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貊Mò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汉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归 “入声”部。《姓氏考略》注云: “音 ‘陌’。《诗》 ‘其追其貊’,(注):‘貊,国名。’ 或以国为氏。”
元代有貊高; 明代有貊安,内黄知县; 又有貊廷用,颍川判官。

貊mò

古稱居於東北地區的民族爲貊。班彪《北征賦》:“雖之蠻貊,何憂懼兮。”

貊mò

❶古族名,亦作“貉”。见《史地篇》〔貊〕条。
❷通“莫”,清静。《大雅·皇矣》四章:“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毛《传》: “貊,静也。”朱熹《集传》:“貊,《春秋传》、《乐记》皆作莫,谓其莫然清静也。言上帝制王季之心,使有尺寸,能度义,又清静其德音,使无非闲之言。”

☚ 愆期   愈 ☛

貊mò

古族名。《大雅·韩奕》六章:“王锡韩侯,其追其貊。”毛《传》:“追貊,戎狄国也。”朱熹《集传》:“追,貊,夷狄之国也。王以韩侯之先因是百蛮而长之,故锡之追貊,使为之伯。” 《鲁颂·閟宫》七章:“至于海邦,淮夷蛮貊。”此句: 至于靠海之国,就是淮夷蛮貊。陆德明《释文》:“貊字又作貉。”

☚ 嗣武   新台 ☛

读音m·o(ˋ),为o韵目,属e—o—uo韵部。莫白切,入,陌韵。
❶我国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
❷古籍中的兽名。《山海经》:“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驳:颜色不纯,夹杂着别的颜色。)

上一条: 下一条: ">
{}6621见「貊狸」、「貊鞨」、「貊狸鸡」

貊mò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

德正應和曰貊。《詩經·大雅·皇矣》: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德音克明。”毛傳: “貊,静也。” 鄭玄箋:“德正應和曰貊。” 陸德明 《經典釋文》:“貉,本作貊,武伯反,《左傅》 作莫,音同。《韓詩》 同,云莫,定也。”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陸獸部 > 大熊猫科 > 貔貅 > 貊
貊  mò

同貘。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異物部 > 動物 > 貘 > 貊
貊  mò

同“貘”。

*mo

F5F6
❶野兽名。体大如驴,形状似熊。
❷我国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

民族

民族

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汉民族:汉(汉族;~民) 中华 华胄 黄族 华夏族
古代少数民族:夷(东~;西南~;蛮夷戎狄) 番(番族;~落;西~;诸~) 羌(西~) 髻(~髦) 蛮(蛮夷;髦蛮) 戎(西戎;阴~;鬼~) 裔 叟 僰 俅 笮 霞氐 羯 纥(回纥) 胡(胡人) 狄 貊 粤(百~) 虏(鞑虏) 鞑(鞑子) 长(~夷) 猃狁 匈奴 獯鬻 左语 鞮译 靺鞨 鞮汗 鬼族 鬼方 韦韝 吐谷浑
四方少数民族:鞮译象寄
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蛮子
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蛮人
现代各民族:苗 蒙 藏 彝 回 傣 土 佤(佤族;佧佤) 瑶 侗 独(~族;~龙) 京(京族) 鞑靼仫佬 仡佬 锡伯
本族以外的民族:外族(~入侵) 殊族 异族 异类
种族:族 种(种类;黄~;白~;黑~)
卑贱的种族:贱种
弱小民族:瘠牛羸豚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其他兽

其他兽

狒 狴 猰 猹 獏 獴(蛇獴;蟹獴) 貂(~皮;紫貂;黑貂;水貂) 貙 貆 貊(貊兽) 豺(豺狗) 貘 貒 鲇 麖 麃 魋 蝠(蝙蝠;狐蝠;免蝠;家蝠) 伏翼 猞猁 猩猩 人鱼儒艮 锋蝟 軨軨 树懒 駏驉鲮鲤 伏翼 灵猫 野猫 狸狌食蚁兽
传说中的兽名:
穿山甲:鲮(鲮鲤;石鲮;鲮鳢;云鲮) 龙鲤
刺猬:蝟(蝟鼠) 蝹 猬 毛刺 刺鸡 虎王
熊猫:貔(貔貅)貊(貊兽) 白孤 执夷獏狛 白豹 大熊猫

