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谥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称号 称号称 谓号 名号 ☚ 名称 种类 ☛ 谥号 谥号王公大臣死后给追加的称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 市籍 誓 ☛ 谥号 谥号古代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死后,据死者生前的事迹,评定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 臣下之谥,由帝王赐予。《逸周书·谥法解》:“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此制始于周代,秦始皇时一度废除,到汉代又得以恢复,而且不断加以完善。至宋代,苏询奉诏编定刘熙诸家谥法,删订而成 《谥法》一书,凡所取一百六十八谥,三百十一条,为历代封建礼家所遵从。谥号分为三类:美谥表示对死者的褒扬,称文、景、武等; 平谥表示对死者的哀矜,称哀、愍、怀等; 恶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称灵、厉、炀等。先秦谥号多为一字,自唐以后,皇帝的谥号不断增长,至清代清高宗的谥号达二十三字之多。 ☚ 赠赙 私谥 ☛ 谥号 谥号古代帝王、大臣、后妃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功过,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作谥或谥号。一般地说,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诸侯大夫的谥号则由天子或朝廷赐予。三国吴韦昭辨《释名》曰: “古者诸侯薨,则天子论行以赐谥,唯王者无上,故于南郊称天以赐之。” 谥号是一些固定的、被赋予特殊含义的字,如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圣文周达曰昭。” 《大戴礼记》曰: “谥者,行之迹也。是以大行受大命,小行受小命。行出乎己,名出乎人。” 这些字的含义可归为表扬、同情、批评三类,因而谥号就有美 (褒)、平(怜)、恶 (贬) 三类。美谥如文、武、宣、成等;平谥如哀、怀、悯等; 恶谥如灵、炀、厉等。历代皇帝多为美谥,只有大权旁落或亡国废杀之君才加以恶谥。皇帝的谥号一般为1~2字,后渐增多,有20多字的,如清世祖、清高宗的谥号都有23字。皇后的谥号跟随帝谥,由两部分组成,即在后妃谥前冠以帝谥,如晋武帝皇后杨氏,谥号为武元皇后; 谥号字也由1~2字发展渐多,清那拉氏谥号为19字。大臣的谥号一般为两字,如欧阳修谥 “文忠”,岳飞谥 “武穆”。 ☚ (四) 谥号 谥法 ☛ 谥号封建时代人死后,按其生前行迹,评定褒贬而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则由朝庭赐予。谥,始于周代,秦废,汉代又恢复,此后沿用至民国才废除。《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此外,尚有私谥,始于东汉,宋代尤为盛行。如陈寔卒,海内赴吊者3万余人,共谥为“文范先生”。 谥号 谥号古代帝王和公卿大臣死后按其生平业绩追封的称号。《逸周书·谥法解》中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古代帝王的谥号先由朝廷礼官议定,再由群臣簇拥上奏,最后由新继位的帝王裁决,多带有褒扬的意味,以通达天下誉之后人。谥号多使用天、道、文、武、德、圣、仁、智、孝等歌颂德高恩重、武杰人圣的字词。后来朝代的皇帝为超过历史上的皇帝,还把许多最美好的字眼儿叠起来使用,让人无法理解。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义武俊成功高皇帝”。公卿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给,也多把高尚的字眼儿加在建功立业的文臣武将头上。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民间,一些稍有名气的士大夫、地主、孝子烈女死后,也被人们授于谥号。谥号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赞颂帝王将相和名士孝子的一种舆论方式。 ☚ 尊号 谤木 ☛ 谥号posthumous name 谥号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其生前事迹优劣所给予的称号。 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及重要的文臣武将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多数是尊崇褒美之词,如“文”、“武”、“昭”、“穆”、“桓”等。帝王的谥号, 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在将葬时赐谥,也有在生前赐的。皇帝谥号一般为一、两个字,如齐桓公即谥“桓”字,晋文公即谥“文”字。魏安釐王、赵孝成王、楚考烈王、北魏孝文帝等谥两个字。帝王之外赐谥的,如诸葛亮谥“忠武”、欧阳修谥“文忠”、岳飞谥“武穆”等。不是由朝廷赐予而由亲友门生加的谥号称“私谥”。私谥始于东汉,盛于宋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