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豌豆病害pea diseases侵染豌豆的病原真菌约有160种,细菌16种,病毒50余种,线虫8种。 种类和分布 在中国发生较重的病害近20种。 白粉病 流行于半干旱地区,晚熟春豌豆在昼暖夜凉重露条件下易发生。植株受侵后茎蔓、叶片和豆荚上覆盖白色菌丝层,以后产生黑色闭囊壳,重病株变褐死亡。病原物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属子囊菌,白粉菌目。病菌可通过豆荚侵染种子,是一种少见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白粉病。病残体中的闭囊壳和病组织上的菌丝体均可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 霜霉病 主要流行于气候比较冷湿的地区,为害叶片和豆荚,叶片受害后,叶面有褪色斑,渐变成紫色,最后形成黑色病斑,叶背有白色至淡蓝色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系统感染的植株顶部畸形,叶小,黄化,受害荚上有不定形的黄褐色病斑,荚内有白色毛毡状增生物和卵孢子,病种子瘪小,有褐色斑。病原物为豌豆霜霉(Peronospora pisi Syd.)和蚕豆霜霉(Peronosporaviciae de Bary),属卵菌,霜霉目,英国文献认定二者系同物异名。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内和病残体中或以卵孢子混杂于种子内越冬,是翌年的初侵染源。 黑斑病、褐斑病和基腐病 分布于世界各豌豆产区,在冷湿气候条件下为害严重。病原物分别为豆类壳 二 孢 [Ascochyta pinodes (Berk. et Blox.)Jones],有性态为Mycosphaerella pinodes (Berk. etBr.) Stone,豌豆壳二孢(A.pisi Lib.)和A.pinvdellaJones,属半知菌,球壳孢目。欧、美及日本等国记载以黑斑病为害严重,茎、叶和豆荚均可受害,叶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呈黑褐色或紫褐色,有同心轮纹,严重时叶片干枯,茎斑紫褐色,长条形或不规则形,荚斑与叶斑相似,略凹陷,无同心轮纹,在高湿条件下,花序和花梗变黑脱落,病种子萌发的幼苗在土表附近发生茎基腐,极易死亡。中国以褐斑病为常见,主要为害茎、叶和豆荚,较少引起基腐。基腐病主要为害茎基部,较少为害叶、茎和豆荚。在自然情况下三种病原菌常同时侵染同一植株,引起相类似的症状,可分别镜检其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加以区别。病菌在种子内可存活4~7年,病组织中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是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斑枯病 冷湿气候条件下易于发生。主要为害较老的茎、叶和豆荚,病斑易与褐斑病混淆,但斑枯病的病斑常从叶缘开始,逐渐向内发展,较易产生黑色的分生孢子器。病原物为豌豆壳针孢(Septoria pisi Wes-tend.),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带菌的种子和病残体中的菌丝体是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炭疽病 为害叶、茎和豆荚,茎部受害较重。茎斑赤褐色,略凹陷,湿度大时有黑色小点和粉红色粘稠物。病原物为豌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isi Pat.),属半知菌,黑盘孢目。带菌种子和病残体中的菌丝体是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锈病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叶、茎和豆荚均可受害,叶面有褪色斑,叶背有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夏孢子,生长后期叶片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病原物是豌豆单胞锈菌[Uromyces pisi(Pers.) Schrot.]和蚕豆单胞锈菌属担子菌,锈菌目。病菌是转主寄生,大戟属植物是其转主寄主。在北方以冬孢子越冬,在南方夏孢子也可越冬,借气流传播。 枯萎病 主要发生于土温较高和较干燥的地区,是维管束病害。病株地上部黄化、矮小、叶缘下卷,由基部渐次向上扩展,常在结荚前或结荚期死亡。病原物为尖孢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pisi),属半知菌,瘤座孢目。病菌自根部侵入,经皮层达木质部,使维管束呈褐色或深红色,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在维管束内继续生长和繁殖,表皮上可见到子座性的白色菌丝,植株后期受侵,虽表现症状,但发展慢。病菌有许多生理小种,各生理小种引起的症状不尽相同,只有小种1,能引起典型的枯萎,多数小种只能引起茎腐。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 根腐病 多种病原真菌均可引起根腐。主要为根腐丝囊霉(Aphanomyces euteiches)、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茄类镰孢豌豆专化型(F.solinif. sp.pisi)。前两种属卵菌,霜霉目,后一种属半知菌,瘤座孢目。根腐病分布广,土壤湿度高时易发生。根腐丝囊霉可从根部皮层及茎基部侵入,病根呈水渍状,逐渐变为灰黄色至黄褐色,须根变黑腐朽,根部皮层易剥落,病斑也可扩展至地上部,使基部叶片变黑。苗期受害则迅速死亡,成株期受害虽无明显症状,但产量下降。病组织中含有卵孢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藉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终极腐霉在冷湿土壤中易侵染为害,播种后发生种腐,出苗后发生猝倒。豌豆茄类镰孢可从须根侵入,向侧根及主根扩展,产生长形褐色病斑,使主根缢缩,根部皮层坏死,病斑也可扩展至茎基部,导致地上部矮缩枯死。引起豌豆根腐的其它病原真菌还有: Thielaviopsis basicola (Berk. etBr.) Ferr.,F.oxysporum Schlecht.,Rhizoctoniasolani Kuhn,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Bary,Sclerotium rolfsii Sacc.等。 细菌性褐斑病 亦称细菌性疫病,病原物为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主要流行于高湿地区。植株地上部和各生育期均可受害。茎斑褐色,托叶和小叶呈褐色水渍状,幼荚萎缩,较老的叶片上有大小不等的水渍状病斑,以后呈烧灼状破裂,潮湿时病斑表面有乳白色至奶油色菌脓溢出。病菌在病残体和种子内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 根腐线虫病 病原物为穿刺根斑线虫,主要发生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侵染初期,侧根上有黄色水浸状病斑,很快转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坏死,逐渐蔓延至全根,线虫寄生在根部的皮层中。根腐线虫侵染为害常导致Aphanomyces和Fusarium的侵入,造成线虫、真菌复合病,加重为害。线虫以卵、幼虫和成虫在土壤中越冬。 豌豆病毒病种类很多,发生普遍,为害比较严重的有花叶病、种传花叶病、豌豆耳突花叶病、条斑病、黄顶病和豌豆早褐病(见蚕豆病毒病)。 病害控制 针对豌豆病害的发生和传播特点,可选用单一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选栽抗病或耐病良种对于各类病害,特别是较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和病毒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清除田间病残体、杂草。减少侵染源;对于土传病害须实施轮作,小面积栽培的可行土壤消毒;通过种子传播的病害则应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和进行种子处理;经气流和雨水传播的病害,在豌豆生长期应适时喷药,抑制病菌的扩展蔓延;经介体昆虫持久性传播的病毒病,应在其迁飞前喷施杀虫剂,以非持久方式传播的病毒病可采用银灰膜避蚜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