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谢枋得《武夷山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谢枋得《武夷山中》谢枋得《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②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释】 ①武夷山,在福建崇安西南。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作者兵败入闽,遂隐居于武夷山一带,这首诗约作于至元二十一年(1284)。 【译文】 十年隐居,梦也不回家,徘徊于独立的青峰脚下,栖息于悠悠野水之涯。天地沉寂寥落,山雨歇绝,我山中修身,几世才能品格似梅花。 【集评】 今·程一中:“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间,以梅花品格期许,正是借此以言志。”(《宋诗鉴赏辞典》第1354页) 今·金性尧:“诗写天地寂寥,国破家亡后,自庆尚有梅花相伴,慰其志节。”(《宋诗三百首》第383页) 今·倪其心、许逸民:“就武夷山中秋色,抒发家国之恨,表明坚守志气,愤慨时人变节,是用赋而比兴的表现手法,融会了宋玉《九辩》的悲秋的意境,因此情景空阔,气势悲戾,而含蓄深沉,诚挚感人,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宋人绝句选》第417页) 今·范宁、华岩:“表现了诗人不与元朝统治者妥协,愿像梅花一样傲霜凌雪的坚贞情操。”(《宋辽金诗选注》第477页) 【总案】 武夷山是作者于宋亡后隐居之处,和古代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一样,作者此举,为了不仕于元朝。伯夷、叔齐最后饿死首阳山上,作者也于屡征之际,绝食而亡。天地为自然象征,梅花为道德人格象征。末句以天地寂寥衬托修成梅花的愿望,则使人感到道德的高尚永恒,出于自然的永恒之上。 谢枋得《武夷山中》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南,诗中泛指武夷山脉北段诸山。诗歌一开头,作者就沉痛地诉说自己已近十年未能回归故乡,甚至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何以如此呢?作者没有明说,也毋须明说,因为一则南宋亡国之后,抗元武装惨遭镇压,形势十分严酷,复国早已无望,胜利还家之梦能不幻灭?再则因妻儿被掳,生死不知,家毁人去,早已无家可还。三则作为大宋子民,前朝遗臣,虽无力无谋复国,但爱国之心不泯,而还家即意味着臣服元朝政权,岂能苟且归去!“十年无梦得还家”,便蕴含着诗人自国亡家破以来久巳郁积心头的这种种悲痛、愤恨、辛酸、孤独、幻灭和誓不妥协的情怀,而这些情感又统一于诗人持节自守、坚贞不贰的品行之中。因此脱口而出的第一句,显得深沉、蕴藉而急切,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第二句描述了作者弃家十年来遗世隐居、辗转于青山野水间的生活情状。“独立青峰野水涯”,描绘出一幅清绝苍凉的画面,写的虽是山水,但由第一句导引而来的种种情怀无不灌注其间。诗人虽已改名换姓,过着隐居生活,但并非是怡然自得的闲云野鹤,国仇家恨刻骨铭心,时时关注着时事风云。“青峰野水涯”在诗人心目中虽是元朝政权尚未涉足的一片“净土”,暂可栖息,然而毕竟连同这片净土在内的整个宋室江山均已沦陷,“独立”二字便透露出隐居时的凄凉孤独和无限惆怅。尽管这样,诗人仍未屈服,那卓然而立的巍巍青峰正溶进了他那昂然挺立的形象和凛然不屈的情操。 第三句借写山中雨歇时的景象,进一步反映出抗元失败后的悲凉局面。作者进入闽赣山区之初,东南各地的武装抗元斗争还此起彼伏,风雷激荡,给一切不愿南宋灭亡的人带来过希望。而十年之后,反抗者尽遭镇压,归顺者趋之若鹜,确如雨歇云去,天地间一片沉寂。面对这一切,诗人苦闷、悲怆,亦在执著地寻觅:何为自己的归宿?他欣慰地看到,山雨过后独有梅花仍在傲然开放。其傲寒吐艳的坚贞气节、卓然不俗的高洁品格,不正是自己及一切爱国志士素来仰慕、追求的吗?“几生修得到梅花”,即使经受几生几世的磨难,也要修炼得梅花那样的气节品格!事实上诗人也确实达到了这一境界。在忽必烈下令推荐南宋遗臣时,诗人亦被推荐,曾写下著名的《却聘书》,严词拒绝;后被硬逼北上,便在途中绝食,入都不久即辞世殉节。 这首绝句,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手法。语言浅近而意蕴深远,篇幅虽短,但字字句句都是积年血泪的结晶。诗中情致与景致相融,诗品与人品相映,意境清绝郁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