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健1936—
湖南衡阳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并兼研究生院导师、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先秦散文纲要》 (与郑君华合作)、《先秦散文艺术新探》、《墨子选译》(与郑君华合作)、《水经注选注》、(与李知文合作)、《古代神话寓言选读》,主编有《历代骈文名篇注析》、《中国文化史概要》等。
谭家健对中国古代散文颇有研究,尤专力于先秦散文。在《先秦散文纲要》中,他说:“先秦散文是中国古典散文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丰富多彩的散文著作和风格各异的散文名家,为中国文学史掀开了光辉的一页。”他认为先秦散文“有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深刻的社会基础。其代表作品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这个时期发生的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是促进散文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所在。”对于先秦散文的研究,他并不注重于训诂与注释,而是更多的把目光放在作家、作品的主要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艺术风貌与价值上。不仅对那些文学色彩很浓或比较浓的诸如《庄子》、《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晏子春秋》、《国语》等著作予以充分重视,而且对那些有一定文学色彩,却极少为文学史家或古代散文研究者所注意的著作,如《逸周书》、《孙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尹文子》、《公孙龙子》、《礼记》、《考工记》、《易传》、《慎子》、《申子》、《文子》、《尸子》等,也进行了文学方面的探讨。如关于《逸周书》,他既指出其中“有少数记叙文颇具一定形象性,”并具体分析了《克殷解》写周武王克殷杀纣的一段,认为它写得“相当精彩”,有较强的艺术性。同时,对此书中一些“语言平易”、“表现思想精确而含蓄”、“层次清晰而又曲折有趣”的篇章也都给以中肯的分析、评价。谭家健对这一类散文的研究,大大拓展了先秦散文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发掘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代文学在思想、艺术上的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谭家健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对一些作者不明,成书时间不清的著作,常常先简明扼要地考订其作者、真伪、成书时间,将其放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去考察。他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作品的文学价值方面,包括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他还很重视文史哲的融汇贯通,注意从作家的哲学观、美学观入手,去分析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参见《先秦散文纲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