☚ 常见兽   老虎 ☛

古族名。又作貉,是北方相当部分少数族部落的泛称。《周礼》有“九貉”之称,“九”言其多。当包括东北的发族,“发”与“貊”通。春秋以后,内地的貊人大都与华夏族融合,未被融合者退居秦、晋、代、燕之北,归附匈奴或东胡,称为“胡貉”或“蛮貊”。而东北之“发”改作“貊”。主要分布于今鸭绿江流域和辽河以东地区,从事渔猎,兼营农业。随着燕国势力在东北的扩展,一些貊大部落并入燕,渐被融合;而更多的貊人部落,逐渐与秽人结合,被称为 “秽貊”。

亦作“秽貊”、“秽貉”、“薉貉”。亦简称“貊”、“貉”。中国古族名。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君南闾等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从事农业, 产果下马, 文豹、鱼皮、檀弓等。

082 貊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的泛称,亦作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用字,含义也有不同。《诗·大雅》:“其追其貊”。传,追貊国名。《书·武成》:“华夏蛮貊”,并列。《周礼·夏官·职方氏》:“七闽九貉”说明貉人有多部。秦汉时,貊与胡并称“胡貉”,又称貉为。不同文献中、秽、薉、𫈢、貊、貉常异写。其分布,貊居北方,秽在东北。秽、貊语言相通,民族特点相近,常连写成秽貊。一说秽、貊已融合为一族,一说不是一族乃是若干民族的复合体。貊的语言,一说属蒙古语族,一说属古亚细亚语。貊的体质人类学特征凌纯声认为属古亚细亚类型。春秋战国时分布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后东迁。汉以后迄唐分布在辽宁、吉林及朝鲜半岛北部地方。曾建立、夫余、高句丽等政权。貊人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汉武帝元朔元年 (前128)薉人首领南闾率28万口,离朝鲜至辽东附汉。汉于秽貊之地先后置苍海、乐浪、带方、玄菟等郡。西汉末年高句丽渐强,玄菟郡北迁。魏正始六年(245)高句丽首领降魏,封为王,所部与乐浪、带方二郡民杂居。貊人秦汉时已发生阶级分化,有习惯法,刑罚严酷,杀人者死,犯罪者罚,少寇盗,善步战。出好弓曰檀弓、貊弓,产良马。男女衣曲领,行族外婚。居地部落界限严明不得越,十月祭天,庆歌舞,祭虎为神。

☚ 夷   奚 ☛

貊[貉]mò

(我国古代称东北方的民族) the name of an ancient northern tribe: 蛮 ~ 之邦 country of barbarians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貉(mo),是“貊”的单称(一说其与“”是两个族称,西周至春秋初才混为一体;或说称“貊”者非同属一族,乃是一种泛称,“貊”才是专指居东北者)。有人推测,其名可能因族人常穿戴貉皮衣冠得名。在先秦文献中。它比“貊”出现得既多且早,《尚书·武成》:“华夏蛮貊”。《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所在众说不一,大体西周前居今山东半岛,故有人认为它是“九夷”中的一支。周初开始迁徙,一支移住今东北地区,一支北徙。北徙者一部分迁到靠近燕国的今河北省中部地区,一部分迁到今山西省西北部的“西河”之地,成了周朝的北方居民。因此有人说其来源于“发”(一作“北发”),或说即“山戎”或“白民”。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又被迫迁往东北,与周初迁来者错居杂处。战国末,散居东北各地的诸部逐渐有了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但汉代的中原人,有时仍用“貉人”或“貊”通称夫余、高句骊等;迁到朝鲜江原道一带者,直至汉魏时还仍用旧称,后人考证认为,今汉城以东的春川府一带为仍称“貊”的聚居地,并说春川北13里之昭阳江北岸为其都城所在;居今鸭绿江以西的一小支,汉籍中称之为“小水貊”(朝鲜古籍曰“梁貊”),以产名弓“貊弓”著称。战国前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兼事捕鱼。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说明已有原始农业。汉代,沿用旧称的部落还主要从事渔猎业。汉魏以后,皆被高句骊兼并,极大部分融合入高句骊族。

又作“貉”。古代东北民族。貉读音与貊相同。先秦和秦汉时称东北民族为貊。先秦时认为东夷中多为貊,有九夷九貊之说。先秦时有征貊之后,以战俘为奴者,称为貊隶。

古族名。亦作“貉”。居于今东北地区。与中原发生关系甚早,周宣王时,封赐韩侯时,令其治追、貊之族。《孟子·告子下》,认为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廓、宫室、宗庙、祭祀礼”。“无百官有司”。其中一支即汉唐时的高句丽人。

貊mò

13画 豸部 我国古代指称东北方的民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