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谶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谶纬

 经学与迷信混合的神学。“谶” 原是一种谜语似的神秘预言,所谓 “诡为隐语,预决吉凶”。这种预言被认为是来自天命,符合天意的,故又称 “符”或“符命”; 由于常附有图,所以又叫作 “图谶”。据 《史记·秦本纪》 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卢生人海求仙,得到一部图书,写有“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胡是指匈奴,遂派蒙恬率三十万重兵驻守北方,筑长城防备匈奴,但秦朝却亡在秦二世胡亥手里,应了那句谶语。这是关于图谶的最早记载。“纬”则是方士化的儒生附会经义创造出来的儒教新神话,相对于 “经” 而得名。经的本义是织物上的纵丝,纬是织物上的横丝,纬书依附于经书,正如织物上的纬线与经线纵横相配一样。纬书托名孔子,说是孔子编定“六经” 之后,深恐经文深奥,所以别立纬书,使经义变得通俗易懂。因为纬书中也有谶语,所以后来就把谶纬合称,来指这一时期的儒教神学。董仲舒用 《洪范》五行说与 《易经》 阴阳学来推论灾异,预知吉凶,就已经开了谶纬神学的先声。而谶纬作为今文经学的演变,则兴起于西汉末期,分为两大支流,一是假托天帝神仙,编造影射性的 “图谶”、“符命”等,来迎合或劝谏时主,或为改朝换代提供 “天命” 上的根据,这类谶纬实际上就是政治谜语。例如王莽篡汉与光武中兴,都有谶纬在先; 再如说孔子乃其母与黑帝交配而生于空桑之中,等等。基本上都是以 《易经》 中《河图》 《洛书》 的神话传说和董仲舒 “天人感应” 的神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附会儒教经典,创造出来的新神话。《易经》 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谶纬家说,《河图》 就是 《易经》八卦,是龙马从黄河中驮出来的;《洛书》 就是 《尚书》 中的 《洪范》,是神龟从洛水中驮出来的。所以,谶纬里属于 《河图》 《洛书》 的为最多。王莽利用谶纬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并抢得汉家江山后,汉光武帝刘秀也利用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来为他取得帝位找到 “天命”的根据。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就 “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钦定为官方神学。崇信谶纬,不但用谶纬的说法来讲五经,甚至用人行政也依谶纬来作决定。著名学者桓谭极言谶纬妖妄,汉光武帝大怒,斥他 “非圣无法”,要拿下去斩首。桓谭叩头流血,才得免死贬官。后来,汉朝皇帝亲自出面,召集全国经学家讨论五经异同,用谶纬神学来统一经学内部的争论,并将会议讨论汇编成钦定法典式的 《白虎通义》。在这种背景下,谶纬神学得到广泛的流行和应用,当时的士大夫都争学谶纬,成为一种风尚。东汉末年,古文经学开始盛行,谶纬神学才逐渐衰落,但其流风遗响却经久不息。当时民间曾有“黄家当立” 的谶语,巨鹿人张角首先利用它发动了黄巾起义。而到了三国时代,曹丕引用大批谶语来证明自己就是 “黄家”; 刘备则引用谶语里的许多 “备” 字来证明自己该当皇帝; 孙权不甘示弱,大造符瑞,来证明自己才是天命所归。南朝皇帝开始禁止谶纬之学,隋炀帝正式下令禁毁谶纬之学,派遣使官在全国范围内搜查谶纬图书,一律烧毁,私藏者处死刑,谶纬遂成绝学,其书基本失传。一千多年后,清代一些好古之徒,好不容易才从各种古注、类书中,搜集到一些零句片段,为好奇之士窥探谶纬的“庐山真面目” 提供了些许线索。

谶纬

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说文解字》:“谶,验也。”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迷信预言,又名“符命”、“符谶”,有的有图有字,名“图谶”,有的只有片言只语,也有成书成册的。纬,相对“经”而言,为两汉时期一些方士巫师依附儒家经义而编造出来的符录瑞应。谶纬自西汉末开始流行,王莽改制、光武中兴都曾利用谶纬为理论根据,东汉时极盛,当时称为“内学”,而通诸经仅为“外学”。由于农民起义亦往往假借谶纬,加上魏晋之际玄风兴起,谶纬之学逐渐哀微,南朝宋开始禁谶,至隋炀帝发使搜讨天下书籍与谶纬有关者,皆焚烧之,谶纬之学遂一蹶不振。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雜占部 > 符讖 > 讖緯
讖緯  chènwěi

