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贝克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贝克莱1684—1753George Berkeley

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爱尔兰克奥肯尼郡。1704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先后担任过北爱尔兰伦登德里地区副主教和爱尔兰南部克罗因地区主教。对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进行歪曲和攻击,提出“存在就是感知”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感觉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没有观念就没有事物,事物不被感知就不存在,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为了维护宗教权威,又认为上帝能感知一切事物,人的感知是由上帝所给的,“上帝的意志构成自然法则”。其唯心主义经验论,后来为休谟、马赫等人所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敌。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和菲伦诺的三篇对话》、《论运动》和《阿尔西弗朗》等。

贝克莱

贝克莱1685—1753Beikeilai,George Berkeley

英国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1685年3月12日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郡诺尔河谷的一个乡绅家庭。1700年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毕业后曾留校任教。1721年获得神学博士头衔,1724年被任命为德利教区的教长。曾到美国进行传教活动。1734年被任命为爱尔兰克罗因教区的主教。1752年移居牛津。1753年1月病逝。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斯的三篇对话》等。他歪曲利用了洛克的经验论,片面地夸大感觉的主观性,从而提出了一种“非物质主义”的观点,为宗教神学提供“新的”论证。承认知识起源于感觉,但认为知识的对象就是感觉观念本身;观念只能同观念相似,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物不过是“一些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还利用洛克关于两种性质理论中存在着的混乱,否定事物属性的客观性,断言“物质是虚无”。他的理论是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源头。但为了摆脱唯我论,最终求助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心灵在内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于上帝心中。其学说是英国经验论发展史中的一个转折点,近现代西方的许多唯心主义哲学与之有渊源关系。

☚ 洛克   休谟 ☛

贝克莱1685—1753George Berkeley

英国哲学家。曾任爱尔兰南部克罗因教区主教。明确宣布自己的哲学是为神学服务的“非物质主义”。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认识对象就是感觉观念;反对唯物主义物质实体学说,认为物体就是观念的集合。为了摆脱唯我论,宣称万物皆为上帝所感知。调和科学与宗教,认为因果联系是上帝确立的感觉符号间的关系,它就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经济思想方面,反对重商主义,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个人的节俭和勤奋是社会和经济繁荣的灵魂。政治思想上,反对洛克的“社会契约”说,强调公民必须绝对服从统治,不得以暴力反抗政府。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论消极服从》等。

贝克莱

贝克莱1685—1753

近代英国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出生于爱尔兰,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曾任克洛因主教。利用经验论原则的狭隘性取消物质实体的哲学抽象,认为洛克的“第一性的质”也和“第二性的质”一样是主观的,没有复杂观念,只有简单观念;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但不一定是个人的感知,世界不以个人观念为转移恰好证明有一个上帝在感知一切,由此从主观唯心论转向了客观唯心论。著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等。

☚ 莱布尼茨   伏尔泰 ☛
贝克莱

贝克莱1685——1753Berkeley,George

爱尔兰人,主教,近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英国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寡头的思想代表。主要著作有:《人类知识原理》,《视觉新论》,《希勒斯和斐洛斯的三篇对话》等。
贝克莱极力鼓吹人民要“顺从”“最高权力”。宣称任何反叛都是罪恶,服从统治者是“不容置疑的道德信条”。他甚至宣称,在无法忍受的压迫下,也不许造反。他认为为了使人民忠顺,要扶植宗教,使人敬畏上帝,这就要宣扬唯心主义,批判和消除唯物论和无神论。这充分暴露贝克莱是站在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寡头的政治立场,也标志着夺取政权的资产阶级已从政治上转向反动,在哲学上,从唯物论的经验论转向唯心论的经验论。
贝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的根本点是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只承认经验。他的典型唯心主义命题是:物是感觉的组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质是“虚无”。他认为,唯一存在的只是感觉,观念的产生与外物无关。其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以感觉观念为基础。这些感觉是由心灵、精神、自我感知的。既然物是感觉的组合,所以,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它们只存在于心灵中或感知它们的能思维的东西中,此外不可能有存在。因此,整个世界就是我的观念,世界的存在就是被我感知。他反对唯物论的反映论,宣称感觉观念只能与感觉观念相似,不是外物的摹本。
他深知唯物论和无神论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他特别攻击物质概念。他抓住洛克哲学的不彻底性,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他认为,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不可能分开,既然洛克承认第二性的质是主观的,那么第一性的质也就是主观的,它们只存在于心中,只是感觉。他在否定物质性质的客观性以后,进而宣称这些性质的负荷者也不存在。他作为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者,认为只能有个别的特殊观念,不能有抽象的即“一般的存在观念”,认为关于一般的存在观念是最抽象,最不可思议的。他认为,物质概念就是这种抽象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他称物质是“无”。
贝克莱以“自然符号论”来反对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他否认因果关系是物质与物质间的客观联系,认为因果关系只是观念之间的联系。而原因概念是神使人通晓事物的符号,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研究了解神的这种语言,而不妄图用有形体的原因去解释事物。他认为,区分真假的标准是感官,某件事如果许多人都感觉是真的,那就是真的。他认为,“感官的观念”比心灵随意想象构成的观念更真实,因为它“是一个较人类的精神更有权力、更明智的‘心灵’的产品”。这里的“心灵”就是神。他说,我断定上帝存在,就是因为一切感性事物必须被它所感知。这表明他走向了客观唯心论。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洛克   莱布尼兹 ☛
贝克莱

贝克莱1685—1753George Berkeley

英国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生于爱尔兰基尔肯尼市。15岁入都柏林三一学院,22岁获硕士学位。1709年成为教会专职人员。1724年任里德区教长,1728年赴北美访问。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 (1) 在知识来源问题上主张主观唯心论,即人无法直接经验到物理世界,人对周围世界所能知者只是知觉,心理现象不是由于物体的存在而产生,反而是由于心理现象才产生事物的存在。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命题。(2) 对深度知觉的研究,指出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在深度(距离)知觉中的作用。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1709年)、《人类知识原理》(1710年)。

☚ 沃尔夫   哈特莱 ☛
000007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6: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