了序曲,为历史剧 《雅典的废墟》 写了配乐。在室内乐方面。最重要的是16首弦乐四重奏,它们反映了贝多芬一生的艺术生涯。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801年的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于它富于青春气息,被后人称为《春天奏鸣曲》。另一首作于1802年的《克鲁采奏鸣曲》,气魄奇伟,别具风格,好像两件乐器在斗争,有时又汇合在一起。贝多芬还写过各种乐器组合的室内乐曲多首,其中于1811年 《降B大调三重奏》 (亦称 《大公》 三重奏) 最为著名。
总的来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8个字可说是贝多芬的创作思想的概括。1817年至1827年逝世,这10年是他创作晚期。

☚ 莫扎特   韦伯 ☛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波恩,祖父为波恩宫廷乐团指导,父亲是科隆候选宫廷歌手。他自幼从父学习音乐,特别倾向于管风琴、中提琴、小提琴和长笛。1782年他跟作曲家、管风琴家斐学习。不久,任宫廷乐师。1790年完成《丧礼大合唱》、《加冕典礼大合唱》。从1792年起长期定居维也纳。大约从1815年起,由于耳聋,贝多芬无法与人交谈,而不得不让对方把话写在纸上给他看。在贝多芬死后,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所以在后期的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之处。1817年以后,他才又拿起笔来完成了最后的几部作品,包括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等。在最后的年头,他还草拟了《第十交响曲》的一些主题。可惜没有写多少就病倒了,1827年病逝。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韦灵公墓,终年57岁。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大略可分为3个时期,1800年以前为早期; 1801—1814年为中期;1814年以后为晚期。早期作品包括在波恩和1800年以前在维也纳写的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等,主要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尚未能独辟蹊径。1801—1814年是他的创作最具有独创性的盛期。作于1801年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即《月光》)就是富于独创性,完全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它有三个乐章。前后两乐章肃穆庄严,当中一个乐章玲珑小巧。第一乐章不是照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标明表情为“类似一首幻想曲”,很有特点。1804年写成《第三交响曲》,在这时期他还写了赠给瓦尔德施泰因的《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亦称《瓦尔德施泰因》、《黎明》和《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贝多芬共作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悲怆》、《月光》、《瓦尔德施泰因》和《热情》最为著名,成为钢琴音乐的不朽之作。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1812年他完成第七和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贝多芬写过6首钢琴协奏曲(第6首未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由于内容威严而堂皇,后人称为《皇帝》。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此外还有1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804)。贝多芬所作的惟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称《莱奥诺拉》)。他写过两幕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为歌德的剧本《埃格蒙特》写了10段配乐。他还为历史剧《科利奥兰》写了序曲,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写了配乐。在室内乐方面。最重要的是16首弦乐四重奏,它们反映了贝多芬一生的艺术生涯。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中,最著名的是作于1801年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由于它富于青春气息,被后人称为《春天奏鸣曲》。另一首作于1802年的《克鲁采奏鸣曲》,气魄奇伟,别具风格,好像两件乐器在斗争,有时又汇合在一起。贝多芬还写过各种乐器组合的室内乐曲多首,其中于1811年《降B大调三重奏》(亦称《大公三重奏》)最为著名。
总的来说,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8个字可说是贝多芬的创作思想的概括。1817年至1827年逝世,这10年是他创作晚期。

☚ 莫扎特   韦伯 ☛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Beethoven,Ludwig Van

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生于德国莱茵河流域的波恩,他的父亲、祖父是宫庭歌手,父亲嗜酒成癖,不分昼夜逼他练琴,贝多芬8岁开始登台演出,12岁担任宫庭乐队钢琴手,少年即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贝多芬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使他受益最大的是精通音乐、博学而有高尚趣味的宫廷管风琴家聂耶费。在维也纳他求教于当时在音乐界占重要地位的两位音乐家约翰·申克和安东尼奥·萨利埃里,后又求教于知名作曲家和对位法权威约翰·哥尔格·阿尔勃列希伯格。
贝多芬首先做为一个钢琴家,以其辉煌的钢琴演奏,尤其是即兴演奏,使许多世界闻名的维也纳钢琴家黯然失色。他在维也纳的贵族邸宅中被奉为贵宾。他生性敏感、暴躁,追求自由,非常注重自己艺术家的权利。他因为不同意给拿破仑侵略战争中的法国军官演奏,而与他的崇拜者、赞助者利希诺夫斯基亲王闹翻。他写信说:“亲王,你之所以为你,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我之所以为我,是因为我自己的努力。亲王过去有的是,将来还会有无数个,但贝多芬只有一个。”
30岁时,他开始失去听觉,精神上的痛苦和追求生活、创作的愿望在内心发生了激烈冲突。他以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内心的迷乱,把艺术看作一种信仰,看作对现实生活缺陷的补偿。他从苦难中得到启示: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自身的经历和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影响,使“人有权力决定自身的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成为他的创作主题。他是个多产作曲家,作品个性鲜明,体裁广泛。他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开辟了浪漫派音乐的道路。贝多芬57岁病逝于维也纳。
贝多芬的代表作品有:钢琴奏鸣曲《悲怆》、《日光》、《暴风雨》;9部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等;序曲《爱格蒙特》;歌剧《费德里奥》;组歌《致远方的爱人》;钢琴协奏曲及弦乐四重奏,等等。

☚ 莫扎特   浪漫乐派的音乐 ☛

贝多芬

Beethoven,Ludwig van(1770-1827)—great Germany composer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