一種迷信方術書籍。讖,是吉凶禍福的啟示或隱語。《四庫全書總目·易類六》:“讖者詭爲隱語,預决吉凶。”緯,是對經書之解釋,如《四庫全書總目》“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二者合流於西漢中後期,遂成爲一種新的神學迷信。其内容多爲天官星歷、災異感應、驅鬼鎮妖、神仙方術,亦涉及天文地理,風土人情,更有對儒家經典的闡釋、文字的訓詁等。起於西漢中期,盛於兩漢之際。它利用與發展了儒家天人感應及八卦、象數的思想,遂爲方術之重要組成部分。晉·左思《魏都賦》:“藏氣讖緯,閟象竹帛。”

儒家书

儒家书

儒家经典:正经
阐释儒家经书的书:经解
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书:纬(纬书;谶纬) 谶记
儒家的经典著作和阐释这些经典的权威性著述:圣经贤传
儒家经典:诗礼 经书 经籍
儒家言论和经典著作:诗云子曰

☚ 宗教书   佛书 ☛

谶纬chèn wěi

谶文和纬书的合称。《晋书·儒林传》:“虞喜专心经传,兼览~~。”

谶纬

238 谶纬

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指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式化的儒生编集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它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利用图谶“改制”。东汉光武帝用图谶或“符命”为“中兴”汉朝作根据。东汉章帝如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通义》,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也更为发展。东汉末年,这一学说逐渐衰落。

☚ 术数   格致 ☛

谶纬

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初时的一种神学迷信。“谶者,验也”;“纬,织横丝也”(许慎《说文解字》,谶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迷信;纬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箓瑞应。谶大体以《易经》中的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地位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秦末“亡秦者,胡也”等说法已开谶之先声,汉初京房易学、齐诗、公羊传亦有纬书的成份。西汉后期,谶纬盛行。王莽改制,光武兴汉,都曾以“符命”图谶为合法根据。东汉时达到极盛。汉末衰微。谶纬之书大都已失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保留有纬书片断。

谶纬

谶纬

两汉流行的一种宗教迷信。“谶”即预言。古人喜欢作预言,也最肯信预言。据说有一种预言,是上帝传给人们的,便称作谶。“纬”与谶的含义差不多,但为后起之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许多方士化的儒生按照自己的意图附会儒家经典,从而产生了许多解经的著作,这便是纬。此类纬书和谶都是些变相的隐语,可由人做出各式各样的解释。秦始皇时,谶就常常出现,如“亡秦者胡也”、“今年祖龙死”等皆是。这些蒙着神秘外衣出现的谶言, 正是各种反秦势力对秦统治者进行的一种反抗活动。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曾在鱼腹中塞进书有“陈胜王”的帛书,以为谶应,组织发动群众。西汉初,谶仍然流行。贾谊《鹏鸟赋》:“发书占之,谶言其度”。武帝时,董仲舒把儒学阴阳五行化, 构成系统的理论, 为谶纬之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其后,随着西汉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逐渐盛行。特别是西汉末,王莽出于篡汉夺权的政治需要, 有意利用谶纬制造舆论,遂使之大盛起来。新朝建立后,派五威将王奇等十二人,颁发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经过这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宣传, 谶纬观念深深印入民众的头脑之中。所以两汉之际逐鹿的群雄无不利用谶纬作为自己争夺天下的“根据”。东汉建立者刘秀,从起兵到称帝,乃至任官,皆依谶而行。史载他读谶非常认真,竟至发病昏厥。中元元年(公元56年),他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从而造成东汉时期谶纬的极盛。当时官定的谶纬书共八十一篇, 据《隋书·经籍志》载, 其中“《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义;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汉章帝时,召集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写成《白虎通义》,更进一步把谶纬与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儒学完全谶纬化。谶纬极盛的东汉, 曾出现不少反谶纬的有识之士。桓谭、郑兴、尹敏、张衡等是其代表性人物。东汉末期, 谶纬逐渐衰微;南北朝时,曾数经查禁;及隋炀帝即位, 则彻底禁绝。纬书今留存者不多,除去其中迷信部分,在天文、历数、地理知识等方面, 也包含着某些科学史的资料。如 《书纬·考灵曜》载:“地恒动不止人不知, 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动说的朴素的臆测。

