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伦舞
锡伯族民间舞蹈。短小精悍,舞蹈形象鲜明生动,以即兴表演为主,多以独舞、男女对舞形式出现,伴以节奏明快的乐曲。早期聚居在大兴安岭的锡伯族,把图腾崇拜与捕鱼狩猎劳动结合起来,创造了人体动态娱乐形式的贝伦舞。到了明代,锡伯族迁居嫩江,与科尔沁蒙古族往来频繁,贝伦舞开始脱离了原始形态。到清康熙年间,锡伯族再次南迁,陆续到东北各地和北京等地,其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生产活动和文化生活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变化,贝伦舞也从单一走向复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三千多名锡伯族官兵及其眷属,奉旨从东北迁到新疆伊犁地区长期戍边。此后二百多年,贝伦舞逐步发展,分为硬性贝伦和软性贝伦。硬性贝伦粗犷、刚健、诙谐,系男性舞蹈。软性贝伦则舞姿翩翩,婀娜娉婷,为女子舞蹈。贝伦舞中,每个舞蹈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演程式和各自不同的形态。贝伦舞有十多种专门曲谱,按照每个单舞的名称命名。这些舞曲与贝伦同时产生,既可当民歌曲调口咏,也可以用于演奏。为贝伦舞伴奏时,一般都用锡伯族特制的乐器“东不尔”弹奏。这种乐器音调深沉有力,节奏感极强。只有这种乐器才能弹奏出贝伦舞特有的舞曲韵味。贝伦舞形成于民间,为民间娱乐活动,一般不在舞台演出,往往是在节庆日子即兴起舞,兴尽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