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豆蚜cowpea aphid豆科植物重要刺吸害虫。又名花生蚜,苜蓿蚜。学名Aphis craccivoraKoch。同翅目,蚜科。分布于东南亚、中亚、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中国各省区均有发生。以成虫、幼虫刺吸寄主嫩叶嫩梢汁液,使生长点枯萎,叶片卷缩,幼枝弯曲,停止生长,甚至枯萎死亡。在花生上,多集中于花生心叶、嫩茎、叶背、花及果针上为害,严重时布满全株,并可传播花生花叶病毒。 有翅孤雌蚜体长1.6~1.8毫米,黑或黑绿色,有光泽。触角1~2节黑褐色,3~6节黄白色,节间带褐色,第三节上有3~8个感觉圈,排列成行。足的各节末端及跗节暗黑色,余为黄白色。腹部1~6节背面各有硬化条斑。腹管黑色具瓦状纹,尾片细长,明显上翘,基部缢缩,两侧各有刚毛3根。无翅孤雌蚜体长1.8~2.0毫米,黑、紫黑或黑绿色,1~6腹节背面膨大隆起,节间界线不清。幼虫紫灰色,体节分明。卵长0.6毫米,椭圆形,初产淡黄色,后变草绿至黑色,有光泽。 年生20~30代,完成一代约需4~17天,以无翅胎生雌成蚜、若蚜及少量卵在背风向阳处的宿根性豆科及草本植物上越冬,越冬代的蚜虫于3月上中旬在越冬寄主上繁殖。4月中下旬产生有翅蚜迁向紫穗槐、春豌豆、麦田杂草上繁殖。5、6月间严重为害花生、蚕虫、菜豆和豆科绿肥作物。山东5月中下旬花生出土,豆蚜侵入花生田,迅速扩散为害,6月中旬花生开花期,若条件适宜,4~5天就完成1代,虫口密度剧增,花生严重受害,9~10月花生收获后,迁飞到越冬寄主上越冬。广东、广西等南方花生栽培区可常年为害,4~5月为害春花生,9~10月为害秋花生。豆蚜发育最适温度为19~22℃,适宜相对湿度为60~70%,5、6月干旱少雨,发生尤重。播种时用克百威等颗粒剂撒施在播种沟内; 生长期用异丙磷或乐果毒土撒于花生墩基部,或用亚胺硫磷、马拉硫磷、乐果等喷洒均可防治; 也可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和蚜茧蜂等防治豆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