☚ 风角   图谶 ☛
谶纬

谶纬

流行于西汉后期至东汉的迷信学说。“谶”为以术数占验之言,用隐语预兆吉凶;“纬”则附会衍释《经》意;其依据多为《河图》、《洛书》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西汉今文经学主微言大意,故多引谶纬之说;东汉帝王多深信谶纬,故东汉盛行谶纬。西晋武帝始禁之,至隋炀帝,曾“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隋书·经籍志》)由是几绝。

☚ 糜信   轩学派">轩学派 ☛
谶纬

谶纬

汉朝流行的神学迷信,是一种把两汉经学神学化的学说。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就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纬书发源于古代阴阳家,起于秦,出于西汉哀帝、平帝时,而在东汉盛行一时,秦汉间方士与经生的糅合,是谶纬产生的原因。谶纬以阴阳、五行为骨架,是数术迷信与经学的结合,内容庞杂,谶纬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说。谶纬中的“天”即上帝,是最高的神,有意志、思想、情感,能赏罚。天的意志通过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可以占验吉凶福祸,了解“天意”。谶纬中,天人感应论被广泛应用,比附得十分细密,也极为繁琐。魏晋以后,历代统治者都禁止谶纬,剩下的只是零篇断简。

☚ 藏传佛教   十九、广播电视电影学 ☛

谶纬chen wei

divination by augury and mys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t texts (prevalent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谶纬

秦汉流行的神学迷信。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总目·易类》)的迷信预言,亦称谶语、谶记、符命。《史记·赵世家》谓,上帝于梦中告诉秦缪公说:“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将令而国男女无别。”预言了晋献公之乱,文公之霸以及襄公败秦师后纵滛一系列历史事件,是最早的秦谶。秦始皇时有“祖龙死而地分”、“亡秦者胡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的隐语,暗示始皇死后至胡亥时秦将亡国,也是谶语。两汉之际,王莽制告的“安汉公莽为皇帝”、“摄皇帝为真黄帝”(《汉书·王莽传》)以及刘秀制造的《赤伏符》,更是为他们制造政治舆论的谶语。纬与经相对。系“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同上),以神学迷解释儒家经典。纬书最早见于史籍记载,不早于成帝年间,至哀平间大量出现。“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各有数种至十数种,合称“六经七纬”。此外还有《河图》、《洛书》等纬书。其作者隐埋姓名,主要假托出于孔子。其初,谶与纬有别,纬傍托经书假借出于孔子,谶不依托经书和孔子。至两汉之际,谶纬发展为社会思潮时,两者也完全合流。纬书中有谶语者,谶语亦有依傍经书者。谶纬著作常有图与文字相配,也称为图书、图谶、图纬。王莽曾颁布《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作为其取代汉朝政权的神学依据,刘秀也曾颁布图谶八十一篇于天下,为他建立的东汉政权作宣传,助长谶纬更加风行。东汉末年。谶纬渐衰,至南北朝被统治者禁绝,隋炀帝时下命焚毁有关书籍。谶纬本质是一种巫术迷信,将儒学与迷信相结合,使儒学神学化。但其内容庞杂,涉及经文解释,包括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典率制度的某些知识,在学术史上有一定价值。

谶纬

谶书与纬书的合称。谶为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纬书系对经书而言,乃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多有怪诞无稽之说,与谶言、谶记混杂流行。西汉后期至东汉,谶纬之学大盛。如王莽谋建新朝,上下争言符命。刘秀起兵,亦以图谶笼络人心。而后民间起义亦往往假借谶纬,号召群众。故魏晋以后封建王朝皆禁止谶纬书流传。至隋,炀帝遣使行四方,搜集与谶纬有关之书籍皆焚之,为吏所纠者处死,其学